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極目新聞報道,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于近日舉行該黨全國巡回競選中最后一場總統候選人選拔大會,前黨首李在明以89.77%的得票率高票當選該黨候選人。共同民主黨自本月近日起通過黨員投票50%和國民民調50%相結合的方式,在各大選區輪換進行初選投票。截至日前,李在明在忠清道、慶尚道、大邱、釜山、全羅道和光州地區的累計得票率已高達89.04%。
事實上,這次李在明拿下黨內提名并不意外,因為經過尹錫悅“戒嚴事件”的一番折騰,無論是在共同民主黨內部,還是在整個韓國政壇,李在明都是一騎絕塵。更有意思的是,這次李在明其實屬于提前2年多開啟重返青瓦臺之路,如果他最后真的能夠贏得今年6月的韓國總統大選,恐怕他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尹錫悅。
李在明(資料圖)
日前,韓國憲法法院宣布通過針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尹錫悅成為繼樸槿惠之后第二個被彈劾罷免的韓國總統。今年1月,韓國檢方以涉嫌發動內亂罪拘留起訴尹錫悅。2月,韓國憲法法院就尹錫悅彈劾案舉行最后一場正式辯論。3月,首爾中央地方法院通過針對尹錫悅的取消拘留請求。檢察機關決定放棄抗訴,釋放尹錫悅。4月,韓國憲法法院作出最終裁決,宣布通過總統彈劾案,尹錫悅被罷免。韓國將于60天內舉行下一屆總統選舉。
目前,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陷入內耗。四位保守派候選人——韓東勛、洪準杓、金文洙和代總統韓德洙——支持率總和僅27%,難以形成合力。民調顯示,選民對尹錫悅政府的經濟政策不滿,通脹、房價等問題加劇了保守陣營的頹勢。不過,保守派正全力炒作李在明的司法爭議,試圖將選舉焦點從民生轉向“道德審判”。前總統文在寅因女兒受賄案被起訴,更讓進步陣營陷入“司法政治化”的輿論漩渦。
尹錫悅(資料圖)
此次選舉不僅關乎韓國內政,更牽動東北亞地緣政治。李在明主張重啟對朝對話,推動開城工業園區等經濟合作項目,與尹錫悅“對朝強硬”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在對華關系上,他批評尹錫悅“疏遠中國導致出口受挫”,強調“韓國無法承受對華貿易中斷的代價”。若當選,他可能調整薩德部署,并在中美技術博弈中采取更中立立場。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詹德斌指出,李在明的勝選將重塑韓國外交路線,但需警惕保守派“極端手段”干擾選情。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則擔憂,其“親華”傾向可能削弱美韓同盟。
韓國政壇的劇變本質是中等強國在"新冷戰"中的生存實驗。李在明若成功實施"進步現實主義"路線,或將創造三重范式價值:證明意識形態對抗可被技術官僚主義消解、中等國家能構建多元依賴生存體系、地緣競爭不妨礙產業協同進化。這對于同樣身處大國博弈帶的東南亞、中東國家具有重要參照價值——畢竟在數字時代,小國的戰略價值不再取決于選邊站的決心,而在于充當技術鏈與數據流"路由器"的精度。
李在明(資料圖)
從 “燭光革命” 到 “彈劾風暴”,韓國政治從未如此撕裂。李在明的 “破釜沉舟” 既是對 “青瓦臺魔咒” 的挑戰,也是對韓國民主制度的考驗。當司法裁決與民意博弈交織,當財閥利益與民生訴求碰撞,這場選舉的結果不僅關乎個人命運,更將決定韓國未來五年的走向 —— 是延續 “復仇政治” 的惡性循環,還是開啟 “和解共生” 的新紀元?6 月 3 日,答案即將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