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值得姐
海外資本所得征稅,確實開始行動了。
前幾天,網上就有很詳細的對話傳出:在中國香港的美股賬戶賺到的300萬美金,要被征稅20%。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國稅務機關對境外所得稅的征管力度正不斷加大,一場全球征稅的變革已然拉開帷幕。
納稅人、尤其是高凈值人群面臨著全新的稅務挑戰。
境外所得稅監管的四大新動向
我們先來盤一下最近稅務局的幾個重要動態:
(1)CRS 信息交換持續深化
自2018年首次開展CRS信息交換以來,中國已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緊密的金融賬戶信息共享機制。
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新加坡、日本、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金融強國,以及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等傳統避稅地都涵蓋其中。
通過這一機制,中國稅務機關能夠精準獲取中國公民在境外的賬戶余額、投資收益等核心數據,使得境外收入無處遁形,那些心存僥幸未申報境外收入的行為將無所依托。
(2)多地稅務機關協同核查
近期,浙江、山東、上海、湖北等多地稅務機關同步發布公告,針對中國境內居民的境外收入申報問題開展集中核查行動。
每一個公告都是發現個人境外收入未申報,進行滯納金罰款的開頭。
按理說,這種未繳稅案子每個地方發現的時間會有差異,卻齊刷刷在3月25日、26日發布通告,不難看出,境外稅務查繳這件事,正在開展動作。
而且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只要借助大數據技術,成功識別出多起境外逃稅典型案例,追繳的稅金和罰款金額從 12.72 萬元至 126.38 萬元不等。
這種多地的聯動核查模式,打破了以往稅務監管的地域限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管合力,會更精準地識別境外逃稅行為。
(3)明確稅務居民認定標準與全球征稅范圍
中國對于稅務居民的認定,采取了較為寬泛的標準,只要滿足以下兩種情況之一,即被視為中國稅務居民:
一是在中國境內有住所;
二是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
這里的住所并非僅指擁有房產,而是基于戶籍、家庭、經濟利益關系等因素判定的慣性居住地。
打個比方,A先生在國外工作,一年到頭很少回來,但他還保留著中國國籍和戶籍,過年的時候會回來看看父母,住在父母家。
這種情況,A先生就是中國的稅務居民,他在國外掙的錢,該報稅就得報稅,該交稅就得交稅。
這意味著,即便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的中國公民,只要符合上述條件之一,其全球范圍內的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投資收益、資本利得等,都需納入中國稅務機關的征稅范疇。
(4)境外收入本地納稅案例浮出水面
上面我們看到的這個在中國香港的美股賬戶的資本利得也被征稅,就是一個境外收入本地納稅的典型案例。
也就是說,稅務機關對咱們中國公民的境外資產收益,關注度正在肉眼可見地提升。
全球范圍內對資本利得等投資性收益,征稅有趨嚴態勢。
對于在境外持有金融資產并獲取收益的納稅人而言,無論是通過股票、基金、債券等有價證券投資,還是房產等所獲得的增值收益,都可能面臨境外本地稅務機關以及中國稅務機關的雙重監管。
海外收入征稅趨嚴,對我有什么影響?
有人曾說,全球有兩大“稅務大管家”,對全球征稅那叫一個狠: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咱們中國。
美國讓人惱火的是,你沒有綠卡,在美國一年生活超過183天就要被全球征稅,有綠卡則不管你在哪,都會被征稅。
但咱們比老美還嚴一些,有資本進出的管制。
這里回答幾個問題:
1、我在境外投資多少規模可能被查?
按相關法規要求,不論你是在哪里掙得錢,只要你是中國的稅務居民,一年綜合所得超過12萬人民幣就需要申報,主要看自覺。
而現在實際執行情況是:你的規模如果較小,比如炒股的資產不超過1000萬RMB,稅務局也管不到,他們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一旦這個規模超過幾千萬甚至上億,就會被看到。
這個時候,你需要做《37號》境外投資登記(全稱《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4〕37號),但普通人做不了這個登記,它要求:
除此以外,境外匯款有額度限制,匯回國也會被問東問西,流程很長,因此非常麻煩。
而這個時候,因為AI的進步、各國同步賬戶信息的加碼,再加上國家的財政支出變多,在海外的資產規模較大的高凈值家庭就需要警惕了。
2、雙重征稅問題:我在國外已經交過稅,又被國內征稅,是不是大冤種了?
中國與許多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議》(DTA),具體的國家大家可以自行AI查詢,這里不做展開。
可以看出,因為有這個協議,海外的所得不應被雙重收稅。但高凈值人士的海外收入征稅情況,需結合具體協定條款及兩國稅法綜合判斷,以下簡單分兩類比較常見的:
1??海外房產、炒股等投資收益的征稅
- 房產轉讓收益:若在海外出售房產,通常根據DTA的財產收益條款,不動產所在國有權對轉讓收益征稅。
例如,中意協定規定,轉讓超過50%價值來自不動產的股份,收益可在不動產所在國征稅。中國居民需在境內申報此類收入,但可通過稅收抵免減免境外已繳稅款,避免重復征稅。
- 炒股所得(股息、資本利得):
- 股息收入:DTA通常設定限制稅率(如5%或10%),來源國按此稅率征稅后,中國允許抵免已繳稅額。
- 資本利得(如股票轉讓收益):若協定未特別規定,一般僅在居民國(中國)征稅;但若涉及不動產關聯企業股份,可能需在來源國納稅。
2??海外工資所得的征稅
- 短期工作(≤183天):若滿足以下條件,工資僅在居民國(中國)征稅:
(1)在來源國停留不超過183天;
(2)報酬由非來源國雇主支付;
(3)費用不由雇主在來源國的常設機構負擔。
- 長期工作(>183天):來源國可對工資征稅,中國允許抵免境外稅款。若中國稅率更高(如最高45%),需補繳差額;反之則無需退還。
例如,新加坡稅率較低(最高24%),高收入者可能需在中國補稅。
現在全球征稅的時代已經來了,大家也要跟上節奏。
首先,搞清楚自己是不是中國稅務居民。然后,不管收入來源是哪兒,只要達到報稅標準,就老老實實申報。
要是你在境外交了稅,記得保存好憑證,到時候可以用這些憑證來抵扣。
實在搞不懂的,就找專業的稅務顧問問,別自己瞎琢磨,最后惹出麻煩。
總的來說,稅務跟“身份”有密切的關系,身份配置對稅務可以是很好用的工具,也可以是多一層傷害。比如美國綠卡,就有很多企業家因為被重稅而選擇放棄。
而在做海外資產配置時,就要聰明利用身份配置,來進行整體的稅務規劃。
此前有做股權戰略和出海的專家說過,“出海第一件事要先搞定身份,再談個人發展、孩子教育、資產配置”。
具體來說,怎么理解這句話?
除了旅游,海外相關的活動都要用身份來做底層搭建
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身份的重要性,因為你花大價錢拿到它,但它可能在實體上只是一張卡、一張紙,甚至只是一個戳,很多人會因此忽略它背后的“權利和便利”。
但其實,海外發展規劃,應遵循"身份先行"的基本原則,這一邏輯背后蘊含著深刻的現實考量。
從國際經驗來看,身份認證是構建海外發展根基的核心要素,它直接決定了個人及家庭在異國他鄉的發展空間與可能性。
首先有個身份,是對基礎權利有保障。以子女教育為例,美國政府為本地身份持有者提供免費公立教育,而國際學生年均教育支出折合人民幣高達20-40萬元,這筆費用往往超過獲取身份的投資成本。
此外,本州居民的學費減免政策、歐盟成員國公民的教育平權待遇都印證了身份的價值。
類似的差異普遍存在于各發達國家。沒有合法身份支撐的留學路徑不僅需要持續支付高昂的學費,更可能導致子女在完成學業后面臨身份斷層,在當地找工作變得難。
近年統計顯示,約63%的留學生因身份限制被迫回國發展。
在資產管理與職業發展領域,因為沒有身份帶來的不便也很顯著。多數發達國家對非居民開設銀行賬戶設有嚴格限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規定外籍人士需滿足特定投資門檻方可開設私人銀行賬戶。
就業市場方面,歐盟國家普遍實施本地就業保護政策,德國勞工部數據顯示,企業雇傭非歐盟員工需額外支付約30%的合規成本,這直接削弱了外籍求職者的競爭力。
更深層的制度邏輯在于社會福利分配機制。現代國家普遍遵循"屬地優先"原則,加拿大移民部的統計數據表明,永久居民較臨時簽證持有者多享有37項社會福利。
這種制度設計根植于社會契約理論,要求個人在享有權利前需先履行對居住國的義務。
因此,身份規劃本質上是對未來發展的前置投資,需要以戰略眼光進行系統布局。
當前國際人才流動趨勢顯示,提前3-5年進行身份規劃的成功率較臨時決策高出4.2倍。
這要求我們在規劃海外發展時,必須突破短期思維局限,將身份認證作為整個戰略體系的基石,通過專業法律咨詢構建合規的身份架構,為后續的教育、就業、資產配置等環節奠定堅實基礎。
唯有確立合法身份,方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實現個人與家庭的可持續發展。
此前我們總結了當下17個主流國家或地區的31種移民方式,以及最重要的——辦理價格大對比,結果發現,給自己找個plan b的成本最低可以只有幾萬塊,而最高能到千萬級別。
中產們可以負擔得起,而富豪們也搶著辦理。
圖太大,可以私信回復【海外身份規劃路徑/成本】,獲取完整版,并立即咨詢身份配置更細節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