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通信部長什洛莫·卡爾希(Shlomo Karhi)公開表態,全力支持政府新批準的加沙地帶下一階段行動計劃,并宣稱這是“邁向絕對勝利的關鍵一步”。但與此同時,他著重強調,軍事行動必須與鼓勵巴勒斯坦人移民的舉措同步推進。
卡爾希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文稱:“唯有堅定不移地施加軍事與政治雙重壓力,才能徹底擊敗哈馬斯,解救被扣押人員。我們必須將哈馬斯連根拔起,牢牢掌控這片土地,不是短暫突襲,而是持續且深入的管控。”話鋒一轉,他直指核心:“然而,我們必須正視現實:只有全力推動移民計劃,才能真正從根源上解決加沙問題。”為給這一激進主張尋找依據,他甚至援引猶太教經典《塔木德》中的格言,暗示應“迫使”加沙民眾做出移民決定,并堅定表示“愿上帝保佑我們全力推進這一計劃”。
回顧歷史,2005年以色列從加沙地帶全面撤軍,撤出加沙地帶的全部21個猶太人定居點,要撤出8000多定居者。
藍標為猶太人定居點
這一決策曾被視為以色列推動巴以和平進程的重大舉措,承載著無數人對和平的期許。當時,以色列不僅撤出了軍事人員和定居者,甚至連以色列人的墳墓都被挖掘遷出,以彰顯其歸還加沙的誠意。這一撤離帶著以色列人的血與淚還有不舍。引發了定居者與以色列軍警的沖突。
撤軍僅數小時后,加沙地區便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打破了短暫的平靜。此后,加沙地帶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小規模襲擊不斷。而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的大規模襲擊更是讓以色列民眾陷入了無盡的悲痛與憤怒之中。恐怖分子如潮水般涌入以色列南部社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導致大量平民傷亡,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如今還有50多名人質被哈馬斯綁架在加沙。
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沙是其實施單邊脫離接觸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時任以色列總理沙龍發起,并于2004年6月獲得以色列政府批準。
- 具體內容:計劃要求從加沙地帶撤出所有以色列軍事和文職人員,并拆除在加沙地帶的所有以色列定居點以及巴以聯合企業。
- 實施過程: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關閉加沙古什·卡提夫猶太定居點,正式開始撤出加沙。每戶平均獲以色列政府補償20萬以上的美元。在撤離過程中,以色列軍警與定居者發生沖突,但以色列仍不顧國內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正式啟動了醞釀近兩年的單邊行動計劃。
此后一個月內,以色列成功完成從加沙地帶21余個猶太人定居點的撤離行動,從而結束對加沙長達38余年的占領。同年8月15日,以色列安全部隊強制將拒絕接受政府補償并自愿離開的居民遷出加沙地帶。
同年8月,哈馬斯在15日凌晨在禮拜儀式中禱告感恩,他們認為以色列撤離加沙意味著他們的“勝利”。
2005年9月12日,以色列政府宣布完成撤軍,結束對加沙地帶的軍事占領。
上圖為加沙地帶定居點克法達羅姆拒絕撤離的居民抗議撤離行動,標語為“克法達羅姆不會再次陷落”。
許多以色列人開始反思2005年的撤軍決定,認為將加沙歸還巴方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在他們看來,當年的撤軍不僅沒有換來和平,反而讓哈馬斯等極端組織得以壯大,加沙地帶逐漸淪為恐怖主義的溫床。他們痛心疾首地表示,以色列當初懷揣著誠意撤出加沙,卻換來如今的滿目瘡痍,實在是得不償失。這種強烈的情緒在以色列社會迅速蔓延,成為推動當前政策轉變的重要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