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盧安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在明媚的春光里,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鎮丫髻山風景區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廟會盛事。今年的丫髻山廟會從4月28日(農歷四月初一)持續至5月15日(農歷四月十八),為期18天。4月28日開幕式當天,現場人潮涌動,熱鬧非凡,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共赴這場有著500余年歷史的盛會。5月3日,記者親身感受了民俗盛會的魅力。
祈福文化:傳統儀式傳遞幸福密碼
步入丫髻山景區,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古韻的祈福世界。以“祈福”“迎福”“納福”為主線,景區創新推出了沉浸式祈福動線。游客們沿登山步道打卡“祈福路”,可在回香亭全新設立的“金錢眼”區域換取專用銅幣,體驗古代“投錢祈愿”的民俗。沿著365級臺階一路而上,象征著一整年的幸福平安。游客還可在文創屋定制專屬“福牌”“福帶”,系于山間古樹祈愿。
丫髻山是“京東道教圣地”,本屆廟會特別復原古禮祭典,每日定時舉辦祈福法會,游客可親身感受傳統的祈福儀式。
5月3日上午,北京市密云區西邵渠金鐘總督老會仙家老會的表演者在丫髻山風景區的太極廣場上進行高蹺表演。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鎮宣傳部供圖
民俗盛宴:70檔花會演繹“國泰民安”
丫髻山景區內的太極廣場上,伴隨著震天的鑼鼓聲,天津“小車會”的演員們踩著高蹺翩然起舞,河北“花鈸跨鼓”的表演者以矯健身姿演繹傳統絕技,北京東城的“中幡”演員們將沉重的中幡舞動得虎虎生風,圍觀游客的喝彩聲此起彼伏。
丫髻山民間花會聯誼會會長李磊告訴記者,今年廟會匯聚了70余檔京津冀花會,規模創歷年之最。“從明朝起,丫髻山就是民間花會的搖籃,表演者都是義務演出。花會表演的意義很簡單,就是想讓大家一起來熱鬧熱鬧,感受這份生命力。”
通過花會表演,游客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民俗的魅力。而且,各支花會隊伍之間也會相互交流、學習,促進了民間文化的發展和融合。
年過六旬的本地老人陳平擠在人群中,看得津津有味。“各區縣這么盛大的廟會可不多見,我年年都來看!”他感慨道,“舞龍噴火、高蹺劈叉,這些老技藝讓人想起小時候的熱鬧。”年輕游客李星也被表演吸引:“我和朋友原本只想到丫髻山來散散心,正巧碰上花會表演,這些節目都挺有意思的。”
廟會期間,每日10余場演出在景區輪番上演。傳統花會與廣場舞等新形式表演碰撞,形成“老技藝與新活力”共好的獨特風景。
5月3日上午,北京市順義區趙家峪同心圣會的表演者在丫髻山風景區太極廣場上表演“小車會”。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鎮宣傳部供圖
傳統廟會賦能,文旅融合釋放消費活力
在非遺互動區,同樣熱鬧非凡。剪紙、拓印等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并參與體驗。
非遺瓦當拓印第四代傳承人曹雅莉和丈夫在此次廟會上展示瓦當拓印這一傳統技藝。“瓦當是古代建筑屋檐最前端的裝飾,十二生肖、祥云紋等圖案都能拓印出來。”曹雅莉一邊演示,一邊向游客介紹。她告訴記者,廟會期間推出的拓印體驗深受年輕人喜愛,“孩子們親手制作后特別有成就感,還能感受到古代藝術的魅力”。
不遠處,文玩核桃攤主邱小正忙著向游客展示自家種植的“四座樓”核桃。“這是以平谷一座山命名的品種,畸形核桃更是稀罕物。”他笑著說,廟會期間人流量大,從初中生到老年人,不同年齡的游客都對文玩核桃感興趣,“傳統文化其實離年輕人并不遠。”
5月3日下午,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鎮前吉山村的表演者在太極廣場上表演“跑驢”。盧安宜/攝
為落實文化惠民理念,景區在廟會期間為非遺傳承人、本地農戶及特色商家免費提供展位,不僅降低了經營成本,更讓傳統技藝、鄉土特產得以零門檻展示。
廟會熱度持續攀升,周邊文旅業態也迎來消費熱潮。在丫髻山經營飯店、咖啡店和民宿的創業青年陳小偉忙得腳不沾地。他介紹,為契合道教文化,餐廳推出“祈福素宴”,咖啡廳則以道教短句裝點,讓游客在飲食中感受道教文化。“廟會期間,人流量比平時翻了幾番,我們推出的素食和‘福字咖啡’很受歡迎。”
在丫髻山風景區,人們置身于自然美景之中,盡情感受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體驗著熱鬧非凡的節慶氣氛。這場延續500年的民俗盛會,正以文旅融合的新姿態煥發活力。
花會表演結束后,游客們有的前往太極廣場周圍的攤位購買小吃和文創產品,有的登上階梯前去祈福。盧安宜/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