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近日,廣州市廣東音像城清退工作的進行,引發眾多樂迷關注。當年,這里曾見證了音像民營企業的崛起,見證了廣東樂壇的黃金時代。在華語流行音樂的時間長河中,20世紀八九十年代,無疑是廣東樂壇最為璀璨的篇章之一?!稘曇琅f》《大哥你好嗎》《九九女兒紅》《我不想說》《小芳》《彎彎的月亮》《愛情鳥》等歌曲,一經問世,便迅速風靡海內外,久唱不衰。作為那個輝煌時代的構建者和見證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終身榮譽主席、著名詞曲作家、音樂人陳小奇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專訪,分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音樂往事。
陳小奇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專訪
“時代風口”
各方面合力鑄就樂壇輝煌
“那個時代,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風口,這個時代的風口被我們趕上了。”陳小奇感慨道,“廣東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開放政策,成為這股音樂浪潮的前沿陣地。正好那時候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還有唱片公司、電臺等等,幾個方面的合力,才有了當年輝煌的廣東樂壇?!?/p>
20世紀80年代,陳小奇在錄音棚。
1978年,廣州出現了音樂茶座,這一新興的音樂表演形式為流行音樂的傳播提供了舞臺,也標志著廣東流行音樂商業化的開端?!耙魳凡枳褪俏覀儸F在所說的現場音樂吧,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樂隊、歌手等等這樣一些表演,而且可以商業性地去演唱這些流行歌曲。這在那個時代來說,算是得天獨厚。”音樂茶座中的商業性演唱,讓流行歌曲走進了大眾生活。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廣州成立,這是內地第一家立體聲唱片公司,也是從一開始就制作、發行流行音樂的音像公司。
1982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的陳小奇正式踏入中國唱片界,原本打算成為一名詩人的他,誤打誤撞成了流行音樂詞人。當時的廣東原創音樂,在陳小奇之前已有先行者,但真正對廣東原創音樂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是1985年舉辦的“紅棉杯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這是內地第一個流行音樂大賽。陳小奇回憶:“那次比賽要求全部用原創歌曲,在此之前,唱片公司出版的大多是填詞歌曲,對國內原創歌曲興趣不大。這次比賽,挖掘出了一批優秀的原創歌曲,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此后唱片公司才逐漸開始采用原創歌曲?!?/p>
1993年,陳小奇(左)與歌手陳明合影。
1986年,廣東電臺創辦了全中國第一個歌曲排行榜——《首屆廣東十大廣播歌曲“健牌”大獎賽》,排行榜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原創音樂的發展?!芭判邪裰唤邮茉瓌摳枨鷧①悺钡囊?,使得唱片公司、電臺和音樂比賽對原創歌曲的需求大增,激發了廣東音樂人的創作熱情。一批優秀的音樂人如陳小奇、李海鷹、解承強等著名詞曲作者紛紛涌現,為廣東樂壇的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廖百威、陳汝佳、楊鈺瑩、李春波、甘蘋、陳明、林依輪、高林生等一大批歌手在廣東出道,成了內地流行樂壇的第一代明星。
歌手“造星”
提前市場“半步”布局
創作之初,陳小奇和他的音樂同行們有著明確的目標:創作有品位、有文化含量的歌曲?!霸谀莻€年代,流行音樂被視為靡靡之音,備受爭議,甚至連名字都從‘流行歌曲’改為‘通俗歌曲’。我們希望通過創作更有文化內涵的歌曲,改變大眾對流行音樂的看法?!彼拇碜鳌稘曇琅f》,就巧妙地將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如歌詞“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化用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成為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經典范例。
2004年,陳小奇(左)與歌手楊鈺瑩合影。
隨著音樂產業的發展,陳小奇意識到單純的詞曲創作不足以推動歌手和音樂作品的長期發展?!耙郧?,唱片公司都是找個人來錄音,錄完音以后把唱片發行了就完了,大家就拜拜了,沒有一個長期的東西。我覺得沒有一個長期規劃的話,很難把歌手真正推出去,也不利于公司唱片的發行。當時,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了,他們也是學日本、學美國,那我們也可以學??梢宰约簛怼谱鳌枋?,以歌手來推動整個唱片的銷售?!?/p>
1992年,陳小奇在中國唱片總公司廣州分公司成立了企劃部,簽約了甘蘋、李春波、陳明、張萌萌等歌手,1993年調任太平洋影音歌手總編輯、副總經理之后,又簽約了光頭李進、廖百威、陳少華、伊揚、山鷹組合、火風等多位歌手,開啟了音樂制作的新征程。從詞曲創作起步,逐漸轉型為音樂制作人,這一轉變不僅是身份的變化,更是陳小奇在流行音樂理念方面的深化。在歌手“造星”方面,他認為,每個歌手都需要有清晰的定位,這一定位要綜合考慮歌手的個人特點和市場需求。“每個歌手該走什么路線,這是根據他們的個人定位和市場定位來確定的。個人定位主要看歌手的聲音條件和演唱特點,這是很難改變的基本面,我們只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升;市場定位則要研究當下市場的需求,老百姓喜歡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p>
2012年,陳小奇(左)與歌手甘蘋合影。
于是,陳小奇將甘蘋定位為“鄰家小妹”,主打親情牌,為此創作了《大哥你好嗎》,問寒問暖的歌詞搭配甘萍的獨特嗓音,一經推出便風靡90年代,經典旋律至今難忘;他保留李春波質樸的風格,將其定位為“民謠歌手”,《小芳》的成功讓李春波一夜成名;陳明則是“都市化女人”,演唱搖滾與情歌結合的歌曲,《相信你總會被我感動》《寂寞讓我如此美麗》《天使飛進你夢里》《仙樂飄飄》四張專輯奠定“南國歌后”地位。
“每個歌手的定位都不是隨意確定的,都要反反復復去對比、去思考,他到底應該怎樣才能更適合這個市場。而且市場是瞬息萬變的,今天流行這個東西,明天又流行另外一種東西,我們都得去研究?!标愋∑婕八诘钠髣澆?、公司編輯部等團隊會花費大量心思,以達到提前市場“半步”的布局?!拔覀儠_很多會進行討論,研究市場趨勢,預測大眾的喜好,爭取提前半步引領市場。”這種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和精心策劃,使得他們打造出了眾多成功的歌手和經典的音樂作品,也讓廣東樂壇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2 年,陳小奇(右)與歌手容中爾甲合影。
開放心態
“塔尖上一定有好東西”
經典作品的產生,也離不開音樂制作人們的匠心精神。陳小奇回憶說:“我們那個時代,都是我們自己去想,要寫什么寫什么,沒有任何功利。當時寫歌也沒多少錢的,甚至很多都是白白送給別人唱?!?/p>
當時,包括陳小奇在內的廣東一批音樂人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新作品,互相提出意見和建議。一首歌曲在正式制作之前,會經過反復修改和完善,力求做到最好。“我們會愿意花幾個月時間去打磨一首歌,愿意花心血去改。像《濤聲依舊》,我改了兩三個月,當時不著急拿出來,總想著我能夠做到最好,盡量把它做到最好才拿出來,我們不著急。”
正是這種對音樂品質的執著追求,使得廣東樂壇在那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經典之作,這些作品跨越了幾十年的時空,至今依然能打動聽眾的心。有年輕網友重新翻出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典歌曲時,表示依然能從中感受到那份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魅力。
2012年,陳小奇(左)與歌手林萍合影。
陳小奇直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現在年輕人喜歡的那些歌曲,很多中老年人都聽不習慣,連我都不太習慣了,但這沒辦法,是時代變化造成的。加上現在網絡音樂時代、數字音樂時代,需要有這種快餐的文化。我聽過一個數據,說現在的音樂平臺每天要推出20萬首新歌,一年下來幾千萬首新歌出來,那么他們只能是趕時間、趕風口,看到有什么熱點趕快就出來,先打的是時間效應,盡快推出來,所以沒有時間去琢磨一首歌曲?!?/p>
對于當下流行的短視頻“神曲”、網絡歌曲等,陳小奇保持著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他認為不能以偏概全地去抵制、去否定?!叭魏晤愋偷母枨?,它就是一個金字塔,塔尖上一定有好東西,塔座上肯定有很多‘垃圾’。我們不能逮住‘底座’就去攻擊它,尤其在剛剛興起的時候,就一大板砸下去,那之后怎么發展?”陳小奇將網絡歌曲定位為“都市原生態”,“這種原生的為什么不能讓它存在呢,慢慢積累下來,總會有好東西出來?!?/p>
近年來,音樂選秀節目的火爆,也推動了音樂生態的變化。在陳小奇看來,“超女”“好聲音”“歌手”“浪姐”等音樂節目的出現,是社會需求的體現,總體上反映了當下受眾對歌手和歌曲的喜好,對音樂產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他也特別提醒年輕的音樂創作者,要懷著一種“創造經典”的創作姿態來進行詞曲創作,“誰也沒辦法保證自己寫出的歌曲都是經典,但如果創作時你沒想過要把它打造成為經典的話,你肯定寫不出經典的東西。一輩子總得寫幾首自己很滿意的東西,不然等自己最不喜歡的歌曲火了,你多尷尬。為什么不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推出去呢?!”
兩千余首作品問世,約200首作品分獲“中國音樂金鐘獎”“金鷹獎”“中國十大金曲”等各類獎項的陳小奇,至今仍在保持音樂創作?!耙郧俺镜男枨罅亢艽?,每年都要寫一兩百首歌曲,我的2000多首作品大部分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寫的,唱片工業凋零后就寫得少了。現在主要寫城市歌曲、企業歌曲,這種作品必須要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文學概括能力,我們寫的話會更有優勢,也算是我們這代人的‘音樂自留地’吧。”
2012年,陳小奇(左)與歌手光頭李進合影。
對話
封面新聞:隨著時代的發展,您對“流行音樂”的定義有變化嗎?
陳小奇:整個社會包括很多高校老師,都對流行音樂進行過研究,2008年我也曾寫過一本《中國流行音樂與公民文化》,是對話式的音樂理論著作,當時我對流行音樂的整個定義就是一個學術概念?!傲餍懈枨笔且粋€以流行唱法為標志的演唱方式,不能用民族唱法來唱,也不能用美聲來唱,必須要純粹的流行唱法去演唱。然后它的伴奏是那種電聲為主的,用迷笛(MIDI)音樂這種東西來制作,甚至直接用電子樂隊四大件來伴奏。也可以用管弦樂來伴奏,但肯定不是主流。在形態上,流行音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節奏。在內容上,雖然也有主旋律的題材,但更多地關注草根、個性的表達,追求個體化價值的體現。
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跟我爭論,說只要是流行了的歌曲就應該叫“流行歌曲”,我說那肯定不行,那叫“流行的歌曲”?!傲餍懈枨笔莻€學術概念,而“流行的歌曲”是一個社會現象的概念。原生態的民歌、戲曲都曾經很流行,難道都叫“流行歌曲”?
封面新聞:因為一些網絡歌曲的流行,也會出現“唱衰”音樂的聲音,您怎么看?
陳小奇:我們寫歌肯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創作,至于別人怎么看,這是別人的事情?,F在網上很多流行歌曲,潛意識里也是按照“流行音樂”去寫的,寫的都是個體的感覺。傳統歌曲寫的都是“我們”,但流行歌曲寫的都是“我”,就是一種個體體驗。比如你失戀了,那你就寫一個失戀的歌,這個失戀是你個人的一種痛苦;你很幸福,也是你個人、個體的幸福,但這種個體的痛苦和幸福本身,會折射出大眾的痛苦和幸福。其實痛苦和幸福并不抽象,因為它必須通過每一個個體來呈現。那么大家就會把人類的喜怒哀樂通過流行音樂表現出來。藝術有四大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宣泄功能。宣泄功能以前一直都沒被大家重視,更多是強調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但宣泄功能非常重要,心情不好的時候去唱唱歌,一唱一吼,不就宣泄出來了?心態就平衡了,社會不就和諧了嘛。必須有一個開放的、寬松的、寬容的音樂環境,這個音樂才能夠真正發展起來。
封面新聞:對于年輕的音樂創作人,有哪些創作建議?
陳小奇:我覺得所有人都可以放手去進行創作,首先就是做什么東西,你自己得有興趣、得喜歡,不喜歡你肯定做不好。所以你喜歡什么東西,你就可以去做什么東西,不要受約束,自己該怎么寫就怎么寫。但是呢,在創作的時候能夠盡量靜下心來,把每一句歌詞上的每一個字,包括旋律里邊每一個樂句,還有編配等等,都精細打磨出來。不要著急拿出去,至少自己覺得滿意了,再拿出去。
圖據受訪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