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
有一句這樣的詩,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的作者是著名詩人艾青,這首詩的名字叫《我愛這土地》。
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1910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畈田蔣村,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這個農婦是附近五里遠的一個叫做“大葉荷”村(浙江金華方言中“大堰河”的諧音)的人,很小就被賣到畈田蔣村當童養媳,“卑微到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人們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稱呼她。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如泣如訴地歌詠著的,就是這個善良而不幸的貧苦農婦。這首詩創作于1933年1月14日。寫成后投稿時,由于對蔣介石的痛恨,他提筆“X”去了自己“蔣”姓下的“將”字,成了“艾”;然后,又取“海澄”中“澄”字的家鄉口語諧音為“青”。此后,“艾青”的筆名就隨著他的這一不朽詩篇而傳揚天下。
1950年,艾青在《〈艾青選集〉自序》一文中,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我的創作生活,大概可以劃分成三個時期:國民黨統治的白色恐怖時期;抗日戰爭初期;延安時期,而在延安時期,我的創作的風格,起了很大的變化。”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第一個時期的作品,《我愛這土地》是其第二個時期的作品。
左起:彭德懷與蕭三、艾青、趙仲池、習仲勛
1945年8月,延安文藝界組成由艾青、江豐率領的“華北文藝工作團”
艾青到延安,是1941年的事情。在周恩來的安排下,他喬裝打扮、沖破47道關卡來到延安。到延安時,他激動地講:“我這個‘流浪兒子’,終于回到了‘娘’的懷抱!”
在延安,他見到了“他的臉常覆蓋著憂愁,眼瞳里映著人民的苦難”的毛主席。之后的1942年3月11日,他將自己在延安看見的情形和感知的東西,寫了《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一文,反映了來自根據地以外的知識分子的焦躁和渴望。
當時的延安文藝界存在許多問題,“有的文章像是從日本人的飛機上撒下來的,有的文章應當登在國民黨的‘良心話’上”,主席決定對于文藝的歌頌和暴露的問題做一些明確。
為此,主席先后多次約艾青談話、交流意見。之后,主席兩次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5月2日的引言,5月23日的結論)。此后,艾青意識到“只有詩面向大眾,大眾才會面向詩”、“詩必須成為大眾的精神教育工具,成為革命事業里的宣傳與鼓動的武器”。
艾青后來介紹:“以我自己來說,我過去是看不起民間文藝的。我所受的文藝教育,幾乎完全是‘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藝和外國的文藝……當然,我是更不會去看‘民間文藝’的。抗戰初期,有人用大鼓詞來寫東西,我認為那是由于這些人寫不出什么好作品才那么做的,認為那是一種偷懶的辦法。”
艾青和妻子高瑛
艾青和妻子高瑛
于是,那一段時間,整天都可以看到艾青出沒于文化溝口的街頭藝術臺上,手里拎著一卷詩稿和漿糊滿頭大汗地跑來跑去。
熟悉艾青的人都知道,對于街頭詩這種文藝形式,艾青以前是絕對不肯介入的。艾青之所以會“改弦易轍”,顯然是主席的講話后、“是經過文藝思想上的整風學習,也就是文藝思想的斗爭得來的”。
后來,艾青積極地隨著駱駝隊自延安赴三邊(即定邊、安邊、靖邊)采風、赴南泥灣等地訪問,并和359旅旅長王震結下了深交。1996年5月5日,艾青因病在北京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