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廣西興金灘,假日頭三天,民警先后找回25名走丟的孩子,剛還給家長一個,轉眼又撿到一個……央視都看不下去了,提醒家長假日人多,請家長一定照看好孩子。
評論區網友可不客氣。“往好了想這是國泰民安,說不好聽的,就是充話費送的孩子。”“民警不僅撿回了娃,還撿回了巨嬰!”有網友甚至惱恨地說,給家長看看打拐的宣傳教育片,看完做份試卷,交500元,然后才能領走孩子。
為什么部分90后家長這么不靠譜?
央視選取了兩個案例。一名男孩在海邊玩耍時與家人走散,獨自沿海堤行走約2公里后被游客發現;一名3歲幼童被送至游客服務中心后熟睡,家長1小時后才趕來認領。經了解,該家庭當天攜帶3名兒童游玩,因疏于看護導致幼童走失。
除去人流密集客觀原因外,主要還是部分90后家長自身的原因。
那個走了2公里的男孩,其媽媽說,“我就是2分鐘不見,就去找他”。2分鐘家長干啥了?
湖北游客吉先生在評論區"丟孩子不是丟手絹"調侃,底下清一色都是"同款爹媽"——有的蹲在花壇邊修圖,有的舉著自拍桿直播,孩子們早像脫韁的野馬竄出了鏡頭。
現在家長帶娃分三派,要么是"手機支架派",把孩子當自拍道具;要么是"佛系放養派",堅信"孩子要經歷風雨";最可怕的是"馬大哈派",覺得景區有民警"托底"。可他們忘了,民警不是孫悟空,畫不出防走失的"金箍圈"。
這是第一個致命疏忽,家長成了低頭族,孩子成了斷線風箏,解決的辦法就是系好防走失繩。
那個走丟的3歲幼童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出現在鏡頭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反映,當時帶了3個孩子,可以分析出,另外還有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
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帶娃的人多,每個人的警惕性就越低,爸爸以為孩子在媽媽那兒,媽媽以為孩子在爺爺那兒,爺爺以為孩子在奶奶那兒,最后導致最小的孩子走丟。多人帶娃,要確定“首席監護管”,防止責任分散
這就是第二個致命疏忽,責任分散,多人帶娃等于無人看護。
第三是報警不及時。從25個走失案例里發現,超6成家長在發現孩子不見時,第一反應不是找執勤點,而是像沒頭蒼蠅似的在人群里亂竄尋找,很容易錯過黃金尋找10分鐘。晚報警1分鐘,孩子就可能被帶離景區;晚報警10分鐘,線索就可能被人流沖散。
這個五一,金灘的浪花拍打著沙灘,也拍醒了無數家長: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但民警的守護不該成為家長的"免責金牌",畢竟,沒有什么比孩子的安全更值得你放下手機、系緊鞋帶、睜大眼睛。記住,最好的防走失裝備,永遠是家長時刻在線的責任心。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