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本不尋常的科學發現,讓一群研究地震的愛爾蘭科學家成了鯨魚“粉絲”。
他們原本只想測量地震,卻意外捕捉到一場跨越海陸的“演唱會”——主角是長須鯨,觀眾則是隱藏在地底的地震儀。
這一切的起點,只是一句會議后隨口的玩笑話:“海邊的地震儀會不會也能聽到鯨魚唱歌?”結果,一看數據,科學家們都愣住了。
長須鯨是地球上第二大的動物,身長能達到24米,聲音響度可達190分貝,跟噴氣式飛機不相上下。
而它們的低頻“歌聲”,像極了一場沒有歌詞的深海交響,頻率低到人類耳朵幾乎聽不見,卻悄悄震動了大地。
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學家們發現,這些鯨音不僅能傳遍海底,還能讓距離海岸5公里的陸地動起來。當然,這種震動微弱得無法察覺,人類感受不到,但敏銳的地震儀全都“聽見”了。
“真的,地面會上下輕輕晃動。”研究負責人Martin Mollhoff博士這樣描述,“如果你住在Galley Head或Bunmahon附近,那你家可能正躺在一場海底演唱會的VIP區域。雖然你聽不見,但地震儀正在蹦迪。”
原本,這些地震儀是為了監聽地殼運動、地震信號而部署在海底的,科學家們從未指望它們能成為“鯨歌記錄儀”。但數據不說謊,隨著一幀幀圖像展開,那種獨特的低頻波形一次次出現在圖表中,宛如鯨魚的簽名。
更令人震撼的是,這些聲音不只存在于愛爾蘭的海岸,在摩納哥、南極的地震記錄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信號。科學家們推測,不同地區的鯨群或許擁有屬于自己的方言,這場自然界的語言課,至今仍無解。
而最有趣的是,鯨魚的歌聲變化也像流行音樂,每隔幾年可能會換曲風,全體歌手還會集體跟進。這讓研究人員忍不住調侃:“它們是不是也有音樂潮流?”
這項發現的意義遠不止趣味。鯨魚常在秋冬靠近愛爾蘭南部海岸,這些區域同時也是船只頻繁通行的地帶。
新研究為科學家提供了一種全新手段,能在不打擾鯨魚的前提下,持續監聽它們的動向,有助于未來制定更好的保護策略,尤其是在鯨魚最容易遭受噪音污染和船只干擾的近海區域。
科學家呼吁,應當重挖全球靠海地震站的歷史記錄。那些曾被忽略的噪音,可能正是一段段鯨魚留下的海底留言,等待人類用另一種方式傾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