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將軍永垂不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有的人活著,但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卻活著。
千古艱難唯一死,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從來都是被人們放在一個十分嚴肅的框架里進行討論的。但是,事實上,當生死脫離了具體的環境,其實它的意義和價值也就被同化了顏色。只有當生死處于某種特定的局勢下,它才會自然地迸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張自忠將軍像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負傷八處而為國捐軀,風云為之變色,草木為之含悲,他的死令全世界為之肅然起敬。就連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為了不損壞他的遺體,飛機在其靈柩上空盤旋多次,也不忍心投下一顆炸彈;就連一向“舍掉孩子不套狼”的蔣介石也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搶回他的遺體,并親自為其扶靈;我黨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毫不吝嗇地為其題詞:“盡忠報國”;周恩來總理更是直呼“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將軍用一種悲壯的方式詮釋了生死的更高境界和價值,他把自己的生死演變成了一種民族的氣節和精神、勇氣和追求。那么,這些慷慨的畫面感背后究竟又隱藏了什么樣的曲折故事和英雄悲歌呢?
01、男兒何不帶吳鉤
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既是山東人,張自忠自然也繼承了山東那片熱土的血性和知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之中,山東一直都是一面旗幟,既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又是抗爭不屈的精神代表。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出生在山東臨清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張樹桂,曾任江蘇省贛榆縣正堂(縣令),在兄弟七人中,張自忠排行第五。他6歲就入私塾就讀,自小受儒家教育,忠孝仁義的道德理念從小就在他內心扎下根。
1910年,張自忠中學畢業,第二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這是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在這里,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宛如一束強光,穿透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腦中。
張自忠投筆從戎
如果甘愿接受生活固定的軌跡的話,張自忠比大多數人都有條件和機會享受著平靜而又富庶的生活。
但是,不甘平凡的人總是會首先在行為上表現得那么不“安分守己”。張自忠出生在晚清、民國初年的亂世中,自然無法免地會目睹到國家的內憂外患、同胞的水深火熱。
一個心中有大愛和勇氣的人,總是見不得別人的苦難和生活的黑暗,因為他身上一直都散發著光明。張自忠面對家國混亂,爆發了與生俱來的血性,他覺得自己必須為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家和民族做點什么。
當辛亥革命的浪潮激蕩全國,腐朽的清政府已是搖搖欲墜,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了同盟會,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張自忠將軍骨子里十分熱血
亂世武風盛,當時,以武興國的意識已經逐漸復蘇。這位出身優越的官宦子弟,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中,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作風,從最底層的士兵開始做起,逐漸升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后來,張自忠得以幫助馮玉祥訓練部隊,期間,他以“治軍嚴格、號令嚴明”而著稱,因為對軍紀強調和考核得過于嚴厲,甚至有士兵私下里稱呼他為“張扒皮”。
因為早在張自忠還在學兵營當營長時,就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部隊開始冬季大練兵,當時天寒地凍,許多官兵產生畏難情緒,張自忠將全營官兵集合起來大聲問:“下雪天,敵人發起進攻怎么辦?”官兵們回答:“堅決抵抗!”張自忠接著道:“現在下了一場雪,你們就不想操練了,還談什么打仗!”說完他馬上脫掉了自己的棉衣,全營官兵都愣住了,然后也紛紛脫下棉衣,跟著張自忠在雪地上跑步。從此,“張扒皮”的稱號就不脛而走。
鐵血忠魂張自忠
1929年,由于訓練軍隊效果顯著、成績卓然,張自忠被馮玉祥升任為西北軍第六師師長。這樣,張自忠也就更有條件給自己的部隊灌輸軍人所應該有的作風和信念了。
有一次,一位營長侵吞士兵存款,張自忠查實后,立即集合全師干部,毫不留情地當眾責打了這個營長200軍棍,并撤職鐐押。他斥責這個營長說:“錢是爹,爹是王八蛋,見了錢連爹都不要了!你今天喝兵的血,明天兵就要吃你的肉!”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張自忠將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他雖然治軍嚴酷,然而這只是他在樹立一個軍人應該有的風范和準則而已,私下里,張自忠對士兵卻是十分關心和親善的,平日里,他和士兵們同吃同住,從不搞特殊化。
張自忠將軍練兵
一支部隊,其實歸根到底是在執行一個主將的意志,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張自忠以身作則和公正無私的訓練下,張自忠的部隊也成為了一支鋼鐵之師、勇猛之師,素以“將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稱。
1933年,他所率領的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在長城抗戰中奮勇殺敵,喜峰口一戰便是他們最鏗鏘有力地向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宣言。
一個人的血性,其實是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和擔當。張自忠將軍放棄優越的環境,義無反顧地走上一條風云激蕩的救國之路,其實是源于他對民族和同胞的一種深沉的愛——為什么我會不顧生死,因為我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是如此深沉!
02、你們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漢奸
張自忠將軍
“你們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漢奸。”這句話正是出自張自忠將軍之口。說這句話的時間是1937年7月28日晚,指向的是他的頂頭上司——華北守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
29軍之前在長城一帶堅持抗日,并打出了“喜峰口之戰”這樣讓人血脈僨張的熱血戰役,一度成為民族抗日的一面旗幟。
宋哲元
但29軍的這種血性卻僅僅是曇花一現。29軍軍長宋哲元是當時華北實際的最高行政長官?!氨R溝橋事變”爆發前后,宋哲元對于日本妄想全面入侵中國的野心估計不足,又心懷保存實力的軍閥思想,一直對日軍采取忍讓態度,并且還拒絕中央軍進入華北地界。
另一方面,為了平復手下將領和外界民眾的抗日熱情,宋哲元還經常自欺欺人地宣傳:“目前日本還不至于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只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
宋哲元這種茍且偷生和保存實力的幻想影響了29軍的很多將領,也欺騙了華北的很多百姓。然而,狼的本性又豈會因為綿羊的溫順而改變?日本侵略者的腳步又豈會因為29軍的避讓而停止?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后,1937年7月26日晚上,日軍駐軍司令長官向宋哲元發出了最后通牒:“限在7月28日中午之前,中國軍隊全部撤出北平”。此時,宋哲元才如夢初醒,方才明白日軍是早有預謀要占領華北!
宋哲元馬上向29軍下達了平津地區防御作戰的命令,但是為時已晚,部隊防線還未全部展開,日軍就像豺狼一樣撲上來了。
29軍的將士們慌亂中倉促應戰,死傷參戰,副軍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在防守南苑的戰斗中壯烈犧牲。一天之內,北平外圍的所有陣地都喪失殆盡。
情勢危急之下,28日晚上,宋哲元向親信第38師師長張自忠下達了留守北平的命令:“西北軍是馮先生一生心血所建,留下的這點底子,我們得給他保留著。此事非你不能做到。二十九軍現在戰線過長,我們要把部隊收容起來,只有你能和日本人談判,拖延一個星期……”
宋哲元驚醒得有點晚
值此風口浪尖上,宋哲元讓張自忠將軍留守北平,去和日本人談判,就是一個傻子,也知道這意味著什么!軍人的氣節何在?民族的意志何在?倍感委屈和憤怒的張自忠才會說出前文的那句話。
但是,對于軍人來說,服從命令是天職,張自忠的心有不甘和滿腔憤怒又能與何人訴說呢?一個成熟的人,總得為自己的身份去承擔相對應的職責吧!唯愿自己即將承受的罵名,能或多或少地發揮一點價值吧,張自忠將軍只能這么想了。
28日夜,宋哲元帶領大部隊撤退至保定,只給張自忠留下4個團以維持治安。
29日清晨,北平城門大開,日軍不費一槍一彈進入了北平城。
張自忠將軍能屈能伸
張自忠此前曾受宋哲元派遣與日軍談判過多次,和日軍一些將領有過交往。于是,他在日軍進城后,積極地利用和日軍談判周旋的機會,盡最大程度阻止、勸誡、拖延日軍對北平城和城中軍民的傷害。
經過張自忠將軍的反復努力,他終于獲得了日軍不轟炸北平城、不入駐軍隊的承諾。這就給他安排進步人士和群眾撤出北平、并盡力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創造了有利條件。
經過幾天的拖延,到了8月5日,此時張自忠留守北平的任務已基本完成。日軍也在對他當初“通電獨立”的承諾步步緊逼,眼看局面即將維持不下去了。
張自忠將軍果斷決定來一次金蟬脫殼,他先是躲到一家德國醫院里,后來秘密出城,離開了北平。
張自忠被罵成了“漢奸”
出城后的張自忠終于開始接受輿論的反噬,恰如當初他自己預料的一樣,全國人民把對29軍不作為的憤怒和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全部轉嫁到了他身上。全國上下都在罵他“漢奸”,報紙上還諷刺說他“自以為忠”。
南京國民政府因他不戰而丟棄北平,將他撤職查辦。軍中還有人建議要把他送上軍事法庭,經宋哲元、李宗仁力保,他才被安排了一個軍政部的閑差,得以平庸度日。
壯志不能伸,鐵血不能流,這種憋屈對于一個軍人來說,是窩囊和恥辱的。但是,軍人就是不能以個人情緒來主導自己的行為,所以張自忠將軍在經歷這樣一次“人生滑鐵盧”之后,并沒有自我消沉,也沒有埋怨憤懣。而更多的是在跌倒之后,更加深刻地反思,更堅定地積累著力量。
佟麟閣將軍
而且,相比于在北平保衛戰中犧牲的戰友佟麟閣和趙登禹,張自忠確實對不戰而放棄北平而良心難安,雖然那不是自己的主責,但終究與自己脫不了干系。這種恥辱感和愧疚感,即將成為張自忠將軍奮不顧身的巨大動力。
英雄,之所以會沖天而起,是因為他們內心里隱藏著濃烈的愛、強大的榮譽感以及鋼鐵般的意志力。痛定思痛的張自忠將軍時刻準備要用熱血洗刷掉民族和個人的恥辱。
03、未下戰書,先留遺書
日寇越來越囂張
隨著抗日戰場形勢的日益嚴峻,張自忠再也坐不住了,他給蔣介石寫了一份血書,主動請纓,要求到戰場上去奮勇殺敵。他表示寧愿死在戰場上,也不要在后方茍活。
同時李宗仁也極力向蔣介石推薦張自忠。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民族正處危難之時,經過多方權衡,蔣介石安張自忠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隊——59軍(原38師擴編而成)。
回到部隊后,一直郁郁寡歡的張自忠將軍終于可以一展壯志了,他對部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今日回軍,就是要帶著大家去找死路,看將來為國家死在什么地方!”
此言一出,聞者落淚,但也恰恰為張自忠將軍的最終歸宿埋下了伏筆。
整裝待發
1938年1月,59軍軍長張自忠奉命到商丘集結,準備參加徐州會戰。2月,他便帶領部隊在淮河防線取得獨自領軍后的第一場勝利。張自忠將軍忠肝義膽、熱血鐵骨的拼死之路就此開啟,他要洗清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恥辱,他要讓所有侵略者付出血的代價,他要讓中國土地上永遠飄揚著“中國不死”的回響和信心。
在隨后的臨沂會戰中,張自忠不計前嫌支援駐守臨沂的龐炳勛部,兩人以前在中原大戰中曾有過節。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那些個人恩怨又何足掛齒呢?張、龐二位主帥精誠協作、奮勇殺敵,經過七天七夜血戰,取得臨沂大捷,重創了日軍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日軍板垣第五師團,為后來的臺兒莊戰役贏得有利戰機。
臨沂一戰,是張自忠將軍的翻身之戰,不光國民政府因他建立奇功,撤銷了對他的一切處分。而且全國的民眾也逐漸看到了這個熱血男兒的赤子之心,明白張自忠將軍這樣的人才是真正一心抗日的鐵血將軍。
臨沂保衛戰
不論是在徐州會戰還是后來的武漢會戰中,張自忠堅定地服從調遣,哪里需要就沖到哪里,哪里危險他就帶人頂上去,他要用戰場上的奮力拼殺證明自己報效國家之志。既壯了抗日軍威,又震懾了日軍囂張氣焰。
張自忠將軍開始名揚兩軍,就連日本侵略者也對其十分忌憚,也十分尊重。因為只有真正的英雄,往往才能夠贏得敵人的尊重的。
每次上戰場前,張自忠都要提前寫好遺書,活著回來,就銷毀。他是抱著必死之心去參加每一次戰斗的,他決心用無所畏懼的意志竭盡全力地守衛著自己身后的土地和國家。
張自忠將軍畫傳
隨著張自忠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他在1938年11月已被晉升為第五戰區右集團軍總司令。身居高位,身赴險地,針對張自忠將軍經常親臨一線指揮以鼓舞士氣的行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就不無欽佩和心疼地提醒過他:“集團軍總司令,就不要去一線親自戰斗了!”
但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張自忠卻根本沒有把個人安危放在心上。將不畏死,兵何偷生?只要中國軍民能三軍用命,才能寸土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去。
1940年5月1日,日軍發動棗宜會戰,15萬日軍兵分三路,向漢水東岸的第五戰區發起總攻。大戰初起,張自忠發布昭告全軍將士的絕命書:“國家都到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至于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前線抗敵,絕不退縮
5月3日,日軍攻下長壽店,在田家集對主力38師形成合圍之勢。前方戰事危急,張自忠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渡河督戰。屬下紛紛勸阻,連蘇聯顧問也勸他:“將軍自重,統帥深入陣地,如此靠前,聞所未聞!”
但是張自忠卻嚴肅地說道:“身為軍人,就是要看為國家死在什么地方!”
于是張自忠留下副司令坐鎮,自己帶著74師和軍部急行軍30公里渡過襄河,奔赴一線戰場。也奔向了他光輝偉岸的一生的最終歸宿。
張自忠將軍就是這樣毫無保留、一往無前的赤誠軍人,在他的身上和臉上,你永遠看不到一絲的畏懼、猶豫和“精明”。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候,他就是發乎本性地要沖在最前面,舍生取義,殺身求仁。
04、求仁得仁,將軍身死天地悲
張自忠將軍一心抗日
5月8日清晨,張自忠到達河東岸,隨即在一處破草屋中設置指揮部。
當時河東戰場的中國部隊,有些與總部失去了聯系,處于各自為戰的混亂中。隨著張自忠的到來和指揮部的建立,與各方的通訊重新建立,戰場局勢有所好轉。
由于張自忠頻繁發出電令,被日軍的通訊部隊偵聽到電臺的位置,進而推斷出中國部隊指揮部的位置。于是,日軍調集3個師團的兵力,準備進攻張自忠的指揮部。
張自忠所在的指揮部,由于連日作戰得不到補給,連吃飯都成了問題,13日,張自忠和身邊的手下一天只吃了一把豆子。
張自忠將軍的絕筆書信
14日,張自忠帶領74師和警衛團轉移到方家集一帶,與日軍39師團展開激戰,當時日軍有6000多人,而張自忠身邊卻只有1000多人,原本要趕來支援的兩部軍隊因為被日軍阻擊在半路,一時也趕不過來,情勢非常危急。
15日下午,張自忠又帶領74師和軍部一路殺到南瓜店。第二天,日軍主力部隊對張自忠所在指揮部發起猛攻。這時,屬下都勸張自忠撤退,此時指揮部雖然處于日軍三面包圍之中,但還有東北方尚未合攏,還是可以突圍出去的。
但是張自忠卻說:“我奉命追擊敵人,豈能自行退卻!今天有我無敵,有敵無我!”
日軍集結包圍
戰爭進行到16日下午,74師傷亡慘重,日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炮彈如暴雨般落在陣地上。張自忠不得已把手槍營和自己的警衛排派往東山前線支援,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100多個人。
此時的張自忠已身負重傷,胳膊和右腿都被炸傷,鮮血浸透了軍裝,但是他仍然帶傷督戰,面無懼色。
眼看一個又一個士兵倒下,張自忠心如刀割,此時他已不指望援軍的到來,只希望能在死之前多殺幾個敵人。他強忍疼痛,提起一把沖鋒槍就向日軍掃射,十幾名日軍倒斃。
日軍的機槍掃來,張自忠突然向后一歪倒下去,旁邊的衛兵奔過來扶他。張自忠突然回頭,沖身邊幾個手下喊道:“我不行了,你們快走!我自有辦法解決?!?/strong>手下幾人執意不走,要同總司令一起血戰到底。
張自忠將軍手令
日軍沖上來了,本來已倒在血泊中的張自忠突然站起來,雙眼死死地盯住眼前的日軍士兵,想要去抓日軍手中的刺刀,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他的頭部,隨后,日軍士兵的刺刀也刺入他的身體。這個勇猛不屈的高大身軀終于支持不住了,猝然倒地,再也沒有起來。
南瓜店忽然一片寂靜,74師全軍覆沒。
這位曾經被罵為“漢奸”的將軍,用戰死疆場證明了自己的一腔愛國之志。他實現了自己的諾言,“身為軍人,就是要看為國家死在什么地方。”
這個永恒的瞬間值得被銘記——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
張自忠將軍之墓
那個用刀刺死張自忠的日軍士兵叫藤岡,他覺得這個軍人不是尋常人,于是他翻動了遺體,在遺體口袋中找到一支鋼筆,仔細一看,上面竟刻著“張自忠”三個字。
藤岡大為震驚,于是稟報了上級橫山武彥。橫山也極為吃驚,一位中國軍隊的總司令竟然陣亡在前線,沒有逃跑!實在不可想象!他不敢確定這事,慎重起見,橫山請與張自忠相識的師團參謀長專田盛壽親自核驗。專田盛壽親自證實:“沒錯,就是張君?!?/p>
出于對一位真正軍人的尊重,日軍師團長村上啟作命令軍醫把張自忠的遺體擦洗干凈,用繃帶包好,放入一口上好的棺木,在場的日軍列隊向張自忠靈柩脫帽敬軍禮,然后下葬,并且立一木牌,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p>
日軍飛機
當天,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臺中斷正常廣播,插播張自忠陣亡的消息:“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了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
夜幕降臨了,剛剛經歷過一場血雨腥風的戰場上下起了細雨,淅淅瀝瀝,伴著陣陣嗚嗚的風聲,好像在訴說著一代將星的隕落。
黃維剛師長率38師和軍部特務大隊趕到南瓜店時已是16日深夜9時,離張自忠陣亡已過了將近5個小時。
黃師長和官兵們得知總司令陣亡,74師全軍覆沒的噩耗時,都號啕痛哭,發誓要奪回將軍的遺體。
黃師長親率敢死隊在次日夜里采用突襲的方式,搶回總司令的遺體。
誓要奪回張自忠將軍的遺體
18日上午,張自忠的遺體被官兵們送到了快活鋪集團軍總部,官兵們仔細查看了張自忠的遺體,發現他全身共傷8處:2處刀傷,6處槍傷。
軍醫對張自忠遺體重新進行了清洗,又做了藥物處理,給將軍換上嶄新的軍裝,殮入楠木棺材,然后由8輛大卡車護送前往陪都重慶。
護靈車隊經過宜昌時,城內10萬群眾自發送殯,大街上人人臂纏黑紗,擺滿供桌香案,日軍飛機三次飛抵宜昌上空盤旋,但是無一人躲避。百姓們對張將軍壯烈殉國的敬意已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若沒有像張將軍這般誓死保家衛國的勇士,哪有百姓們的太平盛世!
那天,日軍飛機盤旋許久之后離開,未投下一彈。在宜昌,張自忠靈柩改走水路抵達重慶,一路上,長江兩岸沿途群眾長跪不起,供桌、香火綿延數里。
蔣介石對張自忠將軍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5月28日,張自忠靈柩抵達重慶儲奇門碼頭時,蔣介石率軍政大員臂纏黑紗,肅立碼頭迎靈。
蔣介石登船扶棺落淚,起靈時,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將靈柩護送到碼頭上的公祭臺前。
當天,蔣介石通電全軍,對張自忠英勇殉國的精神進行表彰,后來,又追授張自忠二級上將。共產黨后來也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張自忠犧牲時年僅49歲,上將軍銜,是“二戰”時中國陣亡的最高軍階的將領。
張自忠將軍永垂不朽
令人感慨的是,兩個月后,張自忠的夫人李慧敏才得知丈夫陣亡的噩耗。她17歲就嫁給了張自忠,雖然沒讀過書,但是很賢德,深明大義。
她說:“張自忠為國家戰死疆場,我不難過。我雖然是一個婦女,也應當有份?!?/strong>然后,李慧敏把家中事務交由張自忠弟弟,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慶梅花山麓。
張自忠從1937年底重新返回部隊到英勇殉國的這兩年多,他經常親赴前線指揮,拼了命地往前沖,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在北平與日軍虛與委蛇的那段經歷,使他痛徹心扉。作為一個有血性的愛國男兒,他是多么渴望能酣暢淋漓地在戰場上與敵人一較高下。
張自忠將軍的墓前樹立的是民族氣節
曾經有歷史學家稱他為“像謎一樣的將軍”,說他在平津時的行為和后來戰場上的英勇,讓人捉摸不透。
但是,張自忠最后用鮮血證明了他的赤子之心——為了國家,他愿毫無保留地獻出一切。他是真正的勇士,不僅贏得了國共兩黨的一致尊崇,還得到了來自敵人的尊敬。
05、總結:張自忠將軍精神長存
毛主席為張自忠將軍的題詞
張自忠將軍故去已近81載,青史如鑒,將軍的豐碑矗立在青松翠柏的陵墓前,但將軍的精神卻時刻閃耀在歷史的長河和人民的心中。
毛主席、周總理和朱老總都曾親自為其題寫挽詞“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和“取義成仁”,而蔣介石也為張自忠題詞:“一戰于淝水,再戰于臨沂,三戰于徐州,四戰于隨棗宜,終換得馬革裹尸還!”周總理更稱其為“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準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恢復了“張自忠路”的名稱,以示對這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p>
張自忠路
中國人民從未不會真正遺忘一個愛國烈士的,張自忠將軍的光輝事跡和不屈精神,一直與他曾經拼死守護的山河同在,也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革命斗士。
恰如張自忠將軍戰死后,三十三集團軍的將士們在以后抗戰的歲月里,總是唱著他們的復仇之歌:“??煽荩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張自忠將軍的死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華抗戰的一面精神旗幟,這就是他永垂不朽的原因。
抗戰軍人之魂
國家死生之大事,豈因個人之禍福而避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世界幾千年而不倒,恰恰是因為古往今來有著無數如同張自忠將軍一樣的熱血男兒,寧可鮮血流盡,不可后退一步,捍衛國家安全,絕無退縮半步的可能,戰的是中華兒女的決心,爭的是中華民族的榮辱。
張自忠將軍為國奮不顧身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的縮影和旗幟,也是中華兒女心中的圖騰和信仰,它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符號,所以張自忠將軍永遠鮮活地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