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4日,日本乒乓球界再度掀起波瀾,21歲的張本智和(6月27日年滿22歲)正式宣布將離開日本T聯賽,開啟職業生涯的第二次海外征程,這一決定迅速引發國際乒壇關注,而背后的原因則與他三年前的首次留洋經歷密切相關,在東京奧運會混雙冠軍水谷隼主持的專訪中,張本智和坦言,此次遠赴歐洲的核心目標是為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蓄力,并直言:“三年前的選擇讓我蛻變,這一次我要再次突破自己。”
張本智和的首次海外歷練始于2021年東京奧運會后,彼時,年僅18歲的他選擇加盟德國甲級聯賽新烏爾姆隊,與奧恰洛夫、林昀儒等名將并肩作戰,盡管這段經歷僅持續數月,卻成為他技術轉型的關鍵節點,在德國聯賽中,張本智和直面歐洲選手的力量型打法,逐漸意識到自身正手相持能力不足、對抗高強度旋轉時易被壓制的短板
歸國后,他的訓練重心轉向力量強化與心理韌性打磨,成果在2022年成都世乒賽上爆發:半決賽中,他先后以3-1、3-2擊敗國乒主力王楚欽與樊振東,單槍匹馬從中國隊手中奪下兩分,盡管日本隊最終2-3惜敗,但張本智和的表現震驚乒壇,被日媒譽為“孤膽英雄”
緊接著“高光時刻”來到了2024年亞錦賽,張本智和再攀高峰,男單賽場上,他接連戰勝中國新生代選手徐瑛彬、林詩棟,時隔50年為日本隊重奪亞錦賽男單金牌,這一突破不僅鞏固了其“日乒一哥”的地位,更印證了海外歷練對技術全面性的提升價值,張本智和在專訪中回憶:“德國之行讓我學會如何在高強度對抗中保持冷靜,亞錦賽的勝利是那段時間積累的爆發。”可以說那一次的歐洲修行,的確幫助張本智和煥然一新
然而,輝煌背后暗藏隱憂,近年來,張本智和在國際賽場上的表現呈現明顯波動:2024年WTT多哈常規賽決賽中,他在3-2領先時遭42歲老將波爾逆轉;2025年新加坡大滿貫賽上,更爆冷負于國乒非主力薛飛,止步32強,其團隊直言,盡管反手擰拉與近臺快攻仍屬頂尖,但正手失誤率偏高、關鍵分處理猶豫等問題始終制約著他的上限;此次選擇再度赴歐,張本智和的目標更為明確,通過歐洲聯賽的高強度對抗,彌補力量短板并適應多樣化打法,日本媒體分析稱,日本乒壇長期“閉門造車”,雖投入巨資研究中國技術,卻因缺乏與歐洲選手的實戰經驗,在巴黎奧運會遭遇“研究四年,歸來裸考”的尷尬,反觀張本智和,其首次留洋后對歐洲打法的適應能力顯著提升,此次若能深化技術融合,或將為日本隊打破“遇中歐必疲軟”的困局提供新思路
對于張本智和而言,此次海外征程絕非坦途,多哈世乒賽的簽表已預示前路艱險:他所在的5/8區云集戶上隼輔、達科、莫雷加德等勁敵,若晉級四分之一決賽,或將遭遇以暴力弧圈球著稱的巴西名將雨果,此外,體能分配與多線作戰的壓力亦不容小覷,2023年世乒賽上,他曾因兼顧單打與男雙導致“三戰皆墨”,盡管如此,機遇同樣存在,豐田汽車贊助的“以賽代練”模式助其頻繁參與國際賽事,經驗值持續累積;而避開王楚欽、林詩棟等國乒主力的半區分布,則為沖擊獎牌保留較大可能性,所以張本智和第二次離開日本,很顯然并不是沖著世乒賽而去,而是更高舞臺:洛杉磯奧運會
不過,留洋也并非萬能解藥,張本智和需警惕過度依賴“以賽代練”導致的技術固化,歐洲力量型打法固然能補足短板,但若忽視對亞洲速度流特色的打磨,恐陷入“邯鄲學步”的困境,此外,頻繁征戰帶來的傷病風險(如2023年亞運會帶傷作戰慘遭逆轉)與心理負荷,亦需科學規劃應對;那么張本智和的二次留洋,既是個人職業生涯的豪賭,亦是日本乒壇全球化戰略的縮影,他的成功與否,不僅關乎獎牌歸屬,更關乎乒乓球運動打破地域壁壘、促進技術交融的可能性,正如東京奧運冠軍水谷隼在采訪中所言:“真正的對手,是不斷超越自我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