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跑好歷史的接力棒。”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勉勵年輕一代,為青年人鼓勁加油。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次社會的重大變革和進步都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奮斗和貢獻。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青年手里。身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青年人如何敢想敢為、能為善為?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記者采訪了今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新時代青年先鋒獎的部分獲獎者。作為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他們直面時代之問,用青春的朝氣和銳氣鏗鏘作答。
機器人黃金時代的追夢人
“人形機器人賽道是真火了!今年明顯感覺到工作量比同期翻倍?!毙聲r代青年先鋒獎獲得者、南京天創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劉爽最近剛從北京出差回到南京。“五一”假期期間,正忙著籌備帶移動充電機器人赴節后的上海展會。
說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劉爽深深體會到“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深刻內涵。30歲那年,劉爽不顧家人反對,從一家央企研究院辭職創業。當時的他注意到,國內智能運維機器人市場亟待開拓,傳統電網領域已有眾多優秀企業“卡位”,但解決復雜惡劣環境的安全巡檢機器人領域還幾乎空白。
那時“大廠”大多選擇觀望,因為這個領域面向的是煤礦、化工等有防爆要求的4D場景,即Distant(偏遠)、Dirty(骯臟)、Dull(簡單重復)、Dangerous(危險)。“技術研發有不確定性,場景需求短期也難以放量。”而劉爽卻堅定地認為,隨著工業自動化加速發展,巡檢機器人在特種應急、工業運維等豐富場景中,一定大有用武之地。
為啃下防爆設計這塊“硬骨頭”,劉爽帶著大家坐猴車下到地下幾千米的采煤工作面,了解井下實際作業情況?!懊看紊暇?,我們的鼻孔里、毛孔里都被黑色的煤灰堵滿。”在夏天近40℃的高溫下,劉爽還和大家一起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背著氧氣瓶到化工廠,了解生產工藝、設備巡檢的流程和防爆要求。
不懈的奮斗,為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也讓天創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同時具備一類、二類、三類防爆認證的機器人企業。
“8年來我們專注于巡檢機器人品類,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力新能源、油氣化工、冶金礦山等多個行業領域,已出貨的5000多臺巡檢機器人每天行走距離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眲⑺f,今年兩會,“具身智能”等新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讓他倍感振奮,“在政府和資本雙輪驅動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已進入新的窗口期。今年上半年在手訂單增長29%?!?/p>
“技術迭代飛快,這也倒逼我們要與時俱進,先人一步?!眲⑺f,公司今年年初發布了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機器人——“天魁1號”,上周剛在武漢國際安全應急博覽會亮相,這個身高2.2米、臂展3.1米的現實版“鋼鐵俠”專為工業危險場景設計,不少訂單已“慕名而來”。“公司今年最大目標是移動充電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兩個新品的批量化落地,我們將推動百城招商行動,加快推動機器人多場景落地,守護人類安全,賦能工業安全升級?!?/p>
點石成“晶”的富民引路先鋒
凌晨5點的連云港市東海縣曲陽鎮興西村,天還未亮,沿街的水晶大集已人頭攢動。攤位上的水晶擺件、飾品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這些精巧物件的前身,竟是曾被丟棄的水晶邊角料?!耙郧皫装賶K能買一車邊角料,現在它們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毙聲r代青年先鋒獎獲得者、興西村黨總支書記趙中剛笑著告訴記者。
這位被村民稱為“水晶書記”的“準90后”村官,用10余年時間,將一座傳統水晶村打造成年產值13億元的電商“明星村”,更用一塊塊碎石鋪就鄉村振興的“晶”彩之路。
2012年,趙中剛以大學生村官身份扎根曲陽鎮?!爱敃r看著堆成山的邊角料,幾百塊錢能拉一大車,突然覺得這就是沒人開掘的‘金礦’?!彼麕ьI著村民把碎石打磨拋光,做成光滑的水晶枕——當第一個客戶摸著樣品驚嘆“不硌人,還很涼爽”時,趙中剛知道,這條路走通了!首戰告捷后,水晶床墊、燈具等200多款產品相繼問世。原本被丟棄的邊角料,搖身變為“網紅”家居品。
“大家理性購買啊!不要看著好看都買下來。”與別的博主使勁吆喝不同,在直播間,眼見著水晶手串購買數量噌噌上漲,趙中剛卻總勸消費者們理性消費。2020年擔任村支書后,趙中剛抓住電商直播風口,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前重啟中斷20年的“水晶大集”,又帶頭運營“水晶書記趙中剛”直播賬號,在某平臺粉絲超127萬,一場直播曾創下實時在線1.5萬人、成交近萬單的紀錄。更令人振奮的是,趙中剛將模式復制到周邊村莊,建起5個電商產業園,帶動趙莊村、前張村村集體增收。
趙中剛還發起“百村千萬”計劃,目標3年內為100個村培育1000名萬級粉絲助農主播。目前,興西村電商團隊平均年齡僅23歲,孵化出上百名本土主播。90后村民小張原在城里打工,如今回鄉做跨境直播:“跟著趙書記學運營,月入比過去翻了兩番!”
趙中剛發現,目前,當地返鄉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面對“大城市還是家鄉”的選擇題,趙中剛直言:“鄉村振興不缺機會,缺的是發現機會的眼睛?!彼麕ьI當地勞模工匠代表走進直播間,桃林燒雞、東海大米等特產上線即售罄?!傲髁繒?,但產業根基和人才儲備能讓鄉村持續‘造血’?!?/p>
“剛做直播時,有人笑我‘村官不務正業’,但事實證明,只要敢想敢試,農村一樣能出‘新經濟’。”趙中剛的話,也是新時代青年的另一種成長思路:與其扎堆“熱門賽道”,不如深耕“鄉土賽道”——當年輕人帶著知識和視野回到基層,那些曾被忽視的“邊角料”,終將在創新中綻放光彩。
微米焊道上的戰鷹守護者
百倍放大的顯微鏡下,他雙手沉穩持握焊槍,緊盯著不足0.04平方毫米的焊盤,屏氣凝神,電光石火之間,一個個焊點仿佛工藝品一般呈現。
這是江蘇金陵機械制造總廠專業技術員張雯集的工作日常,33歲的他,今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和全國勞動模范兩項榮譽。
“我的工作是對航電系統收發組件進行精細調試和修復組裝,組件工藝非常精細,焊槍一旦接觸焊點,每次焊接、每個焊點不過三四秒鐘的時間,只能一次成功?!痹趶場┘睦铮@是“一項0或1的工作”,“航空產品質量事關飛行員安全,飛機在天上沒有‘停車檢修’的機會,每個焊點都是‘生命焊點’?!?/p>
剛學焊接不久,張雯集需焊接的一個電阻產品封裝大小還不到芝麻粒的四分之一。“要在4秒之內完成夾取、定位、熔錫、放置等一系列操作,稍有不慎,還會影響性能、導致產品報廢?!北M管身邊的老前輩都認為這個問題很難解決,但張雯集依然決定大膽嘗試。
他將每個細節都“摳”到極度精確。僅第一步“夾取”就闖過了重重難關?!拜p點夾不住,重點會飛走,最初我每夾取100次就有幾十次失敗,經過3個月高強度訓練,失敗率才降至不到1%?!睘榱藦氐紫@不到1%的風險,張雯集每天都練習上千次夾取,手指經常磨破,甚至有時短暫失去觸覺,最終才讓肌肉形成記憶。
工作后的短短3年內,他就完成了100多萬個元器件的焊接,為了精進技術,他還與同為航修人的愛人李永霞將家里的桌子改造成了焊接臺,練成“一手準”的絕技。如今,他已可以在75微米甚至50微米的焊盤上,完成18微米的金絲鍵合,在微米級世界里“穿針引線”。
在張雯集看來,航修領域的任務越來越復雜,需要多學科的知識。他還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職讀研,系統學習電子工程、材料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更好地理解整個系統的運作原理,提出更有效的模塊性能提升方案。
在處理微米級芯片拆除和鍵合時,他通過上萬次的鍵合試驗和拉力測試,反復優化超聲波能量、鍵合時間等參數;為了提高微米級裸裝半導體芯片的拆除效率,他改造了現有設備,將每人每天拆除20余片提升至400余片,效率提升了20余倍……
日常24小時待命,緊急任務一忙就是十幾個小時,怎么還能有使不完的勁?張雯集深情地說,“我的外公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軍老兵,小時候,他就給我講述戰場上驚心動魄的故事。他還常說當年中國有現在這么好的飛機就好了!”少時立下的保家衛國志向,正轉化成工作后源源不竭的動力,“今后我只想做好一件事,沖刺極致,守護我們的戰鷹飛得更高更遠!”
堅守在國防一線的“后浪”們
4月中旬,從位于內蒙古的外場實驗地點回到南京理工大學的95后青年教師陳令,按照慣例給爸媽發送一條微信:“已回校。”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外場實驗,陳令常就著漫天黃沙吃已經冰透的盒飯,他的執著,為的是等待“成功”的消息。
陳令,是南京理工大學新一代火炸藥青年創新團隊的一員。這個團隊共有68人,35周歲以下45人,占比66%。他們在“風吹石頭跑”的荒原上,創新性地提出了“全等模塊裝藥”和“低過載裝藥”技術,解決了遠程超壓、近程燃不盡的世界難題。這個年輕的團隊今年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陳令來自重慶,今年剛滿30歲,2023年4月博士畢業后選擇留在了團隊。當年5月,他就開始了常駐外場試驗場地的工作。
常駐荒無人煙的野外,陳令早上4點半就要從住地出發前往沙漠無人區,實驗地點沒有手機信號,只有沙漠狂風,“一陣風刮來,衣服上、頭發上,連耳朵里、嘴巴里都是沙子。”但陳令從沒退縮過,“因為行業的特殊性,我們不能‘紙上談兵’,這就意味著我們既要持續學習,掌握技能,又要將全新的研究成果用于實踐?!?/p>
“這個領域的永恒追求,是炸藥的更高能量密度?!眻F隊負責人、南京理工大學張文超教授這樣形容他們的工作?;鹫ㄋ幨俏淦餮b備的“主糧”,其性能直接關乎國防實力。
對于很多學科來說,只要從0到1,就是巨大的突破,但在國防領域,還要做到從1到100。“成功不是停留在實驗階段,而是在裝備到保衛國家安全的大國重器上?!睆埼某f,為了保障安全,大家會從幾微克開始做實驗,逐漸增大劑量,一直到應用于武器裝備。既要使裝備具有高能量和安全性,還要做到精確控制、靶向爆破。
團隊中已經90歲高齡的王澤山院士,依然精神矍鑠,奮戰在科研一線。他時常用4個問題標定自己的科研坐標:“原理的科學性、工藝的先進性、功能的有效性和經濟的可接受性。”而這4個考問也逐漸成為團隊青年們的科研習慣?!拔逡弧奔倨诤?,這群堅守在國防一線、保衛國家安全的“后浪”們又將再次出發。
破壁追光的“中國芯”賽道黑馬
“就像讓金屬‘長’在陶瓷上,既導電又散熱。”新時代青年先鋒獎獲得者、蘇州博志金鉆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潘遠志舉起一片薄如蟬翼的陶瓷載板,眼神灼灼。在這片指甲蓋大小的材料上,他的團隊用納米級工藝“刻”出只有頭發絲1/50粗細的金屬電路,打破國外壟斷,讓高端芯片散熱材料價格直降三成。
在別人眼里,他自帶“天才少年”的光環。出生于2001年的他,16歲首次創業,19歲創立蘇州博志金鉆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3歲已是手握60余項專利、完成近億元融資的“行業破壁者”,成為國產半導體材料突圍戰中的一匹黑馬。
“我是從實驗室直接跳進了產業浪潮。”潘遠志回憶起2018年時,手中的電極模型還帶著學生時代的印記——那是他在與某高校合作項目中研發的腦機接口電極,雖因市場不成熟未能量產,卻讓他意識到:“實驗室技術必須找到產業化的出口,才有實際應用意義?!?/p>
轉機出現在2020年。彼時中美芯片博弈白熱化,高端芯片散熱材料嚴重依賴進口。潘遠志決定將實驗室積累的磁控濺射技術應用在半導體領域。團隊耗時兩年,啃下200多道工藝難關。當首片國產陶瓷載板下線時,所有人都紅了眼眶。
然而,放棄已有應用領域的產品成果,轉向不同領域的半導體賽道,這個決定在旁人看來近乎冒險。但潘遠志自有邏輯:“興趣如果只停留在實驗室,就像火把沒點燃柴火,只有和產業需求碰撞,才能發出真正的光?!?/p>
讓中國芯既能“跑得快”,又不“發高燒”,是潘遠志的目標。博志金鉆研發的性能更強的散熱材料與封裝載板,獲得了多個行業龍頭客戶的認可,工廠每月可生產5億顆高功率芯片封裝載板,包括陶瓷基、玻璃基和金剛石基體等,應用于數據中心、光電模組、5G基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如今,博志金鉆的新一代封裝器件量產在即。潘遠志的日程安排愈加緊湊:白天拜訪客戶、討論新技術和產品設計,下午回公司開研發、生產、質量會議,“在高校積累技術,在市場打磨產品,兩者缺一不可?!?/p>
站在潔凈的車間里,他望向科幻感十足的設備,“芯片算力爆炸的時代,散熱材料就是‘退燒藥’。我們要做的,是讓每顆中國芯都能全力奔跑。”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程曉琳 葉真
來源:交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