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陽某職校的“退貨門”事件沖上各大平臺熱搜,看得人心里真不是滋味。60多名學生網(wǎng)購裙子參加運動會,活動一結束就集體以質量問題退貨,導致商家店鋪被封3個月,直接損失八千塊。這事兒乍一看是職校生“機靈”過頭了,可往深了琢磨,這哪是簡單的退貨糾紛?分明是給咱們的教育體系敲了一記警鐘。
還原一下現(xiàn)場。山東菏澤的網(wǎng)店女老板,眼瞅著后臺突然涌進60多單同款裙子,收貨地址還都是沈陽某職校。當時她可能還樂呵呢,覺得接了個大單。結果運動會一結束,退貨申請像雪花片似的飛來,理由清一色“質量問題”。等衣服寄回來,好家伙,裙擺上沾著草屑,有的還帶著明顯的磨損痕跡。老板娘直接懵了:這哪是退貨,分明是“白嫖”啊!
更讓人心寒的是學校的回應。工作人員甩出一句“太不講究了,這屬于詐騙,報警吧”,聽著挺硬氣,可細品全是推脫。您倒是說說,運動會要求統(tǒng)一服裝的時候,學校咋不統(tǒng)一采購呢?合著活動經(jīng)費不想出,就讓學生當“散戶”去網(wǎng)購,用完再利用規(guī)則漏洞退貨?這算盤打得,連隔壁菜市場大媽都自愧不如。
翻翻評論區(qū),網(wǎng)友們都快吵翻天了。有人罵學生“損人利己”,有人懟學校“推卸責任”,還有人說“7天無理由退貨是寫給君子看的,小人拿它當免死金牌”。可吵來吵去,最扎心的還是那句:“什么樣的學校教出什么樣的學生。”這話雖然難聽,但細想想,真沒毛病。
咱們先說學校這頭。現(xiàn)在不少學校搞活動,動不動就要求統(tǒng)一服裝,可這些衣服往往穿一次就壓箱底。學生吐槽“校服不夠穿嗎”,老師懟回去“要有儀式感”。可儀式感是有了,錢包癟了,資源也浪費了。要是學校能建個“服裝銀行”,讓學長學姐的衣服循環(huán)利用,或者干脆租衣服,哪至于鬧出這檔子事?說到底,還是形式主義作祟,把教育經(jīng)費省下來,把道德教育拋之于腦后。
最麻煩的是,一旦公開了學校名字,丟掉的不只是學校形象,更是社會對學校的信任,今后誰還敢要該校畢業(yè)生?哪位家長家長敢將孩子送到學校學習?
再說學生這邊。00后這代人,打小在電商環(huán)境里泡大,對“7天無理由”“僅退款”這些規(guī)則門兒清。可規(guī)則是死的,人是活的。當“薅羊毛”變成一種本能,當“鉆空子”被當成聰明,咱們的教育是不是該反思:為啥沒教會學生“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像網(wǎng)友說的,“理沒毛病,情不講究,德有虧”。法律或許管不了每單退貨,但道德的準繩,總得有人幫學生系緊。
這事兒里最憋屈的,還得數(shù)商家。女老板哭訴“損失八千塊”,這數(shù)字對大企業(yè)來說可能不值一提,可對小本買賣就是命根子。有網(wǎng)友支招“以后集體采購必須蓋公章”,可操作起來談何容易?更別說那些被惡意退貨拖垮的網(wǎng)店,有多少能等到“惡人自有天收”的那天?
其實這事兒不是孤例。隨便搜一下,某高校學生集體退貨軍訓服,某中學家長團購演出服用完就退,套路如出一轍。每次都是商家吃啞巴虧,學校裝聾作啞,最后不了了之。可這次為啥能炸鍋?因為60條裙子致被封店的背后,封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鏈條。當“學生”這個標簽和“欺詐”掛鉤,當“教育”掉了底色,咱們的臉往哪擱?
有句話說得在理:“教育不是培養(yǎng)聰明人,而是塑造明白人。”聰明人知道怎么鉆規(guī)則漏洞,明白人懂得啥叫體面。沈陽這事兒,該挨板子的不只是那60個學生,更是把他們推到道德懸崖邊的教育者。您要真在乎學生的儀容儀表,就先把學校的“面子工程”收拾利索;您要真想教孩子守規(guī)則,就先教會他們心里有桿秤。
最后想對那些嚷嚷“學生沒錯,規(guī)則允許”的人說:規(guī)則是底線,道德是天花板。咱們可以教育學生別觸碰紅線,但更得告訴他們,別一輩子在底線邊上打轉。畢竟,當60條裙子在風中飄搖的時候,搖碎的何止是一個商家的飯碗,何止是一所學校的臉面,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信心。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wǎng)絡,圖文不相關,侵聯(lián)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