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來自鳳凰網《旅途》的視頻,實在是心酸。
85歲的李奶奶是一位退休校長,由于腦梗、半身不遂,所以上床、上廁所都需要人搬抱。
每晚李奶奶要起夜至少5次,在身邊伺候的是她的老伴兒楊爺爺,一位同樣是85歲的退休教師,他已經堅持了17年。
他們怕有個突發意外,身邊又沒個人,就搬進了養老院。
聊到照顧老伴兒的辛苦,楊爺爺笑著說:“有她作伴挺不錯,我們老兩口頭一個走的,另一個都活的不痛快。”
老兩口沒有子女嗎?
楊爺爺無奈地說,他們有一個兒子,但是在國外,還強調說只是名義上的兒子,什么都幫不了。
兒子已經快60了,讓他回來的話,會被埋怨的。
雖然指望不上兒子,但楊爺爺笑容滿面驕傲地說:“我們有好多學生惦記著我們,現在來看我們最多的就是學生”。
楊爺爺短短幾句話,說出了現在很多老人的無奈與心酸:
一邊盼著兒女們能多陪陪自己,一邊又對孩子的選擇表示非常理解。
同樣年過80,同樣是做了幾十年的教育工作者,謝奶奶在家學會了拍短視頻,她對著鏡頭訴說自己的孤單。
“我的女兒美國去了,我的兒子廣州去了,我的孫子有8個。為什么他們都不在我身邊?因為為了生計,為了他們的家庭,我想得開。”
發現了嗎?越優秀越有出息的兒女,老人越孤單。
這不,一家養老院上演了一場"比女兒大賽",不少的老人都參與進來。有的老人說自己的女兒是行長,有的說自己的女兒是領導,大學教授……大家聚在一起,很是開心地討論著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地有出息,臉上掛滿了笑容。
老人很明白:“生兒育女一輩子,兒女有出息,去了國外,等于沒有生;兒女去了大城市,等于生了半個;最沒有用的兒女,留在身邊,雖然窮一點,但起碼有個依靠。”
是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兄弟姐妹,都要感謝那個“沒出息”的孩子。
朋友小花和我說過她的故事。
因為遠嫁,小花難得回去見一次父母。
有年小年,父親在打掃窗臺的時候從梯上摔下,兄妹四人只有在老家的大姐趕過去幫忙。
小花說她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這樣“麻煩”大姐了。
因為家里兄弟姐妹多,大姐為了讓哥哥和兩個妹妹能繼續學業,自己早早輟學進酒廠打工。
后來又因為哥哥妹妹們都在外地上學工作,自己又干脆在家附近找了個“門當戶對”的人家嫁了。
如今兄妹幾人都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可她依然要替大家背負照顧父母的重任。
小美說,他們一家這輩子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大姐。
父母晚年的幸福,兄妹今天的風光,全都因為大姐把自己活成了那塊墊腳磚。
《人世間》里,小兒子周秉坤有一句臺詞直戳心窩子:
“都是一爹一媽生的,就我沒出息,我多難受你知道嗎?”
的確,初中畢業只能當工人的周秉坤,比不上考上名牌大學的哥哥姐姐,不能給父母“長臉”。
可結果,哥哥姐姐飛黃騰達后,常年在外。
只有他這個不受待見的小兒子,在老娘中風成為植物人后,悉心陪在左右。
你瞧,那個看上去沒啥本事的孩子,有時才是撐起一個家的頂梁。
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因為生存壓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在家。
看著自己培養長大的兒女展翅高飛,為了夢想飛向更大的平臺,老人心中一邊覺得很高興自豪,一邊又無奈自己老了,再也追趕不上兒女的步伐。
所以,他們選擇自己獨居,還兒女自由。
他們操勞了大半輩子,可是即使他們生病了也不會向子女透露;
即使孤獨,也不會向兒女傾訴;
即使有存款,也會給子女留著,不會輕易去看病。
在他們的心里,兒女永遠是第一位的。
事實上,老人真的希望,孩子記得自己。
呼吁:年輕人要?;丶铱纯?/span>,多點時間陪陪父母。不要父母覺得,他們的愛成為了一種負擔;不要讓盡孝成為一種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