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西北旅游關注我們
秦嶺巍巍,云靄蒼茫。2024年5月3日,著名作家王若冰不幸離世,至今已整一年。他留下的書寫秦嶺文字,依舊在山水間回響;人們對他作品的推崇,執著精神贊賞,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對于一個二十年心系秦嶺,腳步不停,筆耕不輟,著作眾多的“秦嶺之子”而言,也算一種痛惜之中難得的告慰。
2012年8月,王若冰在陜西進行《全旅游時代》采風時走進袁家村
秦嶺是橫亙于我國中部的巨大山脈,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的價值為歷代所重視,也是中國的文化叢林和旅游資源“聚寶盆”。相較于地域而言,無論是廣義的秦嶺還是狹義的秦嶺,以及地學界所說的中秦嶺、西秦嶺和東秦嶺等,陜西都是“秦嶺”山域的核心所在。因此,自七十年代末旅游業如“星星之火”慢慢興起,至現在全民奔赴共享旅游的近半個世紀以來,秦嶺始終是伴隨著陜西旅游起步、成長、發展、壯大的精彩之筆。
2014年5月20日,王若冰所著《仰望太白山》在中國旅游日活動中首發,圖為王若冰為首發贈書簽名
2010年1月,長期從事旅游宣傳策劃的西北旅游,因升級秦嶺旅游推廣和包裝商洛城市旅游品牌需要,與當年央視熱播紀錄片《大秦嶺》主撰稿之一的王若冰以秦嶺相約、相識并結緣。此后十多年間,“秦嶺”始終是雙方永恒的話題,文學中的秦嶺,也逐漸走進了旅游圈。王若冰長期行走秦嶺、研究秦嶺、書寫秦嶺所形成的獨到、廣博的“秦嶺觀”,被更多旅游人和專家學者所贊賞。
2019年8月16日,王若冰《渭河傳》獲得中國黃河旅游文化獎·文學獎
作為一個成長于秦嶺山域天水的詩人和作家,王若冰自謂“秦嶺之子”,將自己的生命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用腳步丈量著秦嶺的山河,用心靈感悟著秦嶺氣息。在他諸如《走進大秦嶺》《尋找大秦帝國》《渭河傳》《走讀漢江》《仰望太白山》等每一部書寫秦嶺山河的巨著中,秦嶺已不再只是一座山脈,而更是一部厚重的史書,一座彰顯著民族風骨的精神脊梁,一方寄托著無限希望,流淌著詩意與風情的文化沃土。通過他的著作和文學表述,讓更多讀者認識到了秦嶺的價值與意義,點亮了人們對秦嶺的向往之路,也用文學作品的獨到方式,打開了人們了解秦嶺歷史文化的大門。
2020年10月3日,王若冰參加“丈量大秦嶺”活動,在函古關講述秦嶺文化
十多年間,王若冰與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骨干團隊和絲綢之路旅游智庫眾多專家學者,建立起了朋友加兄弟的親密關系,為傳播秦嶺山河文化,他先后參加了8屆“秦嶺與黃河對話”,在多次“直播西北”、“直播黃河”中科普山河知識。陜西各市縣幾乎都留下了他尋訪山河文化的足跡;他還與研究院同行歐洲,在巴黎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領袖,在米蘭與歐洲漢學家等開展交流,并登上阿爾卑斯山,遙望東方的秦嶺開展對話。2020年5月,世界首座大山旅游年鑒——《中國秦嶺旅游年鑒》編纂啟動,在此后開展的史無前例的“丈量大秦嶺”科學考察與文化傳播行動中,王若冰作為首席文化學者,帶領團隊行走5省30多個城市眾多地區,長途跋涉4000余公里,完成了歷史上首次關于秦嶺“邊際線”和“中央水塔”水源地的實地考察,之后經過長達1年多的反復研討論證,促成了歷史上首張《中國秦嶺旅游地圖》和首卷《中國秦嶺旅游年鑒》的正式出版,完成了從地學秦嶺到旅游秦嶺的歷史轉變,從而也促進了從科學秦嶺到現實秦嶺的大眾認知傳播,對更好的實施秦嶺生態保護和綠色價值實現發揮了良好作用。
2022年8月,王若冰攀登秦嶺主峰太白山,在主峰之巔大爺海、拔仙臺區間考察
2020年末-2022年,王若冰受邀擔任12集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中華秦嶺》總撰稿,期間幾易其稿列入全國廣電“十四五”重大題材項目。
2023年6月,王若冰在西岳華山采風
2024年5月3日,王若冰不幸在家中辭世的噩耗震驚了文壇和朋友圈,所有人都在為正出成果的他,突然過早離世感到無限惋惜。他的家人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完成著王若冰生前未就的遺愿。女兒王舒繼承父愿,在工作之余主動挑起了整理父親遺作的重任。在天水市委宣傳部等眾多部門和單位支持下,由王舒和太白文藝出版社聯合推進的王若冰文集之《秦嶺傳》上下冊,已完成審校排版,有望在今年9月正式出版;20年前王若冰首次行走秦嶺的《秦嶺日記》,王若冰生前已完成書稿,現也在出版推進中。王舒說,這兩部父親的遺作,承載著父親對秦嶺的深情,也凝聚著自己對父親的思念與敬意。相信它們的問世,將再次引發人們對秦嶺文化的關注熱潮,讓更多人從中閱讀和體會到“中華父親山”秦嶺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的巨大魅力。
2024年1月13日,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在天水向王若冰贈送紀念品,恭賀他行走秦嶺、探訪秦嶺、書寫秦嶺20周年
2025年4月20日,第五屆三毛散文獎在浙江舟山定海隆重舉行,王若冰生前所著《走讀漢江》獲得散文集實力獎,女兒王舒替父領獎。頒獎詞中這樣寫道:通讀《走讀漢江》后不難發現,王若冰表現得更像一位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無所不通的學者。與其說《走讀漢江》是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釋義為“百科全書”更為貼切。作品文字中其中囊括地質學、地理學、歷史學、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門學科,描繪了古老漢江的滄桑身世、歷史變遷、人文精神,可謂是一部河流穿越數億年的生命經歷和精神傳記。
2024年8月25日,王若冰夫人、女兒在商洛市秦嶺博物館瞻仰王若冰生前捐獻給該館的《秦嶺日記》和眾多遺物
王若冰的一生,是與秦嶺對話的一生,是為“祖脈秦嶺”山河立傳奔走的一生。他雖然離開了大家,但他的作品、文風、精神、思想與剛直、豁達,將永遠留在秦嶺的懷抱,激勵著更多人去探尋秦嶺的奧秘,守護秦嶺的美麗。
秦嶺長歌在,文脈薪火傳。愿王若冰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如同秦嶺山水一般,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作者系王若冰生前好友、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產業委員會副會長、西北旅游協作區秘書長 供圖: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
西北旅游
編輯|潘顯福
電話:029-85265738
郵箱:xbly029@126.com
點個小心心再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