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菲律賓將舉行一場中期選舉,這場選舉算是2028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對菲律賓未來三年權力格局和政策走向影響非常大。
然而在這一關鍵時間點上,小馬科斯政府不好好準備競選,反而將矛頭對準中國,污蔑稱“中方正在干預菲律賓的選舉”。
(菲總統小馬科斯)
菲律賓國家安全委員會是這樣說的,“有跡象表明,一場信息戰正在菲律賓展開,而背后有中方勢力支持,目的是干預即將舉行的選舉”。至于如何干預,菲情報局副局長則稱,中方機構正在菲律賓加劇分裂性政治言論,并開展支持其他候選人的行動。
但是具體的證據,以及是哪些跡象表明中方有這些行動的,菲方并沒有說明。
更離譜的是,在菲方拿不出任何證據的前提下,小馬科斯還虛張聲勢地表示,自己已經得知了所謂的外國干預,并且將對此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然而就在近日,菲律賓媒體報道的一則新聞,就讓我明白了,菲方為何突然指控中方干預選舉,卻還找不到證據。
日前,一個名為弗朗西斯·托倫蒂諾的菲律賓參議員就表示,在下月的選舉中,一些“親華候選人議員”,將提議廢除菲律賓的《海洋區法》。若是這些議員競選成功,那么菲律賓在南海地區主張自身權利的基礎將會被削弱,菲方的法律基礎也將陷入癱瘓。
我們都知道,菲律賓的領土范圍是由1898年《美西和平條約》等國際條約確定的,其中黃巖島和南沙群島并不在其范圍內。菲方議員當下提到的這個《海洋區法》,全名叫作《海洋區域法案》。這個法案的目的,就是通過菲律賓國內立法,將中國的黃巖島、南沙群島大部分島礁以及相關海域劃入菲律賓的海洋管轄范圍,法律依據則主要基于2016年非法的“南海仲裁案”裁決。
(中菲南海對峙)
過去菲方長期將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作為其政策的基石,而《海洋區法》正是這一政策的延伸。但菲方通過《海洋區法》擴大管轄海域的行為,在國際法中是被視為非法的,其主張缺乏歷史與法理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旦菲方國會主導廢除該法案,一方面直接動搖菲律賓在南海議題上的國際法理支撐,使其長期依賴國內立法配合國際仲裁強化主權聲索的策略體系出現裂痕;另一方面導致其依托國內立法構建的南海權益主張法理鏈條斷裂,失去通過國內法程序支撐國際訴求的直接依據。
回顧近兩年來的外交軌跡,小馬科斯政府正是憑借在南海爭議中的激進姿態,來吸引美國及西方陣營的關注的,區域矛盾也成為了其撬動外部資源的杠桿。而一旦相關法案被廢除,菲方通過“議題對抗”向美國及西方國家爭取安全援助、經濟合作的談判籌碼將大幅縮水,其長期依賴的“以亂謀援”外交模式,也將難以為繼。這種利益鏈條的斷裂,顯然觸及小馬科斯政府的核心執政根基。
基于此,小馬科斯團隊必然對法案廢除動議采取強勢反制。而將所謂“親華”“受中方支持”的標簽強加于推動修法的反對派議員身上,本質上是選戰博弈中的政治操弄,既通過渲染“外部干預”凝聚本土民粹情緒,又為其持續綁定美國陣營、維系“南海議題牟利”策略制造正當性。
事實上,在菲律賓內部,反對小馬科斯南海政策的聲音已經越來越難壓下去了。
就在四月份,副總統莎拉就曾聯合18名參議員提交《外交政策透明法案》,要求總統公開與美國簽署的《加強防務合作協議》新增基地細節,實質是對馬科斯政府以《海洋區域法案》為依托的軍事擴張策略的釜底抽薪。法案若通過,將使菲美在南海的聯合行動失去法律掩護,間接削弱《海洋區域法案》的實施基礎。
(莎拉在本月提交《外交政策透明法案》)
去年12月,棉蘭老島議會也曾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不參與任何損害中菲關系的軍事行動”,并要求中央政府停止依據《海洋區域法案》在當地海域的爭議性執法。這一決議在當時就得到了杜特爾特家族支持,形成了對菲律賓中央立法的實質性挑戰。
過去近兩年時間里,小馬科斯政府將南海議題工具化的做法,已經給菲律賓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中菲南海爭端導致菲律賓對華出口暴跌、中資撤離和旅游業萎縮,直接威脅占菲GDP 6.5%的對華貿易。可以說,小馬科斯的激進政策,正將菲律賓推向“經濟懸崖”。而這種經濟代價,與馬科斯所謂“以安全換發展”的承諾形成鮮明反差。
總之,菲律賓內部反對聲音的本質,是對馬科斯政府“依附型外交”和“對抗性戰略”的集體反思。未來,菲律賓若不能擺脫外部勢力裹挾,實現南海政策的自主化、理性化轉型,國內分裂與戰略風險將持續加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