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Migratory Bird Day
全球野生動物保護行動呼吁:
打造綠色空間
減少鳥類碰撞與光污染
守護城市中的候鳥棲息地
1
候鳥保護
迫在眉睫
目前,全球約49%的鳥類物種數量呈下降趨勢,每八種鳥中就有一種面臨滅絕風險。尤其是候鳥種群,數量持續減少。《2025年鳥類狀況報告》指出,美洲地區鳥類數量大幅下滑,情況令人擔憂。2024年一項研究顯示,全球約80%的鳥類物種無法在以人為主的環境中存活。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窗戶碰撞、光污染、棲息地破碎化、家用殺蟲劑、外來物種以及戶外貓,已成為鳥類面臨的主要威脅。
在德國,城市中每年約有1億只鳥因撞擊玻璃而死亡;在美國,這一數字超過10億。在韓國的高校,公民科學調查發現僅校園內就有數百只鳥類撞擊建筑物致死;香港的一項調查顯示,2022至2023年間有超過280只鳥類,包括瀕危物種,因撞擊玻璃窗而死亡。
▲因玻璃幕墻撞擊而導致死亡的鳥類
圖片源自網絡
人工光源會干擾夜間遷徙的鳥類,增加碰撞風險。2023年,美國芝加哥某建筑物因燈光吸引,導致近千只遷徙中的鳥類撞樓身亡。研究發現,候鳥在遷徙這一關鍵階段,尤其容易受到光污染的影響。
▲城市夜色
圖片源自pixabay
噪音污染也對鳥類造成干擾。鳥鳴對于求偶、劃定領地和警戒天敵至關重要,持續的噪聲會影響鳥類的繁殖時間和成功率。在德國慕尼黑,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交通噪音環境中的斑胸草雀雛鳥體型普遍較小。
流浪及散養家貓也被認為是候鳥的主要天敵之一。在加拿大,每年估計有1至3.5億只鳥死于貓口;在澳大利亞,全國每天約有100萬只鳥被貓殺死。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貓甚至被認為是仙燕(Petrochelidon ariel)消失的元兇。
聯合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55%人口居住于城市,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68%。城市快速擴張正在侵占大量自然棲息地,使候鳥在遷徙途中難以找到停歇、覓食和繁殖的場所。通過優化城市和社區設計,減少對鳥類及其棲息地的負面影響、支持鳥類生存,不僅有助于鳥類保護,也能提升人類的整體福祉,特別是心理健康。
▲黑尾塍鷸與鴨群
小強/攝
鳥類的活躍往往意味著生態系統健康,鳥類友好的城市通常也意味著空氣清新、水體潔凈、綠地充足,這些都直接造福鳥類和市民。街道、公園、綠色屋頂等鳥類友好空間,不僅提升城市美感,更讓人們在繁忙生活中與自然建立聯系,增強社區歸屬感。
2
如何建設對
鳥類友好的
城市與社區?
2025年世界候鳥日倡議提出以下具體可行的做法,鼓勵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攜手參與:
支持鳥類友好型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盡量減少重要鳥類棲息地的破壞;
種植本地植物:為鳥類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同時支持蜜蜂、蝴蝶等傳粉者及部分鳥類物種;
防止玻璃碰撞:使用防撞窗膜或帶有圖案的玻璃,減少鳥類撞擊窗戶的情況;
減少夜間燈光:減少夜間人工光源,保護遷徙中的鳥類;
減少農藥使用:采用有機方式管理害蟲,保護鳥類依賴的昆蟲資源和清潔水源;
控制塑料污染:避免鳥類誤食塑料或被纏繞;
管理貓的活動范圍:將貓留在室內、使用牽引繩或設置封閉式戶外空間,保護鳥類安全;
加強教育宣傳:推動鳥類友好型城市規劃,在社區中提升公眾意識。
無論是種下一棵本地植物,還是在政策層面推動友好型城市規劃,每一位市民都能為候鳥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3
組織方代表寄語
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
執行秘書
Amy Fraenkel
“全球成千上萬的候鳥在城市或社區中繁殖、覓食或中轉。大自然不會止步于城市邊界,我們與豐富多樣的野生鳥類共享城市與社區空間。確保我們的城市和社區以支持候鳥的方式建設和維護,不僅對候鳥的生存至關重要,也能在無數方面惠及人類。”
非洲-歐亞遷徙水鳥保護協定(AEWA)
執行秘書
Jacques Trouvilliez
“隨著城市逐漸修復河流與綠地,遷徙水鳥也開始回歸,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美好的時刻。清晨聆聽鳥鳴、池塘邊目睹鴨群飛翔、抬頭仰望高空中飛越城市的鶴群,這些與自然的相遇為我們的福祉注入力量。因此,我們必須竭盡所能保護這些殘存的共享空間,并創造更多這樣的空間。鳥類友好型城市為鳥類和人類共存共榮提供了場所,讓人與自然的聯系更加緊密,也讓我們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享受片刻寧靜。”
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EAAFP)
首席執行官
Jennifer George
“世界候鳥日強調了‘共享空間’這一關鍵理念——這些空間遍布我們的社區乃至全球,是人類與遷徙鳥類共同依賴的棲息地,支撐著生存、發展、休閑與農業等多種活動。它們維系著微妙的平衡。這是一種脆弱而微妙的平衡。最近,我所在社區失去了幾棵重要的鳥類棲息樹木,這一事件生動提醒了我們:人類有能力破壞這些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這也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些鳥兒未來將在哪里尋得棲身之所?讓我們攜手提高公眾對共享空間重要性的認識,慶祝候鳥們非凡的遷徙旅程,并積極采取實際行動,守護我們的鳥類朋友。”
美洲環境組織(EFTA)
執行主任
Susan Bonfield
“今年的主題提醒我們,保護遷徙鳥類需要跨越社區、城市與鄉村的協作,共同營造一個人類與野生動物能夠共存的健康星球。通過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和土地管理,我們不僅能應對棲息地喪失與氣候變化等挑戰,更能建設人與自然共存的美好未來。世界候鳥日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關愛地球,這也是一次喚起人們對自然、對空中飛翔鳥類的敬畏、連接與守護精神的契機。讓我們攜手努力,像候鳥一樣,跨越國界,共同迎向一個更加光明、團結的未來。”
關于世界候鳥日(WMBD)
世界候鳥日是一項全球性的宣傳教育活動,旨在促進全球候鳥及其棲息地的保護。這一活動由一個全球合作網絡共同組織與協調,成員包括專注于世界各主要遷飛路線候鳥保護的機構: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非洲-歐亞遷徙水鳥保護協定(AEWA)、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EAAFP)以及美洲環境組織(EFTA)。
每年兩次宣傳日(2025年為5月10日和10月11日)呼應南北半球的遷徙節奏,通過全球數百場教育活動,共同提升公眾保護意識、倡導跨國合作。今年的主題將全球聯動,引導行動,守護候鳥與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世界候鳥日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鼓勵行動,協調全球力量,共同守護候鳥及其棲息地。想了解您所在地區的世界候鳥日活動、獲取教育和保護資料、注冊您自己的活動或參與其中,請訪問官方網站:www.migratorybirdday.org
整理翻譯:周軒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