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張莉編選的2024年女性散文年選《有情》,以“此在”“記憶深處”“遠游”為輯,收錄2024年度20位不同代際中國女性作家的散文佳作。聚焦女性視角和女性話題,寫下日常生活的“有情瞬間”,凝聚女性的“情感共同體”。在這部女性散文選里,從隨感、書信到歷史文化散文,這些散文的質地既有輕盈、日常的一面,也承載寫作者回溯私人史或集體文化記憶的綿密思考。
編選團隊成員從作品出發展開對談,探析作品中的女性氣質和時代氣息,看見她們精神與視野的豐盛與幽微。
主持人:
易彥妮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文學方向2022級碩士研究生
與談人:
查蘇娜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文學方向2023級碩士研究生
譚鏡汝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創作與批評方向2023級碩士研究生
萬 婧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創作與批評方向2024級碩士研究生
日常生活的豐富與多樣
易彥妮:我們以編選團隊成員的身份來一起聊聊《有情:2024年中國女性散文選》。正像張莉老師說的,我們希望搜集女作家們2024年發表的散文作品,從中選出具有女性氣質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傳達我們時代女性生活的多種面向。
2024年的中國女性散文選延續了往年的分類,以“此在”“記憶深處”“遠游”為輯,收錄了不同代際、不同視角的女作家筆下的20篇散文作品。先從第一輯“此在”聊起吧。“此在”(dasein)是海德格爾提出的哲學概念,強調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現實主體的存在。可以看到,這一輯收錄的作品既包含與母親、與女兒一起相處的溫馨瞬間,也有著生命里沉重的時刻,同時,還涉及到最近引發互聯網熱議的很多話題。
譚鏡汝:寫動物(寵物)的散文我們讀過很多,但細致到情緒深處并且能讓讀者的魂兒跟著它奔跑起來的,實在是很少。“此在”部分的第一篇文章《蒙古細》,就是這樣一篇散文。我對寵物犬的印象還停留在鄉下故里祖輩養的土黃色田園犬,而對城市里的寵物,則很抱有同情,它們不能肆意奔跑,要受盡不成條律、約定俗成的管控。《蒙古細》的結尾,作者帶著白駒(寵物名)來到鄉下院子里生活,它作為“動物”的性格因而可以釋放。就如文中時常寫到的“泡茶”,當茶葉被燙得生疼,展開身體,交出了它們的所有,最后才變成一杯好茶——這與白駒(也與主人)此前的命運同樣相似。天性的釋放,卻需要用“孤獨”來換取,這恐怕不僅僅是一條稀有的蒙古細的哀傷吧。
萬婧:黎戈《讀書的女人》這篇散文,我讀來感到很切膚。作家看到長年累月犧牲自己、為家奉獻的母親,在年老時通過讀書和學習,與生命的孤獨和解,擁有自己的空間,收獲思考的自由。這折射出一個在當下很現實、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夠受關注的問題:我們知道要多陪伴老人,卻很容易忽視他們的內心世界,沒有觸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因此,這篇文章對母親的“看見”很珍貴。文中作家寫到母親很喜歡三毛,這讓“我”想起,被長期的規訓和暴力磨損生命的母親,也曾有自己的個性,曾有大膽的遠行,讀書喚醒了母親昏睡的本我。更讓人感動的是,母親沒有很高的文化,她是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在閱讀,她將個人空間解讀為“自己的地方”,她抄寫手機開屏時推送的古詩,她努力學習拼音、查找字典……母親讀書的樣子,真美。
易彥妮:說到當下生活的見證,我想到的是陳朗《請君重作醉歌行:緬懷徐曉宏》。這篇情感濃度的“悼文”,在2024年年初成為引發互聯網平臺熱議的文化現象。在這篇緬懷去世丈夫的文章里,經由性別視角,陳朗寫下一位辭職以后進入家庭生活內面的女性知識分子對婚姻關系的剖白。如果一位女性的知識背景很好,丈夫也是通情達理的女性主義者,那么,家庭生活里那些細密瑣碎的無奈感究竟源自哪里?在這個意義上,這不僅涉及到一代人所理解的“浪漫”或者“愛情”話語的裂隙,也涉及到“過一種女性主義的生活”如何真正從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分工秩序中。
李穎迪《倒計時》同樣值得關注,它以非虛構的形式捕捉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鮮活時代經驗。它講述的是“我”親身觀察的逃離到鶴崗的眾多年輕人里的一位——前大廠員工林雯辭職來到這座邊陲城市,在美團開外賣店謀生,過著低欲望生活。文中提到的很多話題,比如工作帶來的“異化”感,婚育焦慮的懸置等等,的確能夠觸及當下年輕人精神痛點。當然,在互聯網上療愈文化盛行的當下,這樣的逃離能否收獲內心的自由,這一回答仍然是懸置的。但是,因為這種捕捉時代經驗的洞察力,讓年輕人的復雜情緒被更多人了解,這樣的“看見”能夠帶來新的視野和新的理解力。
那些記憶深處的故事
易彥妮: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第二輯“記憶深處”。很顯然,相較于及時記下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這一部分收錄的散文篇目經歷了歲月的淘洗。如何將那些記憶深處的故事講述得誠摯動人,是編選這一輯散文的重要標準,作家們以親歷者或見證者的視角提供了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種方式。
譚鏡汝:我對劉瓊的《北京往事》很感興趣,在讀完這篇散文以后,我第一次如此了解北京,它可以說改變了我對北京的印象。雖然從前也聽說一些刻板化的標簽,也深知它們是對首都區域職能的一種神話式概括,潛藏之下的是被遮蔽掉的北京人自己的生活屬性。它不是文化的,不是消費的和教育的,劉瓊告訴我們,遮蔽的北京生活是從華聯商場到SKP再到合生匯的市民生活場域的變動。
我理解的標題中的所謂“往事”,是一種烏托邦式的、但已經凋敝的空間,就像有腦科學研究說的,人在瀕死以前會閃過童年的畫面。北京往事其實不是懷舊,而是在現實中難能找到抓手時,所需要擁有的一種品質。
查蘇娜:陸波的《史家胡同里的富貴花》,“富貴花”指的是女作家凌淑華,通過講述凌淑華與史家胡同的淵源,作者試圖呈現出一條“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史家胡同。可以說,“史家胡同”這個城市地理空間見證了“現代中國”的歷史:在這條胡同里,先后建起了清代八旗子弟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凌叔華“小姐的大書房”,全國婦聯的辦公場所,許多文化名人的住宅,北京人藝的大院……對這些歷史建筑的挖掘與介紹,也是重建北京文化記憶的策略。作者還借由凌叔華引申到了北京的文學書寫,對比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和凌叔華的《古韻》。可以看出,作者想要挖掘出史家胡同所承載的北京城歷史“精英薈萃”的那一面。
萬婧:說到城市記憶,我想到哈爾濱。《耀景街16號》這篇散文中,程黧眉深情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家人在哈爾濱耀景街16號度過的美好時光。作家來自文學世家,她筆下哈爾濱文藝界人士之間的交游經歷,閃耀著青春、朝氣的光澤。歲月荏苒,物和人都有了許多變化,我想起自己去哈爾濱旅游的經歷,“老道外”那些老建筑、面包石,見證了多少滄桑。這篇散文,引領我感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的尊嚴、文學的尊嚴,作為后輩,我的心中有許多向往,許多敬意。
易彥妮:同樣是書寫個人成長,對生命記憶的回望則需要經歷多年的思考。比如葉淺韻的《溯源記》,這篇散文寫下了“我”在不同年齡段與月經共處的記憶。文章從家族女人們之間的討論、中學時期的性別教育課一直延展至后來“我”結婚生育后的觀察,就像一條生命之河,作者站在對岸,重新遙望青春期里那些被認為是羞恥的往事,很多事情慢慢看得更清晰。在這個意義上,《溯源記》呈現了一位女性對自我身體的漫長和解,也透過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疊印,讓曾經幽暗的身體經驗重新匯聚起來。
遠游所帶給我們的
易彥妮:“遠游”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詞,去往遠方的游歷,以出走的勇氣為起點,地理空間的位移也意味著尋找一種自我經驗范疇之外重新思考的狀態,由此帶來自我生活狀態的更新。那么,這些散文里講述的生命經驗,如何與文學意義上的遠方發生聯系?
萬婧:《鄉下的晨昏》是“遠游”欄目的第一篇,沈書枝所寫的卻是回鄉。如果說“遠游”常常與新鮮、陌生的際遇相伴,回鄉怎么會有此感呢?事實上,沈書枝書寫的是一種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個體“懸置感”——“不被排斥出努力想要融入的那個系統,就意味著要與自己原本的世界分離。”常年生活在異地,對家鄉的觀看方式自然發生了變化。作家成為觀察者和體驗者,精微地辨認鄉下晨昏中的細部,有外部的自然風物,也有內部的事理人情,這是對家鄉的一次重新發現。在城市與鄉村、自我與他者等方面的往復觀照中,文中有許多的“覺醒時刻”,我們應意識到,這些發現之后蘊含著作家的女性視角,面對低處的生活和人們,作家懷有理性的省思,也具有同情的理解。
易彥妮:蘇枕書的《〈遠游歸來〉等四篇》,收錄的是她在日本求學期間和友人的四則書信。在這些文字里,蘇枕書分享了自己在假期獨自去串本、白浜的游玩見聞,寫下在寺院偶遇一位歐洲姑娘的經歷,也穿插著對近年來日韓文學與影視劇的理解。這些生命經驗是作者在遠方生活的點滴,另一方面,她也記錄了平日閱讀抄錄古書時,深入歷史情境的爬梳與思考。比如,重新打撈東亞文化史上那些被遺忘的女畫家、女詩人的作品里所蘊含的日常經驗與情致,這種與遠方建立情感連接的方式包含生命的溫度。書信的確是見性情的文體,蘇枕書的文字里,微小而明亮的快樂與探索學術的思考樂趣互相映襯。
查蘇娜:更為具體的遠方生活經驗在淡巴菰筆下得到呈現,她的《Let it rain,讓雨下吧》講述了作者在美國期間經歷的人與事。雖然文章主要寫的是老友彼埃爾罹患白血病與新冠肺炎后的養病生活,但作者經常蕩開一筆,在對彼埃爾的回憶中穿插記述自己在美國參與的各種諸如超級碗、文化沙龍、派對的熱鬧場面。這種穿插的寫法沖淡了疾病與死亡帶來的悲傷情緒,也進一步讓讀者感受到了彼埃爾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死亡的釋然。這種嘗試也體現在了本文題目中,“let it rain”既是女歌手在一次文化沙龍中演唱的歌曲,也是作者的探險家老朋友彼埃爾去世前引用的詩句。這一動一靜的對比勾連起了人世的喧鬧與彌留之際的寧靜,也試圖營造出一種既活潑又深沉的氛圍。
譚鏡汝:關于燕燕燕的《四物注》,我覺得它是“遠游”部分里很特殊的一篇散文。燈、畫、簪、坊四件文物,從漢唐到明清,從床頭走向社會,作者不僅關注到了文物的來歷與所持之人的故事,更寫下了圍繞文物所發生的那些旁逸斜出的歷史。正如我們女性年選的書名一樣,歷史也是“有情”的;觀覽過往云煙,不止看見“舊時王謝”,不限于懷舊空吟,別管離今幾遠,一石一墨背后,都隱藏了人類最普通的情感。
萬婧:殳俏在《時間屬于了不起的女孩》這篇散文里回憶自己二十歲時在日本早稻田大學交換時的時光,關于回憶的溫暖和悵惘很打動我。文末,作家寫到兩次故地重游,一次發現柏原女士已經退休離去,一次發現宿舍已被拆除。時光匆匆,作家離開日本時交給柏原女士保存的雜物箱,一年后就已不再有任何留戀,人生大步向前,此地空余時間,但是“了不起”的青春記憶,依然閃閃發亮。以這篇作為年選的收束篇目,很有力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