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突然白成一片。
老張舉著煙袋往窗外瞅,就見碗口粗的閃電“咔嚓”劈中鐘樓尖頂,金頂子竄起的光把半邊天映成紅銅色。
這可是夜里十一點多。碑林區(qū)的李大姐正給窗臺多肉搬塑料布,閃電炸開的瞬間,晾衣繩上的衣裳都跟著抖了兩抖,“比過年放的煙花還亮堂,嚇得人后頸子直冒涼氣。”等雷暴停了,朋友圈早炸了鍋。
網(wǎng)友拍的視頻里,直徑五米的閃電球像個火珠子,順著飛檐往下滾,把斗拱上的彩繪都照得清清楚楚——要知道,這鐘樓可是600多年前的老物件,咋就扛住了這么猛的雷?西安市氣象局的數(shù)據(jù)擺著:雷暴仨小時,碑林區(qū)雨下了45毫米,風刮得樹杈子亂甩。可更讓人驚訝的是,鐘樓近五年被拍到八次遭雷擊,回回都是有驚無險,老輩人說的“天庇佑”,難道真不是迷信?
西北大學的李教授來解惑了。
他說鐘樓頂上3米多高的鎏金寶頂,看著像老物件,實則暗藏玄機——尖尖的頂子跟現(xiàn)在的避雷針一個道理,打雷時先把電引過來,順著柱子里的銅芯往地下導,古人早把“天圓地方”的講究融進了防雷里。可年輕網(wǎng)友不買賬。“視頻里閃電那么亮,萬一沒接住咋辦?
”有人翻出資料,說1983年給鐘樓加裝了隱蔽的防雷帶,古法子加新科技,才算給老建筑上了雙保險。這到底是老智慧厲害,還是現(xiàn)代技術救場?兩邊吵得不可開交。
住在鐘樓邊三十年的王大爺不同意。“我親眼見過雷把瓦檐劈掉角,后來修的時候,工匠在梁柱里埋了銅錢粗的鐵絲,說這叫‘接地脈’。現(xiàn)在的防雷帶,說不定就是照著老輩人的法子改良的,咋能分誰功勞大?
”爭議歸爭議,數(shù)據(jù)卻明明白白。
西安文物局統(tǒng)計,全市137處古建筑里,只有鐘樓和城墻裝了現(xiàn)代防雷設備,其他老宅子遇著雷雨天,還靠傳統(tǒng)的“鎮(zhèn)雷”擺件頂著。這到底夠不夠?
沒人說得準。更讓人尋思的是,網(wǎng)友把雷擊視頻戲稱為“古建筑渡劫”,評論區(qū)里“白素貞來串門”的玩笑滿天飛,可真到了保護上,有幾個人知道鐘樓的斗拱能分散電流,知道鎏金寶頂?shù)幕《炔刂览椎臄?shù)學門道?我個人覺得,老輩人傳下來的手藝,從來不是擺在博物館里的死規(guī)矩。
就像鐘樓的防雷,古人靠觀察天象找規(guī)律,現(xiàn)代人用儀器算數(shù)據(jù),兩邊合在一起,才讓老建筑既能抗住天雷,又能接著給后人講故事。但問題也跟著來了。那些沒裝現(xiàn)代設備的古建筑,靠老法子能撐多久?
萬一哪天雷劈狠了,老手藝跟不上,該咋辦?
這些事,總不能全指望“天庇佑”。“雷打生,雨打熟”,老農(nóng)諺說的是種地的道理,用到護老房子上也一樣。
天雷不會挑地方劈,保護古建筑,既得信老輩人的智慧,也得信現(xiàn)在的科技,缺了哪樣,這“渡劫”都難。
至于昨晚那道閃電,到底是給鐘樓“洗澡”,還是給老手藝“驗成色”,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但有一點清楚——當閃電劈開夜空的瞬間,600歲的鐘樓又活成了年輕人手機里的焦點,這事兒,挺好,也挺讓人想多琢磨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