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考古是拆盲盒,那帛書絕對是其中的隱藏限量款。為什么帛書留存甚少?
文物保護行業有句話叫做“濕千年,干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文物保存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帛書的載體——絲綢,本就脆弱。作為有機質的絲綢,怕潮怕蛀懼堿。不論是書畫裝裱的絲綢卷軸,還是衣櫥里的真絲衣裙,絲綢制品的保存始終是個精細活計,想讓帛書穿越千年,更不是件容易事。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帛書傳奇》講述了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帛書、馬王堆漢墓帛書和甘肅敦煌懸泉置帛書這些“限量隱藏款盲盒”背后的故事,也讓我們能從中一窺帛書留存之艱。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 ——
給帛書一個“地下恒溫室”
1972 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能完好保存至今堪稱“奇跡中的奇跡”。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結構示意
地面之上有4.5米高的土堆,地面之下有16米深,一般的地下水侵蝕不到,形成天然的物理屏障。由棺槨、白膏泥(黏土)和木炭構筑的多重“保險箱”層層嵌套,在墓室內營造出密閉的缺氧無菌環境。正是這種保存條件,讓帛書如同沉睡在恒溫恒濕的“時光膠囊”中。當考古工作者開啟棺槨時,見證了千年不腐的奇跡——不僅絲帛字跡如新,就連辛追夫人遺體的肌膚仍保有彈性觸感。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 ——
把帛書埋進“天然干燥劑”
在極端干燥的沙漠里,帛書直接被“凍干保鮮”。
懸泉置遺址西墻外有一片區域,考古人將之命名為“灰區”,是兩千多年前驛站里的人們丟棄、堆放垃圾的地方。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
當考古隊以為發掘將告一段落時,就是在這片看上去不起眼的灰堆里,發現了三封較為完整的帛書私人信件。
△甘肅敦煌懸泉置帛書
然而,有些帛書躲過了微生物,扛住了地下潮濕,卻仍難逃盜墓與流失的劫難。
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帛書 ——
海外漂泊至今
1942年,湖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被盜,出土了目前唯一存世的戰國帛書。美國人柯強以“拍照”為幌子,騙走珍寶,使得子彈庫帛書流入美國,至今仍難歸故土。《帛書傳奇》節目披露了中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帛書—子彈庫楚帛書被騙至美國的完整流轉證據鏈。
楚帛書雖歷經波折,但命運的絲線卻并未就此斷裂。1973年,考古隊再次打開這座楚墓,在槨蓋板的一個夾層中,發現了一幅精美帛畫《人物御龍圖》。《帛書傳奇》用舞蹈復現了帛畫中楚國士大夫腰佩長劍,駕馭巨龍飛升行進的景象,帶我們體驗了楚人無邊的浪漫。
△舞蹈《御龍行》
專家認為,子彈庫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圖》帛畫中的男子,是楚國士大夫的形象,應該就是墓主本人。子彈庫帛書則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死后隨葬墓中。
從1942年被盜出土至今,子彈庫帛書和它真正的主人已經分離八十多年。但我們相信,流失的,終有一天會回家;分離的,總有一日會團圓。
△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人物御龍圖》帛畫
帛書的故事,像被時光封印的“千年盲盒”——有人拆出楚人的浪漫想象,有人摸到漢代的絲帛墨香,而每一道纖維里沉淀的墨色,都蘊藏著先人留給我們的智慧,訴說著中華文明深處的記憶,等待我們用匠心呵護,喚醒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
來源:央視一套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蘇威豪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