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報道揭露了“保稅倉發貨”保健品背后的假進口黑產鏈,引發了廣泛關注。一些無良商家,將國內生產的保健品包裝成“進口”產品,做起“出口以后再轉內銷”的生意,利用消費者對進口保健品的信任,進行欺詐銷售。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嚴重擾亂了保健品市場的正常秩序。
一罐國內生產的普通魚油,貼上外文標簽經保稅倉“鍍金”后,價格便暴漲數倍;一瓶國產維生素,在跨境直播間的包裝下搖身變成“北歐皇室御用保健品”。保健品行業的“出口轉內銷”騙局,不僅暴露出市場監管的漏洞,更折射出消費主義浪潮下健康焦慮被資本異化的深層危機。
這條精心設計的產業鏈條中,每個環節都暗藏玄機。國內工廠將保健品運往海外空殼公司,在保稅區完成“一日游”后,商品溯源信息便魔術般變成“原裝進口”。更荒誕的是,部分“進口保健品”的外包裝印刷錯誤百出,英語說明中赫然出現“made in Zhuhai”的拼音直譯。
主播們操著專業話術,在美輪美奐的海外倉庫布景中,將普通蛋白粉吹噓成“諾貝爾獎團隊研發成果”。大數據算法精準捕捉中老年群體的健康焦慮,社群運營制造出"萬人瘋搶"的虛假繁榮,完成對焦慮者的收割。
現行監管體系在應對新型詐騙手段時顯得力不從心。跨境電商的“個人物品”屬性,使得保健品得以規避嚴格的進口注冊審批。同一批“進口保康品”,既有通過一般貿易申報的合規產品,也有混入跨境包裹的違規商品,監管識別難度堪比大海撈針。
部分保稅倉運營方為追求倉儲收益,對商品真實來源睜只眼閉只眼。更令人擔憂的是,虛標成分已成行業潛規則。而現行標準對保健功能宣稱的模糊界定,則為虛假宣傳提供了灰色空間。
當保稅倉的物流信息成為偽劣保健品的“鍍金工具”,當海外空殼公司變身產品“漂白車間”,這場精心策劃的"出口轉內銷"騙局,正以全球化之名行欺詐之實。
當商品身份可以在數字空間隨意篡改時,監管科技必須跑贏黑產技術。重建消費者信任不能依賴海關單證上的油墨印章,而需要構建起穿透虛擬與現實的全維度監管長城。
這場保健品“鍍金游戲”的終結,不僅關乎市場秩序的整頓,更是對全民健康素養的大考。當消費者學會理性看待“進口光環”,當監管體系完成智慧化升級,當行業標準接軌國際規范,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帶的“假洋鬼子”終將失去生存土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