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創客,“創”的是什么?(主題)
用汗水與知識將創意轉化落地,生產改變業態和生活的產品(副題)
南方日報記者 黃子欣 通訊員 杜清 許金鎮
廣東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而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就是敢闖敢拼的青年人。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南方日報記者來到廣東工業大學“工大創谷”,采訪5位科技領域的青年創業者,探尋他們的創新創業故事:
陳順成讓無人機飛得更穩更安全,目前產品裝機數已近2萬臺;李舒遙改進PH探針,讓鋰電池回收更具效率;林一、趙思程和鄭棉鵬則研發出智能輔助眼鏡,用AI設備點亮視障、聽障人士的世界。
這些大學生創客從校園中脫穎而出,正在用汗水與知識將創意轉化落地,生產出改變業態和生活的產品。
飛行控制系統行業的“拓荒牛”
當下,低空經濟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說到低空經濟,繞不開的就是無人機的發展。
陳順成是廣州博睿創新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專注于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的研發。
什么是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用陳順成的話說,可以把飛行控制系統理解為無人機的大腦,其掌管著無人機的飛行狀態和安全穩定性。
陳順成的創業之路從進入大學開始。
2013年,他就讀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同年便加入了廣東工業大學的大學生創新團隊。
2015年,他和他的團隊第一批入駐廣工創新創業基地——工大創谷。
創業之路并不是只憑一股沖勁就能成功的。
“起初有4到5年的時間,我們完全沒有產出。”陳順成回憶,那段時間他和團隊專注于打磨算法,解決產品在工業領域遇到的痛點難點,把想法落地應用。當時的研發資金主要依靠參加比賽得到的獎金,以及學院、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基金,這些支撐著他們慢慢熬過來。
好在成果喜人,2019年,陳順成團隊在研究生畢業之前研制出了第一款可以投放市場的消費級飛控產品。他們最終研發出自抗擾和單參數調節算法,讓無人機在強風、磁干擾等極端環境下仍能穩定飛行。
目前,博睿創新的飛控系統裝機量接近2萬臺,應用于物流配送、玻璃幕墻清洗等領域。“看到我們的飛控產品用之于民,比如代替‘蜘蛛人’高空作業,減少傷亡事故,我覺得我的工作很有意義。”陳順成說。他認為,科技產物的最終目標始終是惠民。
鋰電池回收的“綠色革命”
“我們給探針穿上了‘雨衣’。”李舒遙這樣形容自己的創新發明。
李舒遙是不遺余鋰(廣東)能源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專注廢棄鋰電池的回收控制技術。
作為材料與能源學院的學生,李舒遙關注到迅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延伸出的汽車鋰電池回收問題。他和他的團隊針對鋰電池回收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關鍵問題,從算法和硬件兩方面進行了改進。
“傳統探針表面使用的材料是鍍銀玻璃,一旦被腐蝕就會失效報廢。”針對這個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了“聚苯胺覆涂的PH探針”,將探針壽命從6個月延長至17個月,大幅提升回收效率。
作為由在校生組成的初創公司,如何直面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李舒遙認為,對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改進生產工藝都是必修課。
李舒遙回憶,團隊曾經接到一筆訂單,但在生產過程中卻發現良品率不理想。他們在回顧研究中發現,當時氣溫偏低,且空氣濕度比較大,影響了探針涂料的質量。
“這是在實驗室并不會遇到的問題。在工業生產中,可能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是我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這件事。”
如今,李舒遙的公司年營收突破400萬元,并于2024年獲得廣東省科技廳“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在南沙東涌報建的示范產線項目也獲得廣東省發改委批復,預計于2026年竣工投產。
讓視聽障人士聽見世界看見聲音
“勇于探索,才能有所收獲”的想法驅動著QG團隊的三位年輕人。林一、趙思程和鄭棉鵬是QG創新團隊的聯合創始人,也是廣工計算機學院的在讀學生。
QG創新團隊的“無障礙聽視障智能輔助眼鏡”項目主要是為了幫助視障、聽障人士更好地進行社交以融入社會。
“我們的想法是,他們看不到的話,我們能否讓他們聽到?聽不到的話,我們能否讓他們看到?”林一說。
秉持著這樣的社會責任感,QG創新團隊制作了可以通過反饋和大模型應用,讓視障人士通過聽覺得到信息的眼鏡,比如在過馬路時為他們進行紅綠燈檢測以及車輛識別。如果是聽障人士,則可以通過顯示屏將聲音以字幕的形式傳遞到他們的鏡片里。
“無障礙聽視障智能輔助眼鏡”榮獲2024年華為ICT大賽創新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入圍8月份由香港教育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多所亞太區高校聯合舉辦的EDVentures創新挑戰賽決賽,并獲得50萬元種子基金投資。但QG創新團隊并沒有因此滿足,他們還在對產品進行更新迭代。目前,他們正在與兩家醫院合作對眼鏡進行測試。
如今,這群創業者正將目光投向更遠處。
陳順成計劃推動國產飛控技術“出海”,在低空經濟這一火熱領域尋求更多機會。
李舒遙的公司獲得了300萬元投資意向金,并獲廣東省商務廳批準在香港開設公司代表處。他計劃進一步更新技術,嘗試挑戰更廣闊的市場。
QG創新團隊則想要把得到的投資再投入“無障礙聽視障智能輔助眼鏡”等產品的研發中,繼續做可以服務社會的公益類項目……
一所大學,一群“創客”,無限創意,正在不斷生長。
來源:南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