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萬物復蘇,但對高血壓患者來說,春天卻可能是“多事之秋”。每年春季,醫院里高血壓患者扎堆就診,很多人納悶:平時血壓穩穩的,怎么一到春天就“失控”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春季高血壓波動的神秘面紗。
高血壓是現代生活中的“隱形殺手”,國內患者數量龐大,超過2.7億人。雖然它看似“不痛不癢”,但持續升高的血壓卻像一顆“定時炸彈”,悄悄損傷血管壁,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在門診,常常遇到患者困惑地說:“醫生,我按時吃藥,也少吃鹽,為什么血壓還是降不下來?”其實,春季血壓波動大,背后隱藏著諸多容易被忽視的原因。
春季血壓波動的“幕后黑手”
春季氣溫回暖,但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空氣濕度增加,這些因素就像一場“天氣變奏曲”,對血管產生強烈刺激。血管一會兒收縮,一會兒舒張,血壓也隨之“上躥下跳”。高血壓患者就像是一個“行走的氣象站”,對天氣變化異常敏感。
“元兇”一:不當減藥或停藥
很多人覺得,冬天血壓高,春天暖和了,血壓自然會降下來。于是,一些患者擅自減藥甚至停藥。上周,我接診了一位老大爺,他自作主張把降壓藥減半,結果頭暈得連路都走不穩,一測血壓,高達180/110mmHg!降壓藥的調整必須遵醫囑,不能憑感覺行事。就像開車不能隨意剎車,血壓管理也需要平穩過渡。
“元兇”二:情緒波動大
春天萬物復蘇,人的情緒也容易跟著“復蘇”,變得亢奮或煩躁。一位女患者來復診時,血壓明顯升高。一問才知道,她最近和家人吵架生氣了。情緒激動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瞬間收縮,心率加快,血壓就像被點燃的火箭一樣“躥”上去。建議大家學會調節情緒,試試深呼吸、散步、聽音樂等方式,給心情“降降溫”。
“元兇”三:運動不當
春天是戶外活動的好時節,但不少高血壓患者要么“零運動”,要么“猛運動”。一位退休教師春天一來就迫不及待去爬山,結果沒爬多久就胸悶氣短,送到醫院時血壓飆到200/110mmHg!高血壓患者運動要“量力而行”,選擇慢走、太極、游泳這類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左右,每周堅持3-5次。運動前后都要測血壓,如果收縮壓超過180mmHg,當天就不要運動了,就像給身體設置一個“安全閥門”。
“元兇”四:飲食無節制
春季各種應季美食紛紛登場,春游野餐、朋友聚會增多,高鹽、高脂食物攝入也跟著“水漲船高”。一位患者告訴我:“醫生,我平時挺注意的,就是上周朋友聚餐,喝了點小酒、吃了些燒烤,血壓就上去了。”建議高血壓患者控制鈉鹽攝入(每天<5g),多吃新鮮蔬果,限制高脂食物,適量補充鉀、鎂、鈣等有益礦物質,就像給身體打造一個“營養防護盾”。
“元兇”五:睡眠質量差
春季晝夜溫差大,很多人睡眠質量下降。有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差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就像給血壓裝了一個“加速器”,讓血壓升高。一位長期失眠的患者,即使吃了三種降壓藥,血壓仍居高不下。后來改善睡眠后,血壓明顯穩定。高血壓患者要保證充足睡眠(7-8小時),睡前避免喝濃茶、咖啡,保持室內溫度適宜(18-22℃),被褥不要太厚太重。
“元兇”六:監測不及時
春季血壓波動大,更需要勤測量。我常跟患者說:“血壓計是你的‘私人醫生’,要天天見面。”一位老太太之前血壓一直穩定,春天后沒再測,直到頭痛難忍去醫院才發現血壓已經170/100mmHg。建議高血壓患者每天固定時間測血壓(如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記錄數值,發現異常及時就醫,就像給血壓管理裝上一個“報警器”。
春季高血壓管理的“錦囊妙計”
除了以上六個方面,春季過敏、花粉等也可能誘發血壓波動。過敏時分泌的組胺會刺激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患有過敏性疾病的高血壓患者要做好防護,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過敏藥物。
高血壓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只盯著“少吃鹽”這一點。春季血壓管理要特別注意以上六個方面,綜合調整生活方式,按時服藥,定期監測,才能讓血壓乖乖“聽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