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9
1996年是臺海局勢最危險的年份之一。
那一年李登輝訪美引發了嚴重的臺海危機。作為應對,我軍進行了規模龐大的軍事演習。
之所以說那一年的局勢“最危險”,主要是因為我們當時的海軍裝備還非常落后,主力軍艦的戰力甚至還停留在西方國家五十年代的水平。
其他的先不說,連足夠的火力輸出需求都難以滿足。
而艦隊的火力輸出是整個渡海作戰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用火力壓制住了對方的灘頭陣地,登陸部隊才能發起搶灘登陸的戰役。
不過正所謂“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面對火力不足的問題,我軍把大量的陸軍火炮搬上了軍艦,“土法上馬”了一批“火力支援艦”。
這就是我們當時能做到的極限。
很亮劍,但也很心酸。
因為無論陸炮齊鳴的景象有多壯觀,它都無法真正取代艦炮。
首先,艦炮都安裝有炮管穩定系統和火控雷達。
這樣就可以排除艦船搖晃的干擾,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輕松實現對目標的自動跟蹤和瞄準。
而陸炮除了少數精銳的主戰坦克會安裝這類裝置外,大部分包括裝甲車、榴彈炮和自行火炮在內的裝備都不會配置這種高級貨。
這不光是成本高,還因為陸炮本身就扛不動太多東西,你要給它配個火控雷達,它還得為供電系統發愁。
硬要把陸炮搬上艦,那就只能在起伏不定的海面上靠人眼瞄準射擊,炮彈落點基本隨緣。
其次,艦炮的工作效率遠超陸炮。
?
?
艦炮一般都會配備復雜的自動裝彈系統,在這套系統的支持下,當今主流艦炮的射速可以做到每分鐘數十甚至上百發。
而陸地上的普通榴彈炮大多是”人肉裝彈”,一分鐘只能打出去6到8發炮彈。
而且人的體力有限,裝不了幾發就會氣喘吁吁。
再次,雙方連續工作的能力差距也很大。
陸炮實際上是一種需要在上班期間“經常摸魚”的武器。
因為火炮每發射一枚炮彈,炮管就要承受一次上千度的高溫,連開幾炮就會過熱發紅,再打下去就炸膛了。
所以陸炮每工作一分鐘就得休息幾分鐘,比平時上班的牛馬們躺平得多。
而艦炮的炮管雖然也會發熱,但只要彈藥足夠,它是可以連續開炮不休息的,比生產隊的驢還生猛。
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主要是因為它安裝了水冷循環散熱系統,可以保證炮管長時間射擊而不過熱。
尤其是“靠海吃海”的水冷系統,可以直接從海里抽水對炮管進行冷卻。這就是天命打工人的絕活,陸炮是永遠學不來的。
最后,艦炮打得更遠。
坦克、自行火炮之類的陸地裝備要擔心在野外機動時磕壞炮管,所以炮管一般都設計得比較短。
而這就意味著炮彈的初速度有限,打不了太遠。
而艦炮就沒有這種問題了,它們可以放心的把炮管做得很長,大幅提升射程的同時還帶來了更高的精準度。
總的來說,因為艦炮有軍艦這個大平臺馱著,所以可以肆無忌憚的往肚子里塞進去各種復雜的設備。
它跟陸炮相比就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高端貨,“以一當十”也不在話下。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年我軍的“陸炮上艦”是有多無奈。
不過好在前輩們并未因為起步落后而放棄追趕。
事實上他們不僅沒有放棄追趕,還在一開始就把追趕目標鎖定在了全球第一海軍--美國海軍的身上。
經過近三十年的奮斗,如今我們終于追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上。
也正是因為追趕的目標是美軍,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摸著美軍過河”。
即美軍有什么我們也要有什么:
你有大型盾艦,我也要有大型盾艦;
你有重型電磁彈射航母,我也要有重型電磁彈射航母;
你有五代艦載機,我也要有五代艦載機,
這就是中國人骨子里的驕傲。
當然,這個“跟跑模式”也在客觀上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不過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把我們給整不會了。
就在今年,美軍搞出了“陸炮上艦”...
他們把LAV輪式裝甲車開上了圣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的甲板上,以此來作為該艦的火力輸出點。
這是什么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按美軍的說法,他們這么做是為了防御胡塞老哥的無人機。也就是說這些裝甲車現在是美國海軍艦隊防空體系的一部分。
無人機防御確實是現代戰爭的新課題,但這一次我們還能“摸著美軍過河”嗎?
真正的艦隊防空
在現在的海軍中,我們最常見到的防空武器就是遠程防空導彈。
配備垂直發射系統和相控陣雷達的“盾艦”可以有效的攔截下各種“遠道而來”的戰斗機或反艦導彈。
不過無人機性能低下價格便宜,而且經常是從近處發起偷襲,用昂貴的遠程防空導彈去攔截的話多少有些“牛刀殺雞”。
所以軍艦對付無人機靠的主要是末端近防系統。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射炮。
和艦炮一樣,艦載高射炮比陸地上那種常見的手搖式高射炮高端得多。它的學名叫近程防御武器系統(Close-In Weapon System,CIWS)。
美國海軍的近防系統是上世紀70年代研發的“密集陣”,該系統安裝了由電機驅動的6管20毫米加特林轉管炮,射速能達到每分鐘4500發。
它同時還配備了能夠自動瞄準目標的火控雷達,堅決杜絕一切“漏網之魚”。
不過這個系統也并非十全十美。
比如說它的口徑較小,有效射程較近,只有1.5公里。攔截亞音速導彈沒問題,但如果碰到超音速導彈就很可能會來不及。
而深陷“火力不足恐懼癥晚期”的我們就比較厲害了,在綜合了各家設計的優缺點后,我們最終研發出了由大功率電機驅動的11管30毫米近防炮。
該系統的射速達到了每分鐘一萬發以上,有效射程3公里以上且集成了高端的雷達光電火控系統,可自動攔截2到3倍音速的反艦導彈。
影視畫面:
這是人類近防炮的天花板、治愈火力不足恐懼癥的終極神藥。
而這還不算完,目前我國已經開始研發20管30毫米近防炮。該炮的射速能達到每分鐘2萬發以上,目標是攔截5倍音速的高超音速導彈。
不過不管是哪國的艦載近防系統,其戰斗力都遠超陸地裝甲車。
那美軍為什么還要把裝甲車搬上軍艦呢?
難道這些玩意打起無人機來比近防炮更好使嗎?
并不是。
那些裝甲車裝備的是M242型“大毒蛇”25毫米機關炮,它們甚至連高射炮都算不上。
該機關炮的本職工作是掃射地面目標,不僅射速低(每分鐘不超過500發),而且需要靠人眼瞄準。
這種配置能不能打中無人機就完全看炮手的狀態和上帝的心情了,畢竟海上還有浪。
那么放著強悍的艦載近防炮不用,跑去依靠性能低下的人力機關炮,美軍是在玩行為藝術嗎?
其實也不是,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
近防炮的射速太快,一個扳機扣下去,好幾萬美元的彈藥就沒了。而胡塞老哥用來攻擊艦船的無人機也就一兩萬美元一架。
寶馬單換三蹦子了屬于是,隔著屏幕我都覺得虧。
但這已經是現役海軍系統中成本最低的方案了,如果換成前文提到的防空導彈,那就是上百萬美元一發起步了。
大家到這里是來打仗的不是來平賬的,成本問題還是要考慮的。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近防炮的備彈量有限。
美國“密集陣”近防炮一次只能裝載900多發炮彈,打20秒就歇菜了。
而再次裝彈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基本上就只能下一場戰斗再見了。
所以在一場戰斗中,一門近防炮的業務極限是攔下三到四個目標。
這對于反艦導彈或戰斗機的威脅來說是足夠的。
因為這些飛行器很難突破現代艦隊的遠程防空導彈防御網,頂多也就沖過來一兩只“漏網之魚”。
但無人機就不同了,正如上文所說,它們因為太便宜,所以往往不需要面對昂貴的遠程防空導彈。
也就是說壓力全都壓在近防炮一個人的身上。
如果對手一次多派幾架過來,炮彈有限的近防炮就會吃不消。
所以美國人才會想到把裝甲車搬上艦,這樣他們就可以利用廉價的機關炮來補充一下艦隊的防空火力。
這很機靈,也很松弛。
因為無人機再怎么低端也是能飛的“物種”,要保證命中率,基本的雷達和火控系統還是需要的。
之前大量的實戰經驗已經證明,用依靠人眼瞄準的陸地武器去反無人機,成功率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更何況無人機本身也在進化,現在已經出現速度更快的噴氣式“自殺小摩托”了。
難道無人機就無解了嗎?
當然不是。
別看無人機現在風頭正勁,但它說到底也只是個低端武器。其“量大管飽”的背后是低下的綜合性能。
各國軍隊之所以會覺得無人機頭疼,并不是因為這玩意有多厲害,而只是因為在現有的武器系統中,還缺乏針對性的裝備。
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很簡單,趕緊研發有針對性的武器系統就行了。
其實軍用無人機并非什么“新鮮玩意”,它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承擔起了戰場偵查的任務。
進入本世紀后,無人機就從單純的偵查工具升級為了攻擊武器,美國自己就是一個無人機大國。
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美軍在反無人機領域交出的答卷居然是“陸炮上艦”。
美軍這種越活越回去的態度對于我們來說也不完全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再也沒有美軍的石頭可摸了。
那么我們現在有沒有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呢?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2022年,沙特頒布了一封嘉獎令,內容是表彰一支部隊擊落13架無人機的戰績。
對于沙特來說這個戰績可謂“彪炳”,那么他們用的是什么武器呢?
激光炮。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確認的激光炮實戰戰績。
有錢人的世界就是這么任性,打個無人機都那么有科幻感。
當然了,這種聽起來十分高大上的裝備靠沙特自己肯定是造不出來的。他們用的這個激光炮是購買自中國的“寂靜獵手”30千瓦級激光炮。
該型激光炮可以安裝在卡車底盤上,配備有完善的雷達和火控系統,能夠在5公里外自動瞄準并燒穿數毫米厚的鋼板。
而跟傳統的高射炮相比,它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
激光炮發射時只需要消耗電能,不需要消耗彈藥,算下來開一次炮的成本僅為1美元。
無人機的價格優勢瞬間消失。
根據公開的新聞資料顯示,我軍目前已經將此類武器系統裝備到了軍艦上。
而且就和艦炮與陸炮的區別一樣,艦載版的激光炮的威力和功能都要比陸地版本要強大得多,其功率達到了百千瓦級。
不過激光炮雖然在價格戰上完爆無人機,但也存在自己的缺點:
射程有限,僅比近防炮遠一點
容易受天氣影響,碰上雨霧天氣射程就會嚴重衰減
點對點式的攻擊模式一次只能攻擊一個目標,如果同時來太多無人機,還是會和近防炮一樣遭不住(當然你也可以多安幾臺)。
所以反無人機系統光有激光炮還不夠,還是得配備導彈。
因為導彈射程遠、不受天氣影響、還可以多枚同時發射。
但剛才不是說防空導彈太貴不劃算嗎?
沒錯,傳統的防空導彈確實貴,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研發出白菜價的防空導彈。
而一提到白菜價,我們就不困了。
在之前的珠海航展上,中國就公開展示了多款廉價的反無人機導彈。
這類導彈的射程往往比不上傳統導彈,但對付無人機已經足夠。
其中的FK3000防空導彈系統可以在一輛卡車上裝載96發反無人機導彈,比無人機還要量大管飽。
另外中國現在還搞出了“陸地版近防炮”,我軍在最新的防空戰車上安裝了一門6管25毫米加特林轉管炮,每分鐘射速達到5000發。
該車還集成了全套的火控雷達、光電系統和防空導彈,儼然“艦炮上陸”,是目前全球火力最強的高射炮戰車。
當然,以后如果有必要的話,用來在巷戰中掃射樓房也是極好的,幾秒鐘就能給你打造出一個馬蜂窩來。
不過不管是激光炮、廉價導彈還是防空戰車系統,本質上都還是“守株待兔”式的被動防守。
而只要你是被動的,就總會被人抓到漏洞。
要徹底解除無人機的威脅,咱還是得攻出去主動尋殲對手。
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無人機去攻擊無人機,不過前提是你得提前發現敵機。
這就需要靠雷達了。
研發反無人機雷達并非難事,不過目前大多數國家使用的都還是陸基設備。最常見的模式就是找輛車馱著個廉價雷達到處溜達。
俄羅斯的反無人機雷達車:
這種地面雷達的偵測范圍非常有限,而且車輛的移動速度遠遠比不上飛機,防守固定據點勉強可以一戰,想去主動尋殲對手就不可能了。
在傳統空戰中,承擔敵機搜索任務的核心是預警機。
因為預警機的掃描范圍廣、移動速度快,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前發現對手。
這個道理用在無人機空戰中也一樣。
只不過用昂貴的預警機去搜索無人機實在過于浪費,所以我國的方案是開發廉價的無人預警機。
全球首款無人預警機就是我國研發的JY-300.
無人預警機價格便宜且不受飛行員的限制,可以大批量的派出并在目標空域進行長時間的巡邏和偵查。
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無人機一靠近就會被鎖定,接下來就輪到戰斗無人機登場了。
我國現在已經量產了包括翼龍系列和彩虹系列在內的多款戰斗無人機。
與此同時,我國還研發了大量的空射反無人機導彈:
至此,一整套完善的低成本反無人機體系就建立起來了。
不過這里有必要說明的是,這個所謂的“低成本”是建立在“中國制造”的基礎上的。
就比如說相控陣雷達這個產品,它在任何國家都是價格昂貴的高端貨,唯獨在中國是可以被用來防控野豬的“大路貨”。
所以雖然中國可以建立低成本的反無人機體系,但其他國家如果有樣學樣的話就只會虧到姥姥家;還不如像沙特那樣直接花錢購買,少走幾十年彎路。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反無人機體系無疑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藍海。
面對這么明顯的趨勢,身為全球頭號軍火商的美國難道就真的不努力一下?
其實他們也努力過。
比如說美國在很早之前也立項了激光炮項目。
據《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道,五角大樓每年在定向能武器上花費的金額大約有10億美元,現在已經擁有31種處于不同開發階段的系統。
只不過目前這些系統都還處在實驗狀態中(包括部署在軍隊中進行測試),連量產都沒有,至于實戰成績就更談不上了。
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以后中美誰摸誰的石頭還真不好說。
那么美國的武器研發效率為什么會這么拉胯呢?
打錢!
制約武器研發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需求、技術、資金。
美軍現在急得都把陸炮搬上艦了,說明需求肯定是有的。
那么技術呢?難道美國的科技發展水平開始落后了?
現在顯然還不能下這樣的結論,而且這個結論也不重要。因為反無人機設備跟尖端科技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正如本文反復強調的那樣,無人機其實是一種低端武器,它的普及相當于戰場的消費降級。
所以這條賽道的競爭模式是成本導向而非技術導向。
在這里你不需要太尖端的科技,只需要把現有的技術重新整合一下,把成本降下來就可以了。
這時候有朋友可能會問:上文提到的激光炮不是挺高端的嗎?都讓人直接聯想到《星球大戰》了。
其實激光炮只是聽起來比較有“黑科技”的感覺,它在現實中一點也不高端。
該產品早就在我國的林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是用于“砍伐”一些位置較高的樹枝。
沒錯,這個“星戰黑科技”本質上就是一個砍樹工具。只要加大功率并和現有的火控系統整合一下,就能拿去打無人機了。
既然如此,為什么以前在戰場上沒怎么看到呢?
這主要是因為它在以前的戰場上確實沒啥用。
激光炮的射程很近,打中目標后還得跟蹤灼燒一下才能熔穿對方的外殼,完全無法應付傳統的高速飛行器。
要不是現在大家都用上了飛不快的便宜貨,它現在還在砍樹呢。
對于美國來說,這種技術要求肯定是毫無難度的,那么最后就只剩下錢的問題了。
美國的武器研發缺錢嗎?
各國軍工市場的運營和財務計算模式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基本邏輯是相同的:
市場的體量取決于各國的軍費規模。
包括武器研發在內的各項軍事成本,最終都會直接或間接的由軍費來承擔。而美國的軍費支出占全球總支出的近40%,超過全球第二名到第十名之和。
他們最新的年度軍費預算已經接近9000億美元,相當于兩個越南的GDP。
所以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的軍工都能哭窮,唯獨美國的軍工沒這個資格。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
美國確實不窮,但花得實在太多了。
按照前美國國防部合同談判代表謝伊.阿薩德的說法,現在的五角大樓幾乎為所有的東西都付出了過高的費用。
國防部合同談判代表的主要工作是審查軍工產品的定價。
阿薩德清楚的記得,在1993年以前,美國國防部亂花錢的行為多少還可以通過價格審查來控制一下;但在那年之后,局面就徹底失控了。
那年發生了一件事:
美國政府認為冷戰結束后美國軍工的產能過剩,遂推動軍工企業進行了大規模兼并重組。
于是該國的51家主要國防承包商就合并為了5家壟斷巨頭,即:
洛克希德.馬丁
波音
諾思羅普.格魯曼
雷神
通用
這個舉動看起來十分合理,但有一個問題:美國的軍工企業都是私營公司,政府不能直接影響它們的運營。
在這套游戲規則下,美國國防部控制采購成本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多家公司之間的互相制衡來壓價。
現在這些公司全都合并在一起了,五角大樓的制衡大法直接抓瞎。
當然,這對于那些企業的大股東們來說是好事,而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國防部的退役高官。
經過這么一通操作后,美國軍購的談判桌就和殺豬場差不多了,例如:
肩扛式毒刺導彈的價格在1991年的時候還是2.5萬美元,到現在已經飆升到40萬美元。
有一個用于阿帕奇直升機的閥門,在2006年的時候價格還是幾百美元,到2018年已經漲到1.2萬美元。
眾議員沃爾茲在美國2025財年軍費預算聽證會上指責空軍為了購買一袋價值僅100美元的襯套花了9萬美元。
早期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造價是22億美元一艘,最近已經漲到了51億美元的殺豬價。
美國海軍在2025財年的艦艇購買預算中怒砸324億美元,僅能購買到1艘潛艇、2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1艘船塢登陸艦以及1艘中型登陸艦。而同樣的價錢在中國能買到30艘以上的全球最強驅逐艦055。
這類案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司空見慣。即使美國陷入了去工業化的漩渦,也無法解釋如此離譜的價格漲幅。
而在一些關鍵的大項目上,這幫人就更狠了。
就比如說美國現在的主力戰機F-35。
該型飛機的研發進度比原計劃晚了7年,超支近千億美元,但最終做出來的成品卻完全不達標,軍方的原話是“該飛機沒有一項任務能做得好”。
然而即便如此,五角大樓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他們不僅乖乖的打錢,還跟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下了一項霸王條款:
洛克希德及其供應商保留對設計和維修數據的控制權。
也就是說雖然飛機是賣給國防部了,但該飛機的所有技術數據都不屬于國防部。
于是美軍對該飛機的所有后勤維護和保養工作都只能看洛馬公司的臉色。
這就等于你買了個車,以后除了4S店其他修車店都修不了。
而幾乎所有洛馬公司提供的產品都是這個規矩。
阿薩德審查小組曾經在2022年的一次審查中發現:當時的美國政府正計劃為一批價值僅為2800萬美元的零部件支付高達1.19億美元的費用。
該零件的生產商正是洛馬公司的供應商TransDigm。
感覺智商受到侮辱的美國國會隨即以“價格欺詐”的指控傳喚TransDigm公司的負責人尼古拉斯豪利,但此事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因為美國官員們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手中沒有任何博弈的籌碼,一旦離開了這家公司,大量的美軍飛機就無法起飛。
之后國防部便禁止任何人公開談論價格欺詐的問題,而阿薩德本人也喜提了光榮退休的待遇。
當然了,被軍火商當豬宰只是美國軍費不夠用的原因之一。
目前美國在全球共運營著750多個軍事基地,有超過20萬駐扎在海外的軍隊,這些都是天量的開銷。
另外根據布朗大學的“戰爭成本”項目統計,本世紀截止到2022年,美國在其發動的各項沖突中已經消耗了超過8萬億美元的戰爭費用。
這么看起來,美國每年幾千億美元的軍費預算還真不算多,反無人機系統這種主打消費降級的“小項目”得不到足夠的資源支持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未來美國的軍工產業是不是注定會走下坡路了呢?
不一定。
結 語
軍工產業也是一門生意,是生意就要有投資、看回報。
而跟武器的生產和銷售比起來,武器的研發回報周期最長。
我一筆錢砸下去,什么時候能把東西研發出來、研發出來的東西合不合要求,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所以在帝國財力不濟的時候,很容易先把研發部分的投入砍掉。
正如上文所說,由于巨頭們的吃相實在太難看,所以美國的國防預算雖然看起來一直在漲,但每年多出來的那點錢連用來應付各種設備和服務的漲價都很困難。
于是研發經費的提升自然就只能往后稍稍了。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現在不加錢,那我就跟你來個“時間換空間”,把項目拖到來年再繼續申請加錢咯。
現在美國就連“星座”級護衛艦這種低端武器的研發都在一拖再拖,目前已經拖延了3年之久。
要想改變這個局面,只有這么幾個辦法:
打破軍工巨頭的壟斷,通過市場的力量把價格降下來。
實現軍工企業國有化,從源頭上壓制住產品和服務的價格。
縮減霸權,從根本上減少自身軍事行動的開銷。
這三點美國能做到哪一點呢?
那自然是一點都做不到的。
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的武器研發領域只會越來越缺錢,拖延和被砍的項目只會越來越多。
這是一條注定的下坡路。
但為什么上文又說“不一定”呢?
因為軍工產業雖然是一門生意,但又不完全是一門生意。
如果你的軍力都用在正道上,那么軍工產業除了是一門生意外,也同時是一份正義的事業。
對于這樣一份事業而言,資金的支持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因為總會有人愿意為了正義的事業而奉獻自己的汗水。
我國在三十多年前研發首款四代機殲10時,經費僅為10億人民幣,當時的工程師是這個樣子的:
不過盡管整個項目的畫風土得一塌糊涂,但殲10還是在1998年順利首飛,結束了我國無法自研四代機的歷史。
十三年后,同樣是這批人,又讓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個擁有五代機的國家。
今天的美國軍工研發部門再怎么哭窮,也比當年的我們條件好多了。
只要他們也具備一定的奉獻精神,就完全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降低項目的成本,止住行業下滑的勢頭。
不過“奉獻”的前提是“正義”。
雖然個人的追求是多元的,但只有正義的事業才可能對人產生精神上的感召。
我們在面對一份普通工作時只會“一分錢一分力”;如果是邪惡的工作,你甚至還要支付額外的費用來贖買我的良心。
但如果你告訴我這是在保家衛國、拯救世界,那我就不會對回報有過多的要求。
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最終我們會發現,美國軍工產業想要扭轉局面,其實首先需要回答的是這么一個問題:
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義的?
美國在西方主流宣傳中的形象一直都是“正義的燈塔”,出去打仗都是“拯救世界”。
然而現在他們內部卻沒有一個人愿意為這個“偉大的事業”吃哪怕一點虧。
所有人開起條件來都是獅子大張口,恨不得一口氣就把國庫吃干抹凈。
這些人說自己在從事“正義的事業”,你覺得他們自己信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