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俄羅斯方面有部分人開始頻繁重提當年與中國并肩作戰的歷史。
【俄專家重提二戰時中國與蘇聯合作歷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日前,俄科學院高級研究員阿拉·韋爾琴科在一次公開發言中強調:“眾所周知,從1931年在沈陽爆發的沖突開始,蘇聯就站在了中國一邊。1937年大規模中日戰爭爆發后,蘇聯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這場武裝沖突的艱難初期向鄰國提供物質和道義援助的國家。”
從表面看,這段發言像是在回顧一段中俄友誼的歷史,但如果深入分析,就會發現,俄羅斯其實是在向中國釋放一種隱晦的信息:當年蘇聯幫過中國,今天俄羅斯也希望中國能夠“投桃報李”。
歷史不會說謊。在中國最艱難的抗戰初期,蘇聯確實在關鍵時刻伸出了援手。
首先是資金支持。1938年至1939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三筆總額為2.5億美元的貸款。這筆錢在當時極為寶貴,主要用于購買急需的武器裝備,如飛機、坦克和彈藥。
其次是直接軍事援助。1937年起,蘇聯派遣了大量飛行員、坦克教官和軍事顧問到中國,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蘇聯制造的飛機,比如伊-16戰斗機,成為當時中國空軍的重要支柱。
再者,蘇聯還在北方用實際行動牽制了日本。1938年哈桑湖沖突、1939年諾門罕戰役,蘇軍狠狠教訓了日本關東軍,迫使日本戰略上轉向南進,而不是進一步北侵。這客觀上減輕了中國戰場的壓力。
【俄羅斯當前還處在被西方孤立圍堵的階段】
可以說,在中國最孤立無援的時候,蘇聯是當之無愧的“及時雨”。這一點,歷史不會忘,中華民族也不會忘。
那么,為什么俄專家要在2025年這個時點反復提起這些舊事?這背后可能暗藏兩層深意
一方面,俄烏沖突雖已接近尾聲,但俄羅斯在國際上仍然處于被孤立的狀態。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并未因戰事結束而立即解除,俄羅斯需要新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復蘇。而在全球范圍內,最有能力且最有意愿與俄羅斯保持合作的,無疑是中國。
另一方面,俄羅斯國內經濟遭受重創,基礎設施重建、能源出口渠道調整、金融體系修復等領域,都需要外部力量注入資金、技術和市場。與中國加強合作,對俄羅斯來說是恢復國力的現實需要。
因此,俄方此番重提80多年前的“恩情”,無疑是在向中國傳遞一種信息:“兄弟,當年我挺過你,現在也該輪到你幫我一把了”。
這種表態既是一種情感召喚,也是一種外交上的鋪墊。俄專家希望通過歷史情感紐帶,加強與中國的政治互信,推動雙方在經濟、科技、能源等領域展開更緊密的合作。
中國一向主張尊重歷史,也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國家。這段中蘇共同抗擊法西斯勢力的歷史,是兩國人民友誼的寶貴財富,值得紀念和尊重。
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講求理性和國家利益的國家。今天的國際環境和利益格局早已不同于80年前。中俄雖然是重要的戰略伙伴,但彼此之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盟友”關系,而是基于互利共贏基礎上的合作關系。
【中俄合作不斷深化但不會成為“盟友”】
簡而言之,該幫的時候中國會幫,但會幫得有分寸、有節奏、有回報。可以預見,未來中俄關系的發展,總體上將繼續保持穩定、密切,但不會走向“結盟”。
在經濟領域,雙方可以在能源、糧食、礦產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例如,天然氣管道擴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農業開發、聯合科技創新等,都是雙方可以共同推進的方向。
在國際政治領域,中俄將繼續在聯合國、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上相互支持,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反對單邊制裁和霸權主義。
但同時,中國也會保持必要的外交靈活性,確保不被任何單一方向牽制,始終以自身國家利益為最高標準。畢竟,中國不是任何國家的附庸,中國有自己的全球戰略,中國走的是屬于自己的“大國之路”。
總的來說,俄專家重提80年前的舊事,既是一份溫暖的歷史記憶,也是一份微妙的現實考題。面對這張“人情賬”,中國需要的不僅是感恩,更是智慧和冷靜。
歷史是座橋梁,但未來還要靠智慧鋪路。中俄兩國,只有在尊重歷史、面向未來、著眼現實利益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