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陳大叔蹲在田頭吧嗒旱煙,盯著鉛灰色的云發愁。
粵西的荔枝樹剛冒新芽,珠三角的早稻才插完秧,這場說變就變的天,像個任性的孩子。1月那波凍得人縮脖子的冷空氣還沒忘,5月的雷陣雨又帶著悶熱撲過來,莊稼人兜里的天氣預報單,比存折還翻得勤。
記得臘月里,強冷空氣把粵北山區凍出了冰掛,樂昌的樹枝都穿上了“水晶衣”,可把果農們嚇壞了——剛掛果的臍橙經得起幾場霜?,才過幾個月,太陽像著了火,多地氣溫竄到33℃,地里的土都裂了縫,正盼著雨呢,天氣預報卻說雷陣雨要來了,帶點風帶點雹,不知是喜是憂。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現在谷雨過了,天氣忽冷忽熱,播下去的種子出苗不齊,有經驗的老把式都直撓頭:“這老天,越來越讓人摸不透了。”5月2號開始,粵西和珠三角的云層壓得低低的,閃電在云里竄,像在攢著勁兒往下倒雨。氣象站說,未來三天粵北有大雨局部暴雨,粵西雖然雨勢小點,但悶熱不減,34℃的高溫裹著潮氣,玉米葉子都打了卷。
反觀1月那次冷空氣,全省降溫6℃—10℃,粵北高海拔山區還飄了小雪,那會兒春運正忙,高速路上結了薄冰,貨車司機們開得提心吊膽,現在想想,和眼下的濕熱天氣比,簡直是兩個極端。田里的情況最實在:早稻拔節期需要雨水,可暴雨一來,低洼地容易積水爛根;荔枝花開得正盛,雷雨大風又會打落花瓣,影響坐果。
有農戶掰著指頭算:“1月凍壞了一批蔬菜苗,現在盼雨又怕雨,這收成啊,全看老天臉色。”更讓人揪心的是,氣象部門說春運期間有5次冷空氣,現在雖說過了春運,可農作物生長期趕上天氣折騰,防蟲防病的節奏全被打亂,打藥時間都得跟著變。走在村道上,能聽見大喇叭在喊:“雷雨天別在樹下躲,田里干活注意防滑!
”可有些阿婆總舍不得剛曬的稻谷,非要等雨點落下來才收,嘴里嘟囔著:“多接點雨水,省得澆水了。”這種矛盾,就像天氣本身——雨是好雨,可來得不是時候,人在自然面前,總有點力不從心的無奈。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5月4日粵北部分地區降雨量預計超50毫米,而1月低溫時,高海拔山區最低溫到-3℃,一冷一熱之間,農作物的適應期被壓縮了近一半。有農技員嘆氣:“以前看二十四節氣種地,現在得天天盯天氣預報,手機里好幾個氣象APP,比追劇還勤。
”可即便這樣,總有顧不到的地方——比如雷州半島的菠蘿地,暴雨來了排水夠不夠快?珠三角的菜地,雷雨大風會不會掀了大棚?
說到底,天氣的反常,考驗的是咱莊稼人的應變本事。就像陳大叔現在,一邊給稻田挖排水溝,一邊在荔枝園搭防風架:“老天變臉快,咱辦法也要多,總不能等著收成打水漂。
”但心里還是有擔憂:這樣忽冷忽熱、忽干忽澇的天氣,會不會越來越頻繁?靠天吃飯的日子,啥時候能更穩當點?
遠處的雷聲響起來了,雨點開始噼里啪啦砸在曬谷場上,陳大叔扛起鋤頭往家走,后背的汗漬混著雨水,在襯衫上畫出不規則的地圖。這場雨過后,氣溫又要降,田里的活兒又得跟著調,農忙時節,最怕的就是天氣沒個準頭,可又盼著每一場風雨,都能給莊稼攢點好收成。你說,這老天爺的脾氣,啥時候能讓咱莊稼人摸得透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