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
城市沉浸在休閑的氛圍中
北外灘91街坊項目工地
卻依舊熱火朝天
未來這里將矗立起
480米的浦西新地標
此刻
來自上海建工的建設者們正爭分奪秒
用汗水澆筑著城市新高度
▲施工現場航拍圖
晨光初露,鋼結構一線負責人龔蘇華套上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快步走向工地。早上6點的晨會是他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開場。
隨著巨型塔吊緩緩吊起重達數噸的鋼結構巨柱,精準嵌入預定位置,龔蘇華帶領的焊工班組隨即接力。
在這個項目中,大量采用Q550高強鋼成為一大亮點,這不僅能減少樓棟總體用鋼量,還能讓建筑更加牢固、輕盈,卻也給焊接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龔蘇華解釋道:“巨柱吊裝固定后,焊工要先打磨對接面,開焊前預熱到250度,升溫要2個小時,焊完后,保溫消氫又要2小時。”
更關鍵的是,電焊一旦開始就不能停工,否則焊縫溫差會產生裂紋。焊工們常常要奮戰到晚上10點,而龔蘇華在作業結束后,還要仔細驗收,排查安全隱患。
▲龔蘇華用測溫槍測量鋼柱溫度,確保預熱達到250度
今年52歲的龔蘇華來自江蘇,上世紀90年代,他帶著焊接手藝來到上海,曾參與上海中心大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浦東國際機場衛星廳等多個重大項目建設。2015年獲評上海市勞模后,他特意把在江蘇讀初中的兒子帶到上海中心大廈的“建設者榮譽墻”前,兒子凝視著墻上父親的名字,久久不愿離開。
如今,龔蘇華一家已在上海嘉定定居,他卻因工作繁忙經常駐守工地,最長半年都沒回過家。今年五一前夕,已經上大學的兒子計劃和媽媽去廣州旅游,但龔蘇華選擇了堅守工地,他說:“工地正是吃勁的時候,作為勞模和一線負責人,我更要做出表率,項目進度一刻也不能放松。”
建設者與時間的賽跑從未停歇。去年11月,項目在40小時內完成近4萬方混凝土底板的一次澆筑成型。土建結構一線負責人陳杰回憶起那段“連軸轉”的日子,仍難掩激動:“幾百名木工、鋼筋工、混凝土工像精密齒輪一樣協同運轉、環環相扣。我的對講機幾乎要喊冒煙,每天的步數都在2萬以上。”
▲陳杰在項目施工現場
項目副經理戚蔚成補充道,面對地鐵保護與工期壓縮的雙重壓力,項目聯合指揮部集結多部門力量,協調400余輛攪拌車和600多名工人并肩作戰,最終在120天內完成26萬方土方開挖、8900噸鋼筋綁扎及4萬方底板澆筑。目前,項目已進入地下室回筑的最后攻堅階段,正全力沖刺5月底B區塔樓區出±00節點。
▲施工現場航拍圖
這些攻堅克難的日夜,也讓建設者們對每一寸鋼筋鐵骨都傾注了特殊情感。“兒子總說爸爸參與了浦東最高樓的建設,現在又要造浦西最高樓,爸爸又要創造歷史了。”龔蘇華微笑著說,“等大樓封頂那天,我要帶全家去樓頂看看。”他盼望著兒子畢業后能來上海工作,把家安在這座奮斗半生的城市。
記者:陳怡
圖片:北外灘91街坊項目
編輯:陳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