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初夏,日子鮮活。
3月16日,2025成都春季大型招聘會暨“蓉漂人才薈”青年人才招聘會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行。王勤 攝
寬窄巷子的茶社里,青年留學生們品出天府之國初印象;環城綠道上,運動青年追風的齒輪在田園與都市間來回穿梭;九眼橋的街巷中,街頭的搖滾樂與廊橋的古琴聲共譜一曲古今合奏;興隆湖的微風拂過,科研院所里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埋頭兀自關心數據,一轉身就撞進天藍地綠的公園城市懷抱……
成都很古老,這座擁有4500年文明史的城市,3000多年來城址未移,傳承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成都很年輕,近3年吸引156萬多名青年人才匯聚于此,全市人才總量已攀升至669萬,居全國第四位。各項指標中,年輕人的人口增長讓人驚嘆,僅2024年就有超過50萬青年人才涌入成都,更是連續6年蟬聯中國最佳引才城市。拉長時間線,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截止時點,成都14至45歲青年達960.36萬人,幾乎“半城皆青年”。
↑ 興隆湖丨馬驥 攝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青年,你好!為何偏偏來成都?
科技創新集群效應
一群人比一個人更有力量
01
“‘玉米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美女蛇’,它的心臟發育過程與人類心臟極為相似,研究其結構性完善機制,有可能為人類的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內,“90后”博士后吳威正在細數他的各類“蛇寶貝”。
吳威是浙江溫州人,2020年來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步步成長為特別研究助理,主要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的特殊表型創新機制研究。
“成都給我的感覺就是特別‘新’,不僅僅是城市面貌和規劃建設‘新’,更主要的是它無處不在的科技向‘新’氛圍。”吳威進一步談到,成都生物所坐落于興隆畔,它的“鄰居”就有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以及清華、北航、北理工、廈大等高校研究所。“一幫非常有活力的年輕科研工作者,不約而同相聚在這里,向著同一個目標——科技創新,共同奮斗,互相影響,力量無限大。”
↑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位于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畔。白桂祥 攝(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毋庸置疑的是,當科技人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聚集時,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和合作,共享資源、技術和信息,會產生相互激發效應,從而降低創新成本,縮短研發周期,推動技術跨界融合,催生出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創新效率。
西部首個國家實驗室、10個大科學裝置、14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聚集成勢,1.4萬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躍,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質生產力迅猛發展……在成都,一個個科技創新體從分散走向凝聚,形成更具競爭力的集群,而這樣的創新集群亦將吸引青年科技型人才紛至沓來,正反饋作用下,科技創新集群效應正在全面激發。
良好產業生態好比肥沃的土壤
滋養每個年輕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02
今年春節以來,出自成都青年導演餃子手中的現象級國漫爆款《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在中國電影史冊乃至全球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有源頭活水來”。《哪吒2》的爆火,不僅重塑了國產動畫的國際形象,也讓成都以“立園滿園”匯聚全鏈生態進入許多觀察者的視野,其制作鏈上的關鍵企業大多位于成都高新區的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內:可可豆動畫負責出品制作,墨境天合專攻視覺特效,千鳥動畫負責美術設計……產業鏈效應正在為區域構建人才生態,成為廣大青年人才在成都創新創業成長歷程的縮影與實證。
將視野放大開來,不限于數字經濟產業,在成都,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主導產業,再到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細分賽道,豐富的產業基礎和各類專業化產業園區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隊伍。
↑ 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首任理事長湯超走訪調研小半個中國后,被成都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雄厚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前瞻性的創新認知理念所打動,帶領一批高層次人才在此建立北京大學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
電子科技大學“90后教授”、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顧實是2017年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30人榜單入選者,其參與研究的人形機器人“通天曉”在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一炮而紅。在他看來,成都高校資源豐富,“電子科大、川大等,每年都為企業輸送大量專業人才。”
38個大類、184個行業細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完備健全,2個萬億級和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厚積成勢,在如今的成都,良好的產業生態,成為吸引投資、賦能創業的土壤,成為培優新興產業茁壯成長的沃土。
努力奮斗也享受生活
安逸與拼搏從來不是“單選項”
03
“擠一個半小時地鐵去上班,早午飯外賣對付一下,回到家至少都是晚上九、十點了。”作為一名四川人,Danna(英文名)曾在超一線城市學習和工作了十幾年。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她萌發了換一種生活的想法。
▲Danna和女兒 圖據人才成都
“你知道累了一天走出辦公室,結果發現天還亮著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嗎?”那些工作日錯過的黃昏,Danna在成都重新看到了。吃完晚飯陪孩子去小區玩,感受著天邊的光線一點點暗下去,于Danna而言,兩座城市生活中細微的不同,幸福感的差異卻是巨大的。
相較于Danna的“相見恨晚”,來自湖南湘潭的付穎更覺“真心從未錯付”。
8年前,付穎從電子科大畢業后,因為所學專業,理所當然地選擇了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地成都高新西區,成為成都京東方的一名研發工程師。付穎回想起剛工作的前兩年,當時的成都高新西區,英特爾、京東方、華為、富士康、戴爾等電子信息企業的設備早已開啟,這里生產了全球60%的平板電腦和50%的筆記本電腦。
落腳成都的第二年,她和先生選擇了在公司附近買房落戶,每天下班后在家附近的健身房跑跑步,周末找個周邊的公園或商場逛一逛、看看電影,火鍋串串等四川美食更是不可或缺。畢竟,這里遍布街頭巷尾的30萬家餐館、2萬家火鍋店、1萬家茶館、8000家咖啡館、4000家書店,任誰來了也不得不好好享受觸手可及的“安逸巴適”。
成都市民在天府綠道騎行
在他們的故事背后,一個更為直觀的“蓉漂人才”群像開始顯現:年輕、高學歷、從業經歷豐富,不約而同選擇了成都,在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一邊努力拼搏奮斗,一邊從容享受安逸生活。
以城之名 禮敬呵護青年人才
“蓉漂”之后再無“漂泊”
04
今年4月25日,成都市一年一度的“蓉漂人才日”如約舉行,發布超萬人的重點產業鏈、重點產業園區、重點實驗室人才需求榜單,釋放數百個成都市人才創新創業場景,舉行“蓉漂杯”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以城市之名,禮敬才之意,赴未來之約,再度向天下英才發出邀請。
↑4月25日,2025“蓉漂人才日”活動在中國-歐洲中心舉行
“成都具備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強烈優勢,無論是人才,還是項目,都能在此找到舒適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在“蓉漂杯”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負責人王詩頤看來,成都針對不同層級、不同發展階段的項目都有支持政策,例如,此次成都發布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其中就有單人最高400萬元、團隊最高1000萬元的補貼。“目前,我們的項目投資已經超過了千萬,團隊以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為主,這類‘真金白銀’的支持,對我們這種資金需求較大的項目而言,是幫助渡過前期研發階段的重要力量。”
包括更多的“王詩頤”,一場場青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在成都無時無刻都在上演。
↑2025“蓉漂人才薈”招聘雙選會現場,學生正在與招聘企業交流,了解企業發展前景和薪資待遇。
生活補貼,碩士3萬元、博士7.2萬元;租房補貼,每戶一次性發放0.6萬元至3萬元不等現金津貼;來蓉求職,“蓉漂青年人才驛站”免費住7天、累計最長30天……成都面向全球青年人才,提供了從就業到創業、從生活到社交的全方位支持。
↑天府新區首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桐堂·科學城店
想要“引鳳留凰”,關鍵在于讓人才安居樂業,此心安處是吾鄉,力求讓每一名“蓉漂”停留成都后再無“漂泊”。成都深諳此道,不斷上新人才政策“工具箱”。落戶門檻從學歷向技能延伸,補貼對象從個體向家庭覆蓋,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政策推陳出新,高層次人才從落戶到生活“保姆式”跟進……
青年人才為何如此偏愛成都?答案或許在傳承千年創新基因激蕩涌流的澎湃動能里,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塑造的無限空間里,在一半奮斗一半閑適的“成都日子”里,在“蓉漂”人才政策全生命周期的關懷備至里,在繁華熱鬧的現代都市,在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穿越千年的歷史底蘊積淀,城市溫度和發展熱度并存,成都攜萬千青年人才,完成從“少不入川”到“少必入川”的“逆天改命”。
人才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雙向奔赴。在人才強市戰略的頂層設計下,成都也將持續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搭建人盡其才的場景平臺,營造包容開放的良好生態,努力讓廣大人才在成都創業有機會、創新有舞臺。
記者:陳學志
編輯:朱孟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