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暗投明不一定就是背主,也有可能是迷途知返。1955年大授銜儀式中,原是國民黨艦長的鄧兆祥就被授予了解放軍少將軍銜。他的到來,助力了中國海軍的發展。
1903年4月,廣東省高要縣雙木棉村一戶人家迎來了新生命。這名小嬰兒呱呱亂叫,父親為其取名為鄧兆祥。
鄧兆祥的父親有文化,讀過書,是稅務局的一名小職員。6歲之前,鄧兆祥衣食無憂。然而,六歲之后,鄧家就家道中落。這年夏天,父親因病去世,留下了孤苦無依的鄧兆祥。
盡管家庭困窘,鄧兆祥的母親還是想盡辦法,供兒子讀書。聰慧的鄧兆祥非常用功,在學校成績優秀,稱得上是一名神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國家動蕩不安,急需軍事人才。年少氣盛的鄧兆祥萌生了參軍入伍的想法,但礙于年齡過小,一直未能如愿。
等到了1924年,國共組建了黃埔軍校,開始在全國招生。聽到此消息,鄧兆祥心動了。村民們也是慷慨解囊,在村民的心目中,除了鄧兆祥,別人都無法承擔重任。鄧兆祥也足夠努力,一考便中。
進入黃埔,教官詢問鄧兆祥想選擇什么專業,鄧兆祥想起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正是通過船艦利炮來侵略中國的,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海軍專業。從此,鄧兆祥一心一意撲在學習上。在海軍理論知識上,鄧兆祥一直名列前茅。
由于能力足夠優秀,鄧兆祥引起了學校的重視。1929年,國民政府選派鄧兆祥去英國學習,這也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國派出的第一批軍官留學生,足見鄧兆祥的能力之優越。在英國,鄧兆祥待了五年,獲得了一個“海軍通”的名號。
歸國后,鄧兆祥被任命為學院總兵總隊第一大隊大隊長。1946年5月,鄧兆祥被任命為“重慶艦”的艦長。解放戰爭期間,鄧兆祥奉命率領“重慶艦”一路北上,參加了遼沈戰役。當艦艇駛入葫蘆島,蔣介石就是在“重慶艦”指揮了全局,葬送了國軍的精銳部隊。
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山戰役中,鄧兆祥厭倦內戰,消極怠工,借口軍艦吃水深、容易擱淺,不肯靠近塔山海岸。距離岸邊十萬八千里,自然瞄不準目標,“重慶號”只能是大炮打跳蚤,以至于有人懷疑鄧兆祥早已投共。
事實上呢,鄧兆祥的確有投共的想法,但一直猶豫不決。“重慶號”軍艦上有一個槍炮武器的管理員,名叫畢重遠,是中共地下黨員。在他的秘密組織下,艦上士兵成立了“解放委員會”。鄧兆祥對此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聞不問。
1949年2月24日,“重慶號”調至吳淞口。畢重遠認為國民黨是想讓“重慶號”開到江陰,阻止解放軍渡江。于是,“解放委員會”決定在次日起義,破壞國民黨的計劃。鄧兆祥也受到了畢重遠的勸說,下定決心棄暗投明。他親自繪制了海圖,瞞過了國民黨海軍。次日5點時分,鄧兆祥一聲令下,駕駛這艘7000噸的巡洋艦,帶著574名水兵,駛出了吳淞口。
當毛主席知道“重慶號”起義,更是喜上眉梢,連連說了幾聲“好”字!3月26日,賀龍親自接見了鄧兆祥,鼓勵他不要有“思想包袱,建設海軍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建國后,人民海軍從零開始,鄧兆祥不負眾望,看中了青島這個地方,辦起了新中國第一艘海軍快艇學校,并擔任校長。1955年,鄧兆祥又升任為大連海軍學校副校長,協助海軍司令肖勁光工作。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鄧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海軍人才,還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改革開放后,78歲的鄧兆祥被任命為海軍副司令員,后又當選為政協副主席,位列副國級行列。1998年,鄧兆祥因病離世,骨灰撒入了黃海海域,這也是老人家最后的遺愿。
參考資料:
《海洋之子——鄧兆祥》 鐵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