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通訊員 李冰蕗 陳亭羽)5月1日8時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鐵山港海平面下40米處,中建五局廣西深海管網項目員工陳毅與兩名工友已在隧道內將管片吊運至拼裝位置,做好管片拼裝的最后檢查工作。這個“五一”假期,48名90后技術骨干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推動這個復雜海洋地質環境下超長距離盾構隧道建設。
該項目是解決龍港新區尾水深海排放問題的控制性工程,建成后,將為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示范園區的150余家企業解決污水處理達標后的最終排放難題,助力打造千億級臨港產業,為廣西“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按下加速鍵。
5月1日8時許,陳毅與工友正在進行管片拼裝的最后檢查工作。受訪者供圖
“龍騰號”盾構機是國內首臺8米級使用整體式箱涵的復合式泥水平衡盾構機,長達123米、重達955噸、開挖直徑8.09米。要如何讓這個“大塊頭”按時、安全地進入地下?
廣西深海管網項目測量工程師張建卓介紹,始發井基坑是項目工程初期一項極其重要工作。
天微亮,張建卓便帶著全站儀出現在始發井基坑旁。該基坑離大海70余米遠,深度20米,周邊地質為流動性細砂層。為確保其穩定性,需要在基坑四周筑起地下連續墻,發揮截水、防滲、承重作用,這如同在流沙中建高樓。
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張建卓發現基坑邊上1.5米高、厚度約60厘米的擋土墻開始影響測量時所用的全站儀視角。“像人的眼睛一樣,在極限俯視、仰視情況下便會存在‘死角’,大大影響測量精度。”張建卓說。
如何把全站儀放到這“擋路”的墻上?張建卓耗時3天繪制數百張草圖,考慮裝置循環使用、各部件拆卸等問題,終于研究出可以讓全站儀固定在擋土墻上的裝置——“一種用于測量儀的可拆卸安裝結構”,取代傳統三腳架作業,這項發明還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龍騰號”盾構機要以5.01公里的海底隧道聯通北海、玉林兩市,總體掘進有3100余環,在掘進過程中需穿越強透水粉細砂、老黏土等多種復雜地層,這對管片強度及抗腐蝕性要求極高。
“整條隧道大直徑鋼管對接時焊接難度特別大,安裝焊縫總長度就有16千米?!表椖拷浝磬嚮④娊榻B說,大家查閱很多資料,走訪云南、重慶、成都等多個工業機器人廠家與應用相關技術設備的項目部,才找到這款占地面積小、工效快、焊接質量高的智能焊接機器人。
焊工彭全說,原來一根螺旋焊接鋼管人工焊接的時間是8小時,現在操作單臺焊接機器人4小時就可以完成。
“我們給項目和‘龍騰號’裝上了‘智慧大腦’。”項目青年李平介紹,項目運用了智能拼裝,管片拼裝精度可達毫米級,智能泥漿處理工藝實行盾構渣土無害化處理,實現泥漿“零排放”,多個源自“博士創新工作室”的新運用,正在重塑海洋基建的新質生產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