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聲不響之間,特朗普又變卦了,他在密歇根宣布對部分汽車制造商的關稅減免措施。但大家不要高興太早,特朗普宣布的是減免,而不是免除,對于中國制造的整車、零部件的關稅依然存在。
關于具體的調整,特朗普的減免政策是針對原定于5月3日生效的汽車零部件25關稅,允許美國車企和銷售商申請關稅優惠,大概是15%,也就是說按照25%的15%,約為整車價值的3.75%。2年后將其降低到10%,也就是整車價值10%。優惠是有的,但只是聊勝于無。
特朗普簽署的汽車關稅調整行政令,本質上是美國汽車利益集團集體反抗的產物。美國六大汽車行業組織聯名警告稱,25%的關稅將導致每輛汽車成本增加5000-10000美元,直接威脅到全行業230萬就業崗位。福特、通用等本土車企已暫停股票回購計劃,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被迫調整全球供應鏈布局。更嚴峻的是,加拿大、墨西哥等貿易伙伴的反擊已形成合圍之勢——加拿大宣布對美128億美元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墨西哥則暫停《美墨加協定》框架下的汽車零部件零關稅政策。
關稅政策實施不到30天,美國汽車市場已現"三重危機":二手車價格上漲23%沖擊中低收入群體,汽車經銷商庫存周轉周期延長至98天,中西部"鐵銹帶"汽車工人時薪實際購買力下降5.7%。這對依賴藍領選民支持的特朗普構成直接威脅,特別是在密歇根、俄亥俄等關鍵搖擺州,汽車產業工人占比達11.3%。調整政策既可緩解物價壓力,又能通過"本土生產退稅"機制吸引制造業回流,特朗普這招可謂是緩兵之計。
截至4月30日,特朗普第二任期已簽署139項行政令,遠超往屆總統同期水平。但激進的汽車關稅導致其支持率下滑4.2個百分點。此次政策調整通過"追溯退稅"和"分階段減免"設計,既保全"關稅勇士"人設,又營造"傾聽民意"形象。
特朗普團隊的關稅政策始終困于"三重矛盾":重構產業鏈需要5-7年周期與選舉政治短期訴求的矛盾;3.75%的退稅激勵與25%關稅壓力的政策效力對沖;"美國制造"口號與本土供應鏈殘缺的現實差距,特別是關鍵半導體器件60%依賴進口。這種矛盾性決定政策必然處于動態調整中,如同2024年鋼鋁關稅反反復復的風波。
汽車關稅調整遠非政策終點。三大勢力仍在持續施壓:跨國車企要求擴大免稅零部件清單,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敦促提高本土化比例至90%,軍工復合體則試圖將關稅收入引向國防工業。但這里有一個特例,特斯拉的獨特地位使其成為關鍵變量,其本土化率已達85%,可能借機游說針對電動車供應鏈的特殊豁免。利益集團的拉鋸戰將推動政策持續微調。
為了應對美國的施壓,歐盟已啟動"緊急保障措施"預案,擬對中國電動車加征15%附加關稅作為對美政策的對沖。這種"關稅多米諾效應"迫使美國不得不保持政策彈性。預計2025年三季度前,美國針對特定國家如德國或產品類別如新能源車的差異化稅率可能出臺。
馬斯克或許成為,關稅戰最大受益者:其旗下特斯拉德州超級工廠年產250萬輛的產能完全覆蓋北美需求,3.75%的退稅政策可額外獲取9.3億美元年度補貼。更關鍵的是,中國生產的車載芯片、電池管理系統等關鍵部件被排除在關稅減免外,這變相削弱了比亞迪等競爭對手的供應鏈優勢。馬斯克借機提出在得州建設全球最大機器人生產線,試圖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技術壁壘。
對于中國而言,對美整車出口僅占總量0.4%,但通過墨西哥轉口的86萬輛汽車面臨新政擠壓。更嚴峻的是,美國將中國零部件排除在關稅減免外,導致寧德時代等企業的北美訂單成本增加19%。這倒逼中國企業加速"近岸布局":比亞迪投資21億美元建設墨西哥蒙特雷工廠,計劃2026年實現50萬輛對美出口產能,但在特朗普關稅政策下,比亞迪出口北美的計劃可能受到影響。
特朗普這樣瞎胡鬧,本質上是全球化退潮,導致利益再分配的縮影。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國汽車產業需要適應新局勢,通過技術出海構建知識產權護城河,借助區域化生產化解貿易壁壘,運用數字供應鏈提升響應速度。
正如寧德時代在墨西哥布局的AI工廠,其價值不僅在于規避25%的關稅,更在于證明:在全球產業鏈解構與重構的浪潮中,唯有掌握核心技術主動權的人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