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崇明區檢察院)聯合崇明區數據局為“瀛洲數檢”創新實驗室順利揭牌,這是崇明區檢察院推動大數據深度賦能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
以專項行動聚智慧合力
“小智小智,打開應用場景一件事。”在“瀛洲數檢”創新實驗室,崇明區檢察院數字公益檢察辦公室副主任許佩琰用AI語音功能喚醒了數字公益檢察辦案系統,“在這個模塊里,我們通過特定數據庫之間的碰撞比對發現案件線索。”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數字檢察戰略部署和推進公益訴訟檢察高質效辦案要求,2024年底,崇明區檢察院發布《“數字公益”檢察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八項舉措,通過組建跨部門數字檢察辦公室,搭建數字公益檢察工作“總門戶”,探索匯集檢察業務應用系統、行政機關政務平臺等數據庫,引入AI結構化處理工具等數字應用進行歸類、集合、篩選,并立足崇明最大農業區,聚焦耕地、農產品安全、涉農補貼等重點領域研發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實現案源線上發掘、線索線上核查,構建“數字+公益”檢察工作模式,探索數字檢察的崇明范式。目前,已通過大數據模型發現公益訴訟線索112條,成案23件。
以跨界協作促雙贏共贏
“要把握時代機遇,爭取打造法律技術雙向賦能、跨部門協作的崇明案例。”“在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據管理部門要推動數據要素的充分流通利用。”
崇明區檢察院潘春偉檢察長和區數據局吳蕾局長在“瀛洲數檢”協作座談會上分別談起對此次跨界合作的期待。正是兩家單位在工作發展理念上的不謀而合,才順利促成了此次合作協議的簽訂。2025年2月,崇明區檢察院與區數據局聚焦構建數據共享與創新應用體系,實現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法律監督深度融合這個共同目標,圍繞“創新實驗室”和“檢察建議一件事”建設、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等內容簽訂共建協議。
目前,“創新實驗室”已獲取數據700萬余條,通過碰撞比對發現線索90余條,“檢察建議一件事”也正在升級為2.0版本“檢e達”,不僅可以實現檢察建議的電子送達與反饋,還加入了行政檢察的檢察意見書,進一步實現跨部門協同辦理,促進法律監督全流程數字化閉環管理。
以文化建設塑精神內核
“何不推動數字檢察與文化建設互融互促,賦予數字檢察工作更強精神內核?”2025年3月,崇明區檢察院“數ZHI云帆”檢察文化品牌應運而生,“數”指大數據,“ZHI”包含法廌、智慧、治理、質效四層含義,“云帆”既契合上海通江達海的地域特色,又寓意云端技術助力檢察工作揚帆遠航。以紅色文化的忠誠擔當為靈魂,以海派文化的開放創新為底色,以江南文化的細膩務實為根基,通過實施數字助力政治理論學習、守護上海城市文脈、促進文化陣地打造等文化與數字雙向融合驅動十項行動,努力實現文化軟實力與數字硬支撐的有機統一,讓數字檢察工作在文化的滋養下煥發更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崇明區檢察院還加強檢校協作,探索與中國農業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共建數字實踐基地,系統總結數字公益檢察工作,提煉法律監督模型建用方法,開展數字版權確權、跨境數據流通等前沿課題研究,《數字檢察的邏輯進路》等理論成果在《人民檢察》《檢察日報》上發表。
“專項行動出臺至今,我們共有5 個模型上架最高檢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管理平臺,累計被282余家單位收藏使用了!”看到這個數據,崇明區檢察院數字公益檢察辦公室的成員有些興奮。從數字檢察到數字公益,再到數字檢察文化品牌建設,崇明區檢察院始終主動擁抱數字化浪潮,讓“沉睡數據”被充分激活和運用。未來,崇明區檢察院將持續深化數字公益檢察中心建設,用足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以數字之“智”賦能檢察之“治”,為推動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原標題:《“瀛洲數檢”創新實驗室揭牌,崇明檢察以數智融合助力公益訴訟現代化》
欄目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解敏 通訊員 王斯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