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見過抄襲的,但是沒見過抄襲的這么高調的。
五一期間,浙江海寧有一家商場盛大開業,據說這家商場投資30億,開業的時候還有很多明星、記者、導演等人為其捧場,而對于這些,引起大家熱議的還是這個商場的名字。
這個商場叫做“胖都來”,猛的一看還以為河南的胖東來開到浙江了,胖東來也是完全 不慣著,表示已經完成取證并郵寄給了對方律師函,但是這個官司并不是非常的好打。
“胖都來”和“胖東來”
為了這次亮相,“胖都來”可謂下足了本錢,開業現場,不僅有演員葉璇親臨助陣,擔當起某種意義上的“開業大使”,更有丁勇岱、姚剛、李強、劉儀偉、趙亮、“三德子”等數十位涵蓋演員、導演、主持人的各界名流,通過現場出席或錄制視頻的方式送上祝福。
如此陣仗,迅速為“胖都來”斬獲了千萬級別的網絡曝光量,聲勢確實浩大,而這番操作并未贏得滿堂彩。
看到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胖東來,有人直指其存在“蹭熱度”的嫌疑,認為這是典型的投機取巧,一開始就輸在了格調上,給人一種“李鬼”遇上“李逵”的既視感。
胖東來表示已經取證完成,并且發了律師函,但是關于商場背后勢力的傳聞也悄然流傳,有說法稱其背景不容小覷。
還有網友表示,老板恰好姓“都”,這無疑給之后的商標糾紛增加了不少的難度,與此同時,這家商場母公司的商業布局也浮出水面。
信息顯示,該公司在不久前(有資料誤傳為未來年份,應指近期)集中申請了包括“胖都來”、“淘都來”在內的多個商標,覆蓋領域從零售延伸至服裝、廣告等,似乎早已為這場可能到來的“走紅”做好了多手準備。
公眾的疑慮不僅停留在名字上,一些網友開始擔憂,“胖都來”會不會在商品品質和服務上同樣只是拙劣的模仿?
網絡上甚至出現了“會不會賣雷碧、白事可樂”這類諷刺性的調侃,雖是玩笑,卻也點出了山寨模式的核心隱憂:依靠模仿博取眼球,卻可能缺乏內在的品質支撐。
更有人對參與宣傳的明星表示不解甚至失望,尤其是一些素有口碑的老戲骨,為何會為這樣一個充滿爭議、疑似“山寨”的品牌站臺?
為何一個名字能夠引起這么大的輿論
“胖東來”這三個字,在河南尤其是許昌地區,早已超越了一個普通商超的范疇。
1995年它還只是街邊的一家煙酒店,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憑借著近乎嚴苛的品質把控和深入人心的服務理念,締造了中國零售業的一段傳奇。
“無理由退換貨”、“委屈獎”等創新服務,早已成為行業內外學習和討論的范本,2023年的數據顯示,其單店日均客流超過三萬人次,會員復購率高達驚人的89%,這絕非僅靠營銷能夠達成。
早在2019年,“胖東來”商標便已被官方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其法律保護范圍覆蓋了超市、百貨、餐飲等共計45個大類別的商品與服務。
與“胖都來”依賴明星造勢不同,真正的胖東來素來不請明星代言,他們會將資源投入到更基礎也更核心的地方,比如斥資數百萬建立專業的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實驗室,以確保食品安全。
這種對內功的修煉,被認為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許多人相信,胖東來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商業模式,更在于其創始人于東來所倡導的企業文化、格局與價值觀,這些是難以被簡單復制或模仿的精神內核。
胖東來維權的考量
面對“胖都來”的橫空出世和高調宣傳,胖東來方面迅速作出反應,啟動了法律維權程序,胖東來明確表示,歡迎同行之間的學習和借鑒,但對于這種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的“蹭熱度”行為,絕不會坐視不管。
從法律角度審視,胖東來的維權行動似乎有充分的法律依據支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相關條款,如第五十七條,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即屬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對比兩家商場的標識,盡管在顏色、字體設計上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文字組合的高度相似性,加之兩者同處于零售服務領域,滿足構成商標侵權的法律要件的可能性相當大。
過往的案例也提供了參照,比如“茶顏觀色”奶茶因模仿“茶顏悅色”最終被法院判決賠償一百七十萬元。
此次事件中,若“胖都來”最終被判定侵權,參與其開業宣傳的明星們,即便無需承擔連帶法律責任,其個人聲譽卻因此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公眾形象和社會評價恐怕也難免受到負面影響。
網絡上的聲音,絕大多數站在了胖東來一邊,許多網友直言不諱地將“胖都來”斥為“山寨”、“碰瓷”,認為這種打擦邊球的行為必須從源頭上加以遏制,以保護原創品牌和消費者權益。
有觀點進一步分析,胖東來此次提起訴訟,其首要目的或許并非在于官司本身的勝負,而在于通過法律途徑,向公眾清晰地傳遞一個信息:這是兩家完全不同的企業,請消費者務必加以區分,避免混淆,這種公開表態,本身就是對自身品牌聲譽的一種積極維護。
人們猜測,胖東來真正擔憂的,并非市場競爭本身,倘若“胖都來”也能像胖東來一樣善待員工、嚴控品質,或許并不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反彈,而是害怕對方打著相似的旗號,進行損害消費者利益、壓榨員工等行為,最終玷污了“胖東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金字招牌。
當然,商業世界中名稱相似的品牌并非沒有共存空間,有人提及珠寶行業的“周氏家族”現象,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等品牌雖然都姓“周”,但各自通過在工藝、設計、市場定位上的差異化發展,形成了相對良性的競爭格局。
這似乎也在提醒人們,商業成功之道在于創造獨特價值,而非簡單復制他人名號。
最后想說的是,真正的商業傳奇,從來不是依靠“碰瓷”他人名氣寫就的,而是源于用匠心和實力,一筆一劃鑄就屬于自己的姓名。
參考資料
大皖新聞2025-05-03《浙江一商場取名“胖都來”被指蹭“胖東來”熱度 工作人員:沒有改名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