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東頭李老漢凌晨就盯著手機天氣預報。
屏幕上暴雨黃色預警閃得刺眼,可窗外星星還在眨眼睛。他吧嗒著旱煙袋,望著自家剛插秧的三畝水田直嘆氣——往年這時候,田里早該蓄滿雨水了。
天氣預報說南方暖濕氣流撞上北方冷空氣,申城要遭短時強降雨。
可5月5日天亮后,太陽竟慢慢扒開云層,把田地里的塑料薄膜曬得發白。村口小賣部聚著幾個老漢,手里的鋤頭敲得地面咚咚響:"都說'立夏雨淋淋,好比秀才中了舉',今年這雨咋跟躲貓貓似的?"手機里跳出三年前的天氣記錄,2022年立夏上海晴到多云,2023年卻下過分散性雷雨。
"現在的天就像娃娃臉,說變就變,可莊稼等不得啊!"李老漢蹲在田埂上扒拉泥土,土塊干得能硌手。
隔壁張嬸抱著一捆防曬網走過,嘴里嘟囔:"前幾日還說要防暴雨內澇,這會兒又得防秧苗曬蔫,真是難伺候。"氣象軟件上未來十天的預報像走馬燈,6日晴到31℃,9日又突然標上"晴轉雨"。田里的稻苗剛冒出新芽,葉尖卷著淡黃邊,讓人心焦。
鎮上農技站老王前兩天剛來講過,極端天氣頻發年份,農田排水系統得提前檢修,可散戶哪有那么多閑錢搞基建?村西頭的大棚種植戶更愁,塑料棚經不住暴曬,可掀開又怕突然來雨。"去年暴雨沖毀三個棚,今年要是再旱上半個月,黃瓜苗都得枯死。
"老張蹲在滴灌設備前調試,水管里的水細得像線。手機彈出新聞,北方多地同步發布降雨預警,可南方這場該來的暴雨卻"爽約",南北農田正經歷不一樣的考驗。李老漢翻出壓箱底的農諺手冊,"立夏無雨,碓頭無米"幾個字刺得眼睛疼。
他突然想起2019年那場倒春寒,全村小麥減產三成,如今氣候異常越來越頻繁,靠天吃飯的莊稼人該咋辦?田邊的廣播突然響起,鎮政府通知本周有農技專家來指導抗旱,可老漢們還是盯著灰蒙蒙的天際線——誰知道接下來是澇還是旱?
"依我看,現在種地得把老經驗和新科技擰成一股繩。"李老漢猛吸一口煙,火星在暮色里明滅。遠處的輸電塔在晚風中嗡嗡作響,像在應和他的話,又像在訴說說不完的擔憂。
天氣預報還在更新,暴雨預警悄悄換成了高溫提示,可農田里的較量,從來都不會隨著手機通知輕易停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