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連個黨員都不是,有什么資本驕傲呢?人家聽說我不是黨員,連對象都不和我談……”聽到毛主席關切的詢問,多年的委屈頓時涌上郭化若的心頭,眼淚在眼眶中直打轉。郭化若強忍著不讓淚水落下來,有些哽咽地對毛主席說道。
聽了郭化若的話,毛主席凝視著窗外久久不語,一連抽了好幾口手中的煙,才緩緩開口說道:“你跟著我受委屈了。”
“我有一個喝過洋墨水的郭化若,諸葛亮都比不上”
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開始向贛南突圍。一連三四個月的奔波,軍部領導人的精力都集中在應對追敵上,致使紅軍中的思想工作有些松懈,再加上紅四軍的官兵來自各個方面,各種思想混雜在一起,導致在一些問題上出現了爭論。
為了解決這些爭論,毛主席利用戰斗間隙做了許多工作,并幾次在前委擴大會議上進行討論,然而收效甚微。
在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毛主席建議用總結過去斗爭經驗的辦法,解決紅軍建設的主要問題。然而,前委沒有采納毛主席的意見,并決定由陳毅在“七大”作政治報告。
不久,紅四軍“七大”在龍巖召開,毛主席當選紅四軍前委委員,但未被選為前委書記。會議結束后,毛主席離開前委領導崗位,前往閩西休養,并集中精力指導地方工作。
中共中央得知紅四軍前委的人事變動后,對其作出明確指示,肯定了毛主席關于紅軍的正確主張。于是,朱德、陳毅等人致信毛主席,請他出山主持紅四軍工作,毛主席收到信和中央指示后,當即動身前往長汀,回到了紅四軍前委領導崗位。
“有個叫郭化若的,現在在哪里?”回到長汀的當天晚上,毛主席就向朱德打聽道。朱德感到很驚奇,毛主席離開紅四軍的時候,郭化若還沒有來到龍巖,兩人從未見過面,他是怎么知道“郭化若”這個人的呢?
原來,在毛主席回到長汀前,前委曾經專門開過一次會議,討論請毛主席回來的問題。當時參會者眾說紛紜,有人贊成,有人反對,郭化若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和彭祜聯名寫了一封信,代表紅四軍的基層干部戰士,請毛主席回來。
在信中,郭化若闡述了對紅四軍未來的發展以及國內革命形勢的見解,其獨到精辟的觀點令毛主席大為欣賞,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回到長汀不久,前委召開擴大會議,毛主席和郭化若在會上第一次見面。之后紅四軍機關移駐古田,毛主席專門將郭化若找來,兩人有了相識以來的第一次長談,毛主席對郭化若的情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郭化若出生在福建福州一個貧民家庭,雖然家里只能供他讀完高小,但他靠著自學先后學完了數學、物理和化學。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郭化若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曾四處尋找希望加入共產黨,但一直未能如愿。
1925年,郭化若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炮兵科,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于各科成績優異,訓練成績突出,蔣介石曾兩次點名讓他當秘書。但郭化若耳聞目睹蔣介石的所作所為,知道他實質上是個反蘇反共的兩面派,便以“軍人應當戰死疆場”回絕。
從黃埔軍校畢業后,郭化若擔任炮兵大隊第二隊代理隊長,參加了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期間,郭化若讀了許多毛主席發表的文章,對于毛主席的遠見卓識深感敬佩。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郭化若離開北伐軍回了福建老家。后來聽說毛主席率領隊伍上了井岡山,郭化若曾多次通過地下黨向中央請示,要求上井岡山,但沒有被準許,最后被安排前往蘇聯學習。
到了蘇聯之后,郭化若進入莫斯科炮兵學校繼續深造。但隨著國內的革命斗爭形勢越來越嚴峻,郭化若認為自己應該回到國內,和戰友們一起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而不是待在寧靜的蘇聯學習。
下定了回國的決心后,郭化若幾次找校長商量,要求盡早離開學校,結果校長聽說后當場暴跳如雷:“我還沒見過不愿意在這里學習的學生,絕對不允許!”
回國的要求被駁回后,郭化若苦思冥想了整整三天,最終通過犯一些行政上的小錯誤,來達到離校回國的目的。第二天,郭化若就待在宿舍故意不去上課,校長得知后氣勢洶洶地跑來,威脅他再不去上課就關他禁閉。
“只要讓我回國,關禁閉就關禁閉!”郭化若并沒有被校長嚇到,而校長也沒想到郭化若對最嚴厲的處罰居然不屑一顧,氣得當即給郭化若寫了條子,讓他去禁閉室報到。
被關了七天的禁閉后,郭化若如愿離開了蘇聯,踏上了回國的路途,歷經輾轉來到了龍巖,找到了紅四軍,被朱德任命為二縱隊參謀,僅僅只過了23天,郭化若就被任命為二縱隊參謀長。在二縱隊長犧牲后,郭化若又被任命為隊長。
“朱毛何德何能,郭子踏雪而來!”聽了郭化若的經歷,毛主席感動地說道。隨后,毛主席給郭化若下達任務,讓他將部隊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總結成材料,以便在“九大”召開后徹底解決部隊中的問題。
“我的水平很膚淺,還是交給別人來寫吧。”郭化若一聽,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毛主席卻再一次鼓勵他說:“我相信你能夠寫好。”
毛主席之所以將這一任務交給郭化若,就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同時也借此來考查他的理論功底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郭化若接受任務后,將自己關在了房間里,熬了幾個通宵,終于寫成了一份十幾頁紙的材料。
“不錯,不錯,文筆流暢,分析透徹。”毛主席看過后,滿意地點頭說道。
1930年初,紅四軍重返贛南活動,經毛主席提議,郭化若出任紅四軍軍部參謀處長,從此跟隨在毛主席身邊,成了中央領導最重要的智囊。毛主席對于這一時期的郭化若曾有這樣的評價:
“三個臭皮匠,抵得上一個諸葛亮;我有一個喝過洋墨水的郭化若,諸葛亮是肯定比不上的!”
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蒙冤七年
從1930年開始,蔣介石調集10萬大軍,對江西根據地發動軍事“圍剿”。朱毛紅軍三次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威望在全國民眾中日益高漲。而就在此時,王明為了能夠掌握中共的實權,指示博古等三人團向毛主席下手。
在中央蘇區第一次黨代會上,王明的支持者對毛主席發起了肆無忌憚的批評,要求撤銷毛主席的一切職務。盡管朱德、郭化若等人明確表示反對,但終究還是沒能改變決定,毛主席被撤銷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的職務。
黨代會之后,毛主席不得不離開紅軍,而郭化若也因為支持毛主席,被調離參謀長一職,到軍委二局任局長。半年之后,郭化若又接到通知,讓他到毛主席身邊當秘書。
當時毛主席在軍中沒有職務,郭化若去給毛主席當秘書,實際上是再次被降級。在毛主席身邊無所事事了一個月,王稼祥找郭化若談話,告訴他已經被安排到紅軍學校任教員,催促他盡快去學校報到。
短短8個月的時間,郭化若連降三級,徹底失去領導職務。讓郭化若更沒想到的是,他來到紅軍學校不久,就被公開宣布開除黨籍,同時被定為“反革命”,時刻受人監視,許多人因此不愿與他來往。
1934年,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紅軍學校在確定轉移人員名單時,特意沒有加上郭化若的名字,想把他丟在蘇區,后來在宋任窮、陳賡等人的支持下,郭化若才被編入團部繼續做參謀工作。
在出發的第一天,郭化若的腳就開始化膿流血水,再加上陰雨連綿,道路泥濘,郭化若每走一步都鉆心地疼。當陳賡發現郭化若腳上穿著草鞋,上面滿是血漬的時候,奇怪地問他怎么不穿發的布鞋。
“他們發服裝的時候把我忘了,我就讓人做了雙草鞋。”盡管郭化若是笑著說出這句話,但委屈和落寞的神情卻沒逃過陳賡的眼睛。陳賡當即去找派發服裝的人,可服裝早已經發完。
靠著一根拐杖,郭化若穿著一雙草鞋,一瘸一拐走完了8000里的征途。到了遵義后,陳賡找到藥治好了郭化若的腳,又想辦法給他找來一雙布鞋。
1935年毛主席重返軍事指揮崗位,郭化若的處境有了些許好轉,但由于沒有擺脫歷史包袱,只能做些許工作。抗大成立后,郭化若被任命為教育長,需要負責大量的教學工作,經常晚上只能睡幾個小時,有的時候還得通宵。
在一次戰術課上,郭化若做示范時突然渾身冒汗,兩眼發黑暈倒在地,懂急救的學員趕忙把他抬到樹陰下,校長、政委聞訊趕到,見郭化若臉色憔悴,就知道他是累倒的。
由于缺醫少藥,郭化若的身體一直沒有好轉,于是便給毛主席寫信,希望能回延安治病。毛主席收到信后,當即派人給郭化若買藥,并批準了他到延安治病的請求。
抗戰全面爆發后,郭化若動身前往延安,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同時回到毛主席身邊,擔任軍事秘書。
1937年底的一個早晨,郭化若為了趕寫一份材料,一連數天泡在圖書館。當時數九寒天,圖書館里人不多,也不具備取暖條件,郭化若實在冷的不行,就起身活動活動,餓了就啃幾口干糧。
這種拼命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動了圖書館服務員朱春麗的心,托館長給自己牽線。當時已經年過三十的郭化若自然很是高興,但一想到自己還背著歷史包袱,也不符合結婚規定,只好婉言謝絕了朱春麗的一片愛意。
后來,郭化若的老戰友主動給他介紹對象,兩人見面后一見鐘情,可當姑娘聽說郭化若不是黨員時,當即找借口離開,自此再也沒有聯系。
當年一個莫須有的問題,不但讓郭化若在仕途上一落千丈,甚至連老婆都找不到,郭化若只能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之中,以暫時忘記這種苦楚。
1937年洛川會議后,郭化若前去看望毛主席,終于將心中的苦楚吐露。毛主席親自給陳云寫信,請他具體負責調查郭化若的歷史問題,要從國內到國外搞得清清楚楚。
按照毛主席的囑咐,郭化若找到陳云,將自己的情況作了詳細匯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陳云代表中央組織部通知郭化若,當年給他定的罪名毫無根據,組織上決定恢復他的黨籍。
背了整整7年的包袱終于卸下,郭化若迎來了政治上的又一個春天。不久,軍委決定由郭化若擔任軍委一局局長。在組織的關心下,郭化若與女青年夏邦華相識,兩人很快結為伴侶,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能文能武的毛主席高參
1937年,國民黨軍在忻口地區抗擊日軍失敗,引發了毛主席的深思,國民黨軍信奉古代兵法,卻聽不進馬列主義,對八路軍的運動戰更是不屑。于是,毛主席交給郭化若一個任務,讓他深刻研究《孫子兵法》,寫點古代兵法的文章來宣傳運動戰的思想。
為了落實毛主席的指示,郭化若以赤壁之戰和即墨之戰為基礎,相繼寫成兩篇論文發表。許多國民黨將領看過之后感觸頗深,甚至還給八路軍軍政雜志編輯部寫信,稱讀過之后“令吾深省”。
自此之后,郭化若開始細心研究《孫子兵法》,并將自己的心得寫成文章發表。無論多忙,郭化若都沒有停止對《孫子兵法》的鉆研,后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孫子兵法》,他還將其翻譯成白話文,贏得了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被一致認為是當代最有威望的《孫子兵法》研究專家。
后來,郭化若在毛主席的親自指導下,開始研究軍事辯證法。在延安新哲學會第一屆年會上,郭化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演,成為繼毛主席之后,對軍事辯證法理論作進一步闡述的第一人。
1946年,郭化若離開了生活近10年的延安,前往魯南軍區擔任副司令員。之后郭化若又出任華野六縱副司令員,協助王必成打贏了沙土集戰役,全殲敵五十七師。戰后,郭化若在王必成的邀請下,進行了村落攻堅戰的經驗總結,除了肯定戰役成功的經驗,郭化若一針見血指出部隊中存在的不足。
大家聽完郭化若的總結,紛紛對他豎起大拇指,郭化若這位毛主席的高參果然名不虛傳。
1948年豫東戰役打響后,王必成、郭化若率領六縱經歷了20多次戰斗,基本完成了上級布置的任務。戰役結束后,王必成聽完郭化若的總結報告,高興地說:“有郭化若在,我才能真正必(定)成(功)啊!”
不久,郭化若調華野四縱擔任政委兼黨委書記,時任四縱司令員的陶勇聽說郭化若要來,樂不可支地說:“有主席高參坐鎮,我陶勇真的是既無憂更無畏了!”淮海戰役打響后,陶勇、郭化若率領部隊參加大小戰斗約50次,殲敵7.2萬余人,戰果顯赫。
1949年華野改成第三野戰軍后,郭化若出任九兵團政委。在渡江戰役中,郭化若所領導的偵察工作,為渡江戰役的成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后來的電影《渡江偵察記》正是根據九兵團先遣大隊的事跡所創作。
上海解放后,警備工作關系到軍事接管、社會秩序和我黨、我軍形象等大問題,在陳毅的推薦下,郭化若被任命為上海警備司令員,短短一年時間,郭化若領導警備部隊破獲各類案件3600余起,抓獲各種罪犯1.4萬人,搗毀50多個特務組織。毛主席聽說之后喜不自禁:
“我的這位高參,可把蔣介石的地下黨搞慘咯!”
1955年,郭化若被任命為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具體負責部隊的軍事訓練工作。同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將軍銜。1958年,全軍開展編寫戰史工作,郭化若負責南京軍區的戰史編寫工作,并一直延續到軍事科學院任上。
進入新時期后,郭化若在擔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名譽會長之余,領導編寫了多部軍史著作,開創了我國軍史研究的先河。軍史專家一致認為,郭化若參與的所有文章、論著,都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