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也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的重要節點。在這一承前啟后、賡續奮進的歷史時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精心打造“五一”國際勞動節“心連心”特別節目,于5月1日晚登陸CCTV-1、CCTV-3及各大新媒體平臺。整臺節目聚焦新時代的奮斗者群體,以影像為媒介、以故事為橋梁,生動講述勞動之美,深情謳歌奮斗之力,唱響“勞動最光榮、實干最可貴”的時代主旋律。
四大篇章勾勒奮斗畫卷,立體展現新時代勞動群像。節目以“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為核心主旨,構建“奉獻、傳承、創造、收獲”四大篇章,分別聚焦重大工程建設、代際精神賡續、前沿科技突破與生活場景美學,通過沉浸式場景調度、紀實化影像鋪展與藝術化表達創新,描繪出一幅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新時代勞動圖譜。
從90后航天員王浩澤到自動化碼頭先驅張連鋼,從鄉村產業振興的“辣椒三代”盧鵬到被譽為“機車神醫”的張如意,節目所選人物橫跨行業、貫通城鄉、覆蓋青年與老將,真實、可感、可信,展現出新時代勞動者的多維面貌與精神底色。
通過“以個體書寫時代、以平凡構筑偉大”的敘事策略,整期節目實現典型引領、共性共鳴、價值共識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是一場文藝演出,更是一堂集思想教育、情感表達與價值引導于一體的新時代勞動教育公開課。
微電影結構貫穿全篇,創新主流文藝敘事方式。“五一”特別節目首次以“微電影+原型采訪”的雙線結構統領全篇,形成以視聽語言主導、現實人物支撐、情感敘事推動的獨特表達方式。李光復、田雨、熱依扎、吳奇隆、劉芮麟等演員主演的四部主題短片,分別圍繞“傳承”“奉獻”“創造”“收獲”展開,鏡頭精準、情感克制、結構緊湊,凝練出強烈的思想意涵與藝術質感。
微電影之外,節目還穿插對原型人物的真實訪談,虛實結合、情理交融,進一步打通藝術演繹與現實共鳴的通感通道。每一部微電影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段落,而是推動整臺節目思想內核不斷升溫的“引擎”。這一形式上的突破,拓寬了主流文藝創作在重大主題上的表達邊界,也為主旋律作品打開了新的審美空間。
技術與藝術深度融合,構建多維沉浸傳播場域。節目堅持“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創新理念,充分運用XR、虛擬拍攝、裸眼3D等前沿科技,拓展舞美語言,豐富視覺維度,增強沉浸體驗。《重器吟》將京劇念白與國家重工建設成果同臺共振,賦予傳統藝術以新時代語境;《新韻》則融合粵劇、陜北說書、東北二人轉和說唱,用南北聲腔奏響一曲跨越地域與代際的“勞動贊歌”。
特別是在《中華力量》《在此刻》等節目中,塔吊、機床、儀器設備、車間流水線等元素不再只是工業背景,而是被轉化為有力的視覺語匯和象征語言,使“勞動現場”成為“表達現場”,“現實圖景”成為“精神場域”,讓受眾在觀看中獲得情感投射和思想啟迪。
多平臺矩陣傳播聯動,構建內容共創共享新機制。節目在傳播路徑上強化“電視大屏+網絡小屏+社交互動”三位一體布局,依托總臺全媒體矩陣與社交平臺生態,實現線上線下協同、跨平臺聯動、全景式傳播。在“勞動者說”環節中,外賣騎手、科研工作者、社區醫生、農技專家等平凡勞動者走向舞臺中心,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增強了節目的現實張力與共情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通過與各級工會系統深度協作,形成“文藝策劃-基層參與-網絡傳播”的共建閉環,實現了主流媒體表達從“為人民發聲”向“與人民共創”的關鍵躍遷。這不僅提升了節目的溫度,更筑牢文藝工作的群眾路線根基。
用勞動者的故事書寫時代,用奮斗者的姿態照亮未來。勞動是創造幸福的起點,是成就夢想的基石。2025年總臺“五一”特別節目,從文藝形態切入現實圖景,以光影語言映照勞動精神,以人民立場詮釋價值信仰,向每一位默默耕耘的勞動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5年總臺“五一”特別節目不僅是一場節日獻禮,更是一份精神動員;不僅是一幅藝術長卷,更是一部奮斗實錄。在時代前行的浪潮中,正是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辛勤耕耘與執著堅守,匯聚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前行的磅礴力量。人民在場,時代在場,勞動在場。未來已來,奮斗正當其時。(張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