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于5月2日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宣布,將5月8日正式定為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日”,而將11月11日(美國現有的退伍軍人節)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日”。他在發文中稱:“許多我們的盟友和朋友都在紀念5月8日,但實際上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做的遠比其他國家都多,毫無疑問地贏得了勝利。我們將重新開始慶祝我們的勝利。”
這番言論迅速在國際社會引起反響。在對二戰歷史有著深厚記憶的國家,如中國,也掀起一陣對那段中美并肩作戰歷史的回顧。事實上,在整場戰爭中,中美之間的戰略協作曾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體現在1943年《開羅宣言》**的發表上。
中美并肩作戰:《開羅宣言》見證中國崛起為“四強”之一
作為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開羅宣言》不僅是戰時盟國對戰后安排的重要承諾,更是中國第一次以世界強國身份登上國際決策的舞臺。在1943年11月底的開羅會議上,中國國家元首蔣介石應邀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共同商議對日戰爭與亞洲未來秩序。
會后發表的《開羅宣言》明確指出,日本自甲午戰爭以來竊取的中國領土,包括臺灣、澎湖列島和東北,應“歸還中國”。這是國際社會首次以正式文件承認中國對上述地區的主權主張,同時也體現出美國與中國在反法西斯陣營中的深度信任。
特朗普此舉雖然在美國國內仍有爭議(因美國傳統上將二戰勝利紀念日定在5月8日或9日之間),但在全球范圍內,紀念二戰的勝利及其代價,始終是一種政治與歷史的再確認。
中國在二戰中的犧牲與貢獻同樣巨大。據史料統計,中國軍民在抗戰期間的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占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總傷亡人數的近三分之一。中美在戰場上從武器援助、飛虎隊作戰到情報合作,建立了堅實的戰略同盟關系。
軍事歷史專家指出,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中美并非今日的戰略競爭對手,而是以血與火締結的戰場盟友。美國在“飛虎隊”、駝峰航線等方面給予中國巨大支持,而中國戰場也牽制了大量日軍主力,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贏得寶貴戰略空間。
在烏克蘭自2023年起將5月8日定為“納粹主義戰勝紀念日”之際,美國如今也選擇這個日子恢復對勝利的紀念,使國際社會再次聚焦起這段世界共同抵御黑暗勢力的歷史。
隨著特朗普高調“復活”二戰勝利紀念日,中美之間那段曾經緊密合作的歷史也再次被提起。對中國人而言,這既是對自身抗戰貢獻的認可,也是一次集體記憶的喚醒:在全球抗爭與正義的歷史坐標中,中國曾是關鍵力量,而中美之間也曾擁有真實的并肩戰斗情誼。
歷史不會重復,但總在押韻。如今世界局勢復雜動蕩,或許正是時候重新思考:真正的勝利,不只是打敗敵人,更是銘記共同的犧牲,傳承和平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