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羅汝才
字數:4305,閱讀時間:約11分鐘
編者按:武士,是日本古代的軍事貴族,許多武士還擁有土地,他們的經濟實力優于普通的農民,因此武士們普遍能夠自行負擔馬匹和鎧甲、兵器、弓矢?,F代人印象中的古代日本武士的形象,大概是身披鎧甲,手持日本刀或者長槍,步行作戰。然而,中世鐮倉、南北朝的日本武士與這種印象極為不同,在這個時代,騎馬馳射是他們主要的作戰形勢,這個時代的軍事貴族們是騎馬武士,類似于西歐中世紀的騎士,他們崇尚以弓箭交戰,后世日本的戰爭模式完全與此不同。那么,當蒙古征日大軍登陸日本的時候,他們面對的鐮倉武士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參考13世紀肥后國武士井芹秀重對幕府的上報;肥后國御家人井芹秀重(法名西向)緊急上報:
有關領地內田地數量與人員配備的馬匹、弓箭、武器(前略田地狀況)
臣今年八十五歲,已經無法行走。嫡子越前房永秀今年六十五歲,擁有弓箭和佩刀。兒子彌五郎經秀今年三十八歲,擁有弓箭、佩刀、一套盔甲和一匹馬。另有親屬二郎秀南今年十九歲,擁有弓箭、佩刀和兩位侍從。孫子二郎高秀年滿四十,擁有弓箭、佩刀、一套盔甲、一匹馬和一位侍從。臣已將人員和武器情況如實上報,幕府下達命令之時,臣定當全力支持。
沙彌西向(里判)
建治二年(1276年)閏三月七日
我們發現,盡管井芹秀重已經85歲高齡無法上陣殺敵,但是他的子孫親族等武士都自備有武器裝備,甚至是侍從與戰馬,足以響應幕府號召,上陣殺敵。除了武士之外,家族里的其他族人和仆從會組成郎黨等下級戰士,在武士的領導下在戰場上跟隨作戰。
在出征時,并非只有武士隨軍參戰。若是遠征,還會有負責運送軍糧的輜重隊,以及用于拆除敵方壕溝、防御工事的勞工和照料戰馬的役夫等非戰斗人員隨行。此外,還有負責舉旗的“旗差”攜帶各部的旗幟。
中世的日本是軍事化程度相當高的社會,此時在東日本,強大的武士集團開創了鐮倉幕府,掌握了部分軍事政治話語權,在幕府體制下的武士們狂熱地追求軍功(首功),以封妻蔭子,謀取土地和待遇。
為了能夠在緊急時刻迅速響應幕府號召,武士們平日便刻苦訓練各項武藝,磨礪騎術與箭術?!懊晒湃嗽疲毡竟?、兵杖武具,超勝他國。”或許是蒙古老兵留下的親歷印象,出自日本藏的《正傳寺文書》。
但這印象在當時確實并不屬于虛妄之語,據元初人王惲的《泛海小錄》,根據東征老兵的親歷,對鐮倉武士有如下描述:
“(日本軍)兵仗有弓、刀、甲,而無戈矛。騎兵結束殊精,甲往往以黃金為之,絡珠琲者甚眾。刀制長,極犀銳,洞物而過。但弓以木為之,矢雖長,不能遠。人則勇敢,視死不畏?!保ā肚餄炯肪?0)
這是說,日本軍的武器裝備有弓、刀、鎧甲,但是沒有長槍。騎兵的裝備異常精良,鎧甲往往用黃金、珠寶裝飾起來。刀相當長,鋒銳不可擋。弓以木制成,箭雖然長,但是射程不遠。軍士勇敢,悍不畏死。
▲《蒙古襲來繪詞》中的場景:追擊元軍逃兵的騎馬武士
這些狂熱好戰鐮倉武士們確實值得如此高度的評價,他們在文永(1274年)、弘安(1281年)兩次戰爭的陸戰當中,與忽必烈派遣的蒙古大軍勢均力敵,有時,甚至能夠處于上風,他們奠定了元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文永之役,元朝集結了32300人,船艦900艘,其中兵員多達25600名,然而,一支如此龐大的艦隊和大軍卻沒能在戰斗中對日本軍討到什么便宜,在10月19日的決戰當中,雙方從上午8點激戰至日暮,打得難舍難分。
鐮倉武士們不斷以小股騎兵為單位奮勇沖擊元軍的隊列,對其造成很大壓力,最終此戰以不分勝敗告終。而當元軍最終歸國之際,“軍不還者,無慮萬三千五百人”(《高麗史節要》),損失近半,蒙受了異常慘重的損失。
《蒙古襲來繪詞》中的場景:結成小隊齊頭并進的鐮倉武士,手執弓矢向前沖殺
鐮倉武士們穿戴什么甲胄?按照周思成老師的描述:
鐮倉武士的防具,正是為這種騎射作戰設計的,適合在馬背上做出各種動作。最正式的甲胄稱為“大鎧”,由頭盔、胴甲和大袖三個主要部分組成。鐮倉武士的頭盔(星兜)很有特色,帶有夸張的向上伸出的細長鍬形,遠看好似長了一對鹿角。武士的后頸和后腦勺有一大塊護具,一直延伸到肩頭,用來防護箭矢。
由于拉弓射箭的姿勢容易暴露武士的側腹和胸口,大鎧的胴甲上還掛有特殊的護具:右胸前掛有“栴檀板”,為了避免引弓上弦時右腕和右胸的動作僵硬,這塊護板采取了三段小札板拼接,可自由活動;左胸處前掛有“鳩尾板”,保護側身射箭時正對敵軍的心臟部位。
大袖則將肩膀和上臂都保護起來,相當于兩塊固定盾牌。這些是高級武士的裝備。武士的馬后,通常跟著七八個下級士兵(郎黨)一起作戰,他們穿戴徒步作戰的“胴丸”盔甲,手持太刀或薙刀?!半赝琛庇址Q“腹卷”,構造要比大鎧簡單許多,主要保護軀干。
......(中略)
與武裝到牙齒的鐮倉武士相比,元朝東征軍主要由攜帶短弓、環刀、長槍、戰斧的輕騎兵和輕步兵組成。史籍對元朝軍隊的胄和兜這類護具的介紹十分簡單。南宋的《黑韃事略》記載有柳葉甲和羅圈甲兩種。
白石典之根據少數考古遺存和文獻記載,推測前者是由薄而小的鐵札縫制而成,后者是一種多層皮甲,形制也不太明確。顯然,不論是騎士還是步卒,鐮倉武士的個體防護程度,顯然要高于東征軍。
武士也并非時刻全副武裝。由于大鎧十分沉重,因此有專門負責搬運的人員,分別稱為“鎧著所役”(負責攜帶主人的鎧甲)和“兜持役”(負責攜帶主人的頭盔)。
武器也由專人負責,根據武器種類,分別由“矢櫃持”(負責攜帶箭矢)、“長刀持”(負責攜帶長刀)、“太刀持”(負責攜帶太刀)保管。軍馬方面,除了用于行軍和戰斗的坐騎外,還會準備備用的“乗替馬”(備用馬)。
武器方面,鐮倉武士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竹木制作的弓箭。相對于短小的蒙古騎射弓,日本弓的長度接近2.5米,箭矢也較長,約80-90厘米。其握弓的位置與其他地區的弓握在中央不同,日本弓的握處在弓上段的三分之二處,呈“短下長上”。
這種握法提高了弓力,增加了射程,且握點附近振動較小,便于操作。但是元人評價日本弓射程似乎并不遠。
弓箭與箭囊(箙)是武士最具代表性的攻擊武器。由木材與竹片組合而成的復合弓提升了射程和殺傷力,而涂覆漆料、飾以強化裝飾的重藤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箭矢以篠竹(しのだけ)制成,并裝配鷹、雕等猛禽的羽毛及特制箭鏃。
近戰冷兵器主要以太刀以及薙刀為主,太刀,是“太刀打ち”(即以太刀作戰)中使用的主要武器,從早期的直刀演變為具有彎曲刀身的“鎬造”大刀。通常將刀刃朝下懸掛于左腰。許多太刀的刀鞘采用金屬裝飾,并施以漆,不僅用于實戰,也常作為寺社的供奉品。
馬具主要包括用于控制戰馬的嚼子、韁繩,以及通過腹帶與后部的鞦固定馬鞍,使騎士能夠穩固騎乘。此外,鐮倉武士使用長舌馬鐙(舌長鐙),以適應激烈的騎戰環境,增強人馬一體的機動性。
此時,尚未出現槍(镋)。然而,在對抗蒙古軍的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中,鐮倉武士深受蒙古軍使用的長槍(镋)之苦。戰后,日本國內的戰爭中也開始出現槍,最終成為戰場上近身戰斗的主力武器。武士還會使用名為“鎧通”的短刀。
這種短刀用以刺入敵人鎧甲的縫隙,給予致命一擊。隨后割下敵人的首級帶回,以謀求上級的獎賞。
鐮倉武士們平時注重武藝鍛煉,他們平時訓練箭術的方式主要為“流鏑馬”(即騎射)、“笠掛”(即從馬上射擊作為靶子的斗笠的訓練方法)以及“犬追物”(即從馬上用沒有箭頭的箭射擊狗的訓練方法)。
武士們也會訓練馬上近戰格斗;在實戰時,箭矢用盡之后,武士便會策馬沖入戰場,與敵軍展開近身廝殺,以日本刀或者薙刀側身劈砍敵手。
▲《蒙古襲來繪詞》中的場景:沖殺元軍陣地而被遠程武器打落馬下
鐮倉武士在戰場上通常不會在一種統一指揮下集體行動,參考《蒙古襲來繪詞》當中的繪畫所展示的戰場,有時是由一名武士頭領率領一小隊手持長柄武器的下級步兵支援下獨立進行小規模戰斗,有時是三三兩兩的武士結成小隊,各隊各自與敵軍交戰,向前沖鋒射箭。
這些武士渴望獲得榮譽和封賞,對于戰役本身的勝負則并不在他們個人的考慮之內,只要自己能夠獲得足夠的戰功便達成了目的。比起史料中描述的蒙古軍遮天蔽日的齊射與箭雨,鐮倉武士們更喜歡準確射擊,他們希望精確射擊能夠命中目標,從而獲取榮譽和戰功。這也是兩軍戰術的差異。
戰斗正式打響后,并不會立即進入刀劍相搏的白刃戰。首先,士兵們會使用稱為“垣楯(かいだて)”的盾牌進行防御,同時向敵方射箭,并逐步推進。盾牌和弓箭的使用由不同人員負責:
持盾者排成一列進行防御,而弓箭手則在后方進行攻擊。這種利用盾牌作戰的戰法稱為“楯突き軍”,而雙方對射的戰法則稱為“矢軍(やいくさ)”。在經過這一階段后,當敵軍的陣形被破壞,處于后方待命的騎馬武士和徒步武士便會發動突襲,戰斗隨之進入近戰階段。
與室町、戰國時代相比,鐮倉時代的軍隊規模較小,但精銳程度較高。武士們通常身著沉重的“大鎧”以抵御傷害,騎馬近距離射箭進行戰斗。在小規模戰斗中,這種戰術極具威脅,但如果被大量敵人包圍,便會陷入劣勢。
此外,由于大鎧十分沉重,武士一旦落馬,幾乎無法逃跑,因此這種裝備更適合單挑決斗。
在單挑的戰斗中,武士會首先向敵軍自報家門,介紹自己的家族、年齡及武勛,以示挑戰。敵方若應戰,則決斗開始。此時,無論敵我雙方,均不得助戰,只能旁觀勝負的決出。
挑戰者通報姓名后,雙方策馬前進,首先展開騎射對決,即所謂的“馳射”戰術——兩名武士圍繞戰場逆時針奔馳,并在騎行過程中互射弓箭。騎射的有效射程約為13米,這是一場極近距離的對決。
在《蒙古的戰爭藝術》一書中,美國當代研究蒙古軍事史的學者梅天穆(Timothy May)教授認為,相較于鐮倉武士這些職業戰士,蒙古軍缺乏能夠相提并論的部隊。
梅天穆說:
“蒙古軍隊的另一弱點……就是士兵的素質。蒙古人大體上是優秀的士兵。在草原艱苦的環境中,游牧民族可以忍常人之不能忍,成長為精通騎術和箭術的優秀戰士。但是,即便在蒙古帝國的巔峰時期,蒙古軍也要遜色于中世紀其他的精英部隊。
馬穆魯克騎兵和日本武士都是畢生奉獻于戰斗藝術的軍事精英。誠然,一些蒙古戰士掌握的戰斗技藝,堪比這些精銳軍隊中的佼佼者,作為整體,蒙古軍也不乏優秀的士兵,但是缺少精英部隊(elite forces)?!?/p>
當然,這個觀點就是見仁見智的了。
參考資料:
周思成著《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三浦周行著,欒佳譯《早稻田大學日本史》第五卷,鐮倉時代
Stephen Turnbull ,The Mongol Invasions of Japan 1274 and 1281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羅汝才,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