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過去美國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無疑都是在炒作“中國威脅論”。
比如上一次的報告,曾稱:中國的海軍已經超越美國,中國空軍已經能與美歐相提并論,中國的核武器數量也即將跟上美國。
最后他們得出結論:2049年中國將會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軍隊,將會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
受這類言論的影響,美國國內對中國產生了普遍性的不安心理,美國“鷹派”也快速抬頭,試圖動用一切手段遏制住中國,甚至還揚言:要動用武力。
在該背景下,美國開始不斷加大對臺灣的干涉力度,例如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宣揚中國臺灣問題的國際化,甚至在此前拜登政府臨退休時還在緊急進行第19次對臺軍售。
臺海地區風波不斷,中國想要收復臺灣,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但中國收復臺灣勢在必行,中美雙方圍繞著臺灣問題將會避無可避。那么問題來了,假如真到那一天,中美間真會對上嗎?
回看中美之間的歷史,雙方曾進行過多次激烈的競爭,但一直保持著理智,從未斷絕對話的窗口。即使是在2016年,美國也依舊能保持克制,避免擦槍走火。
因此,個人以為:中美之間無論在何時,都不會真正對上,否則真如某些人所說:會爆發一場規模恐怖的世界大戰,中美雙方顯然都無法承受這種代價。
不過雖然中美不會直接對上,但臺灣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最后一道“封印”,美國也絕不可能在臺灣問題上袖手旁觀。未來的局勢,究竟會怎樣呢?
答案就藏在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所說的“臺灣問題國際化”上——美國將不會出手,但會讓盟友圍攻我方。畢竟早在2022年,美國就曾嘗試慫恿日英澳插手臺海,試圖將臺灣問題國際化。
當時在美國斡旋下,日本多次提及臺海問題,揚言要和美國加強合作,共同建立對中國的威懾;英國積極和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合作,表達重返印太的野心;澳大利亞同樣不例外接受美國、英國的軍事支持,試圖干涉臺海問題。
雖然由于種種原因,美國的野心并沒有實現。但近些年,美國的執行力度明顯在不斷加大,畢竟美國甚至有動用北約的力量。
比如意大利曾派出加富爾號航母進入中國周邊;德國曾有兩艘軍艦高調穿越臺海;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打擊群計劃訪問日本,法國同樣也有所表現。
北約諸多強國持續不斷來襲,仿佛似新時代的“八國聯軍侵華”。
對此有學者認為,美國此舉是想重演俄烏沖突,試圖扶植島內的臺獨勢力,借用其手下的同盟國對中國進行打擊,一如北約對抗俄羅斯。
那么問題來了,面對這一挑戰,中國是否能穩操勝券呢?
個人以為,中國不是俄羅斯,若美國不直接下場,僅憑其小弟搞“八國聯軍侵華”,恐怕興不起太大的風浪。原因大體如下。
第一,中國的實力。回看俄烏戰爭,俄羅斯之所以和北約斗的不順利,其關鍵在于俄羅斯的經濟過于單一,工業生產能力也有所不足,很容易受到西方制裁。
但是中國卻完全不同,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擁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而且自中美博弈以來,美國已經在經貿科技金融等領域都嘗試了對中國的打壓,但最后都無功而返,只剩下軍事優勢這最后一張牌,還遲遲不肯打出。
試想,連美國都無能為力,就算北約諸多強國出手,又能怎樣?
第二,北約內部的問題。表面上看,法國軍事實力歐洲第一,德國經濟實力歐洲第一,還有另一個五常國家英國出手,看起來來勢洶洶。可事實上,北約對美國并非絕對臣服。
尤其是法國,更是以“搖擺”著稱。在俄烏沖突中,美國逼迫北約下場和俄羅斯拼消耗,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提出:歐洲要強調自主權,不應該卷入一場不屬于自己的危機中。
正所謂國家利益決定一切,俄烏沖突已經讓北約諸國損失慘重,如今又要挑戰更強大的中國,恐怕不僅僅是法國,就算是德國、英國,也都不會真心賣命。
第三,美國內部的問題。除了北約的內部問題外,美國內部的問題也很嚴重。
本來拜登留給特朗普的就是一個爛攤子。但特朗普也破罐子破摔,不斷的關稅制裁,已經鬧的離心離德,美國政壇是一片散沙,內斗極為嚴重,這同樣會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的連貫性。
綜上所述,若未來真發生“聯軍壓境”的情況,中國依舊會有驚無險。而且只要美國不敢承受與中國直接對抗的損失,那么臺灣未來也一定會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