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打不贏,美國突然“換臉”示好
2025年4月,美國財長貝森特剛在國會放完“關稅長期化”的狠話,白宮轉頭就宣布新任駐華大使戴維·珀杜赴華履職。這波操作堪稱“變臉教科書”——前腳揮舞關稅大棒,后腳派“知華派”大使遞橄欖枝。
過去一個月,特朗普政府對華策略堪稱“精分現場”:一邊拋出“50%-65%統一稅率”方案威脅,一邊散布“中美秘密談判”的假消息;財長貝森特求見中國代表團被拒后,竟在推特發文“懷念中美友好歲月”。結果呢?中國稀土管制卡住美國軍工脖子,特斯拉因供應鏈斷裂裁員1.2萬人,普通家庭年支出因關稅暴漲3800美元。
內外交困下,白宮把寶押在“換大使”上,仿佛派個“中國通”就能讓中國乖乖讓步。可問題是:這位珀杜大使,真是來緩和關系的?
美國這波操作,簡直是“又當又立”的典范
1. 珀杜是誰?一個“對華矛盾體”的荒誕使命
75歲的戴維·珀杜,履歷堪稱“對華雙面人”:
他是《財富》500強企業前CEO,在新加坡、香港生活多年,張口閉口“我懂亞洲”;
轉頭又在2018年撰文稱“美國必須更強勢遏制中國”,還曾叫囂“中國南海行動威脅航行自由”。
特朗普選他當大使,暴露了美國的“實用主義”算盤:
釋放煙霧彈:派“知華派”營造緩和假象,安撫國內企業;
撬開對話窗:借大使遞交國書的外交禮儀,重啟被中方“冷處理”的溝通;
試探底線:用“非職業外交官”身份傳話“部分關稅可談”,試圖分化中方立場。
可這盤算漏洞百出:珀杜的鷹派背景,讓他說“緩和”沒人信;其商業經驗在政治博弈中更不值錢。說白了,這就是個“四不像”大使——既不夠硬,也不夠軟,注定是個“政治花瓶”。
2. 中方的態度: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面對美國的“花式操作”,中國直接甩出“三不”政策:
不接招:外交部回應“取消關稅是談判前提”,連白宮電話都懶得接;
不依賴:對美出口占比降至GDP的1.3%,RCEP和“一帶一路”撐起新市場;
不妥協:華為5nm芯片量產、長江存儲市場份額破15%,美國科技封鎖成笑話。
反觀美國,正陷入“三重困境”:
動機矛盾:想用關稅保護制造業,結果供應鏈斷裂導致通脹飆升;
身份撕裂:自稱“自由貿易捍衛者”,卻成WTO裁定違規的“刺頭”;
信用破產:七年關稅戰四次撕毀協議,現在連盟友都吐槽“美國不靠譜”。
3. 破局關鍵:美國該醒醒,霸權時代結束了!
中美博弈的本質,是“單極霸權”與“多極秩序”的碰撞。美國焦慮,是因為中國崛起動搖了其“規則制定者”地位;中國淡定,是因為深知“發展規律不可逆”。
特朗普政府玩“換將游戲”,就像一個落水者抓救生圈——可問題在于,這救生圈是紙糊的!珀杜履職能換來什么?頂多是關稅從100%降到80%,但中國早用行動證明:沒你,我過得更好。2024年中國進口總額創18.4萬億新高,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30%。
正如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所言:“誰能跳出零和思維,誰就能主導未來。”可美國還在做“霸權美夢”,以為換個大使就能讓中國吞下苦果。
結尾:黃昏焦慮下的帝國,該學學如何平等對話
白宮的“換將”戲碼,暴露了一個帝國的黃昏焦慮。當“霸權工具箱”里只剩關稅和人事調整兩張牌時,美國或許該重溫基辛格的警告:“做美國的敵人危險,做美國的盟友致命。”
而中國,早已在關稅戰的硝煙中看清:大國博弈的勝負,從不取決于外交官的更替,而是文明底蘊與戰略耐力的較量。
你覺得美國這波“換大使”操作是真心求和,還是緩兵之計?評論區聊聊,中美關系何時能走出“談判-反制”的死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