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國家正式提出了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布局,針對國家采取的行動作,出現了多種觀點。
一種普遍的說法是未來國家要逐步淘汰東部地區落后的產能,同時要將東部地區原有的產業,在中西部地區“備份”。
但除此之外,國家更希望看到借助這一契機中西部地區能夠出現技術革命以及產業升級的局面。
就在這種趨勢下,才能更多的承接就業提升中西部地區的整體收入。
從整體上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對中西部地區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開放,每一次的著重點雖然都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一個很微妙的地方在于,我國推動向西的戰略,不管是國內的西部戰略還是面向中亞地區的一帶一路戰略,印度作為鄰國似乎相當的“感冒”。
而且多年以來,印度也一直在推動東向政策,單純從發展的方向來看,就能明白印度為什么要這么做。
反過來說,正因為我國采取向西的發展策略,印度的內心也一直在擔憂。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印度為什么偏偏要針鋒相對,甚至會出現擔憂的心態?
“國內版”的西部開放
圍繞西部的發展從整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個大的版本。
國內的版本最早在一五時期就開始了。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我國正式推出了分階段執行的五年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以發展重工業為主,除了東北地區以外,我國在西部地區也以能源開采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進行了最早的開發。
除此之外,當時我國整體上面臨西方社會的封鎖和孤立,為了快速恢復國民經濟,同時要解決平衡發展的問題,國家提出了開發中西部地區的戰略規劃。
當時國內僅有的工業產業都集中在極易遭受攻擊的東部沿海地區,為了避免戰爭風險,大致上以經廣鐵路為界,開始建設西部地區的城市和工業項目。
蘇聯當時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東北地區的占比為37.3%西北地區的占比為22%,華北和中南地區的占比分別是18%和12%。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新中國成立的前五年中西部地區第一次經歷了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填補了當時整個地區產業發展的空白。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我國又正式提出了三線建設,從本質上來說,這是更進一步的將東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
那時候的國際形勢相當嚴峻,和周邊地區的沖突也在不斷升級,而國內的工業基礎設施又過于集中在中東部地區。
為此,國家采取措施決定在中西部地區展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同時采取工業內遷。
經過這一輪的發展,西部地區的經濟布局有了更大的飛躍,相比之前平均增加了五倍以上。
整個西部地區第一次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同時也推動了東部地區的人才和資金向中西部轉移。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內整體發展步入了全新階段,在以經濟建設為指導的主要戰略規劃下,我國又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在這個過程中,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超過了30,000億元,重點工程建設有120個。
比如青藏鐵路的建成,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項目都是在這期間建成的。
從2000年到2009年,西部地區的GDP年均增長11.9%。
正式有了此前打下的一系列基礎,后來無論是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還是進一步推動產業轉移,西部地區才能穩定的承接國家的發展戰略。
“國際版”的西部大開發
之前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就像是國際版的西部大開發。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國中西部地區不再是末梢,而是成為了向國外更西部地區發展的橋頭堡。
2013年以來,國內中西部地區的投入資金明顯增加,產業質量發展更是明顯提升。
尤其是我國的產業規劃走出國門,在互聯互通中西部地區的地緣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
亞歐大市場的開發激發了強勁的經貿潛力,也對我國西部地區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戰略機遇。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西部地區成為了中歐班列運輸的新通道。
這種優勢目前還在向著縱深領域發展,我國多年來也在持續推動向中央和南亞地區建設新的鐵路線。
目前新一輪的產業又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布局,未來的發展就會形成區域互補優勢。
尤其是在傳統鋼鐵、化工、冶金、機械裝備的基礎上,新時期的產業轉移更著重于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領域。
正是在這種局面下,中西部地區將從多年的后方變成未來向西部發展的前沿地帶。
但也正因為如此,整個世界由此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認為我國推動一帶一路是一種爭霸策略。
尤其是西方,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不遺余力的抹黑與一帶一路發展相關的產業向。
西方之外的另一個國家便是印度,在抹黑我國一帶一路發展領域,印度跳得也很高。
西方抹黑我們情有可原,畢竟西方國家擔心我國搶了他們的位置,印度為什么也有如此的擔心呢?
不切實際的領土幻想
時間回到20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國家聚集在法國巴黎開始了對世界的新一輪分贓。
當時的印度雖然還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整個南亞地區民族主義情緒風起云涌,這片土地上的人開始籌劃獨立。
不過那時候的印度人沒有任何非分的領土要求,他們只是想在原來的基礎之上脫離英國的掌控,成立一個全新的國家。
一直到1947年,印度才真正脫離了英國的控制,我國原本以為印度作為新興的國家,肯定會摒棄一切帝國主義的遺產。
但后來的情況卻顯示尼赫魯領導下的印度政府,完全繼承了英國帝國主義時期的各種野心。
比如對我國的西藏地區,印度政府也懷有覬覦之情,一直想把西藏看作是印度的勢力范圍。
尼赫魯甚至設想,把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變成印度的勢力范圍,將我國的四川,甘肅,陜西等地變成中印之間的緩沖地區。
哪怕是維多利亞女王活了過來都不敢這么想,印度人偏偏就有這樣的想法,而且還一直在推動。
1950年我國和平解放西藏地區時期,印度政府一直竭力阻撓不過這種企圖沒有得逞,于是印度政府就改變策略,單方面地在邊境地區侵占我國領土。
除此之外,印度多年來還一再公開支持西藏的分裂叛亂勢力,所有的這種做法都和印度政府的領土野心遙相呼應。
正因為上述情況,所以印度多年來對我國向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一直很敏感,比如我國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幫助巴基斯坦修建鐵路,印度一直認為我們是在有意針對他。
除此之外,我國中西部地區有著怎樣的戰略規劃,印度同樣相當關注,因為印度人認為中國將西部地區建設得越完善,未來和印度開戰就越占據優勢。
畢竟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中印沖突后,印度人被我國打出了心理陰影,他們十分害怕,我國以西部為基點,進一步南下占領印度廣大地區。
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這都是印度人的迫害妄想癥,對南亞地區我們一點也不感冒。
也因此多年以來,印度一直在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
印度的東向策略
我國開展一帶一路,印度就一直推動自己的東向策略,所謂東向自然就是面向印度的東部地區發展。
在整體上,印度向東部地區發展,同樣也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個版本,國內的版本,印度多年來一直在建設東北部地區。
因為這一地區和我國的西南地區接壤,這其中還包括了印度非法侵占的我國領土,印度在這一地區搞發展建設,甚至是推動同化教育,目的很明顯。
印度就是想把這些土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最關鍵的還要通過同化教育乃至移民措施,將這些土地上中國的元素徹底抹除。
以上是印度國內的情況,印度政府的東向政策還包括向東南亞地區發展,在這方面印度一直試圖通過緬甸來打通自己向東南亞地區的發展通道。
比如我國在緬甸的沿海地區建設港口,印度也在這一地區建設,而且港口就建設在我國港口的眼皮子底下。
我國推動緬甸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印度同樣推出了類似的規劃,這些針鋒相對的措施就是刻意跟我國進行競爭。
印度的目標很明顯,將自身的發展勢力滲透到東南亞地區,進而意圖影響我國的后方。
這樣一來,印度推動的發展就好像是在跟我國的一帶一路進行競爭,印度的規劃能不能最終成功?其實現在還是未知數。
但目前的狀況是,印度似乎并不在乎成敗就是為了單純的制造麻煩。
結語
未來一段時間,如果我國和印度的領土紛爭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那么印度勢必還會采取各種措施來惡心我們。
情況越是如此,反倒越說明我國開展的中西部地區發展,乃至一帶一路的整體戰略是正確的。
只有持續推動這些戰略措施,一步一步的打好基礎,未來在解決領土爭端的時候才能占據絕對的優勢和主導地位。
參考資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部開發的戰略擘畫與發展躍遷》 人民論壇 2025年2月5日
《“一帶一路”不要成為國際版西部大開發》 新華網 2021年4月14日
《印度東巷政策與中國西進戰略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 2013年5月2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