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國語大學二級教授 鄭鐵生 口述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王一理 整理 雷遠東 攝影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跟一個劇組討論三國影視劇拍攝的時候,有人提出《三國演義》為什么寫蜀漢的內容這么多,其次是曹魏,而孫吳很少?我想今天借這個問題跟大家交流。《三國演義》整部書的結構為什么要這么突出蜀漢?這個題目非常大,我只能整體上概括地講,因為《三國演義》的歷史時空非常遼闊,任何一部歷史小說都不可比擬,時間上寫了一百多年。空間上,上至遼東,下至云南,東臨齊魯,西據川陜,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活躍著數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那么小說家羅貫中是怎么構建這個結構的呢?
講座現場
首先,《三國演義》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大家很熟悉,在中學語文課本就有這篇課文。當時諸葛亮談《隆中對》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北方,《三國演義》是從豪強混戰開始的,從董卓篡權、董卓之死拉開豪強序幕以后,光北方的豪強就有十幾個,比如袁紹、袁術、公孫瓚、張繡、呂布、劉備、陶謙等,曹操只是其中一個勢力比較小的豪強,但是曹操在數十年時間中,先打河南(現在黃河以南),把黃河以南大大小小的軍閥消滅以后,跟北方的袁紹做了一次決戰,這就是歷史課本上講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前,曹操遠不如袁紹,但是他為什么能夠把各個豪強擊破呢?他有三點別的豪強不具備的實力。第一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漢獻帝雖然是一個傀儡,但是他把漢獻帝緊緊地抓在手里面,這樣就有了主動權。第二點,先弱后強各個擊破,最后集中拳頭跟袁紹決戰。第三點,曹操這個人屬于高能核心性格的軍事天才,也是統帥。他每次聚眾多文臣武將一起研究問題,他在大家議論紛紛時,能從中把握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最有利的,而袁紹恰恰在這點上遠不如曹操。所以諸葛亮指出:“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隆中對》講的第一點就是曹操統一了北方。因為曹操統一北方,客觀上是形成三國鼎立的一個前提,這也是《三國演義》第10回至34回所寫的內容,包括“豪強爭霸”和“官渡大戰”兩個結構單元的故事。曹操統一北方后,開始問鼎長江,想向南方發展,統一全國,但是赤壁大戰曹操敗北,從此再也不敢飲馬長江,退回北方。這就是三國鼎立的前提。
赤壁之戰怎么打敗的曹操?這就是《隆中對》所說的第二點——孫劉聯盟。諸葛亮特別強調和孫權的聯盟,只有孫劉聯盟、共抗曹操,孫劉兩家才能生存,否則就會被曹操一個一個消滅。也就是《三國演義》第35回至73回所寫的內容。包括“三顧茅廬”“劉備轉戰”“赤壁大戰”“三氣周瑜”“劉備取川”和“爭奪漢中”六個結構單元的故事。
《隆中對》第三點就是諸葛亮給劉備指出來的發展方向。劉備為什么要三請諸葛亮?劉備當時被曹操逼得逃跑荊州,依靠劉表以后,劉表讓他在新野這個小地方駐軍。這一段歷史在《三國演義》中一閃而過,但歷史上劉備在新野待了7年,他是在新野第7個的年頭,沒有前途,也不知道怎么發展,才去三請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告訴劉備兩點。一是占據荊州。諸葛亮給劉備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荊州在古代是戰略的要地,也就是當時東漢整個棋盤中間,荊州是一個棋眼。如果劉備占據了荊州,可以向中原發展,如果孫權占據了荊州可以向北方發展,曹操占據荊州以后就可以向南發展,所以荊州成為當時三國必爭之地。《三國演義》第120回,其中涉及荊州的就有50多回。而諸葛亮評價荊州之主劉表暗弱,“不能守”,而劉備正在劉表這里暫棲身,所以諸葛亮說:“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啟發劉備取而奪之。我們說這是諸葛亮給劉備指出的第一條路線是占荊州。第二條路線是益州。益州是現在的成都,但是當時的益州和現在的地理概念不一樣。諸葛亮是這么講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益州在東漢是一個州,而且是三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州。漢末治所在成都,整個益州由北向南分為秦巴山區、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三大板塊都統屬于當時益州。當時東漢一共12州,劉備用1州之地就能支撐蜀漢政權,可見當時的益州無論從地理、財力、人口各個方面來講,都是當時東漢最有實力的一個州。
荊、益二州地理非常重要,但是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諸葛亮認為他們“暗弱”。所謂暗弱就是守境自保,無所作為,而“不能守”,正可取而代之,作為建立霸業的基地。曹操統一北方這是不可爭奪的,因為已經形成勢力,而且曹操統一北方為三國鼎立提供了前提。江東孫吳只能作為聯盟,共同抵抗曹操,所以能夠發展的只有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在當時都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州之一,如果占領這兩個州,用諸葛亮的話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就可以奪得全國的政權。向荊益二州發展是劉備成就帝業的方向,也是《隆中對》的核心內容。這就是《三國演義》第58回到85回寫的劉備取川一直到夷陵之戰,這段歷史過程一共寫了三次大戰,就是曹操平定關西,劉備西取蜀川、曹劉漢中大戰,最后劉備取得西川以后,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宣告形成。這是當時諸葛亮在《隆中對》對劉備所講的戰略和路線。
今天為什么這么講,因為整個《三國演義》大部分都是按照《隆中對》指導思想安排的結構。劉備死了以后,真正實現隆中路線是諸葛亮主政以后,諸葛亮在敗軍之際,危難之時,力挽狂瀾,維護蜀漢政權。小說寫的“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病死五丈原”,整個諸葛亮這一段,全部按隆中路線進行的。蜀漢后期姜維、費祎等也是在隆中路線影響下的情節。只有司馬氏篡魏以后是按照歷史發展,大跨度地寫了三國歸晉。《三國演義》 首尾呼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天津外國語大學二級教授、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鐵生
其次,《三國演義》的史實和虛構。
剛才講了指導思想以后,大家并不知道《三國演義》具體情節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古人說它“七實三虛”,而且這個問題從清代一直吵到現在,也都沒有解決,怎么理解這個問題,今天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講一講。羅貫中以《隆中對》為視野焦點把三國形成、發展和結束的整個歷史進程籠罩了。但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常說“讀三國擁劉反曹”。甚至1959年的時候,史學界曾經發生一場大的爭論,給曹操翻案。歷史學家郭沫若、翦伯贊和當時一些歷史學家為曹操翻案的時候,把《三國演義》說成“謗書”,誹謗曹操。其實《三國演義》并不完全是這樣的。大家知道任何一個小說家,在建構一部作品的時候,鑄就作品的是藝術生命,不可能按照某個條條框框或者某個歷史的事實演繹過來,必須像一磚一石的納入進去,重新建造一個藝術大廈。
《三國演義》里羅貫中把哪些事實作為重點,把哪些人物作為重要的人物,哪些是突出的,哪些是特寫的,哪些是近景,哪些是遠景?為什么《三國演義》蜀漢寫得多,曹操其次,孫吳寫得最少呢?《三國演義》從第1回到104回諸葛亮逝在五丈原,一共51年的歷史,《三國演義》寫了104回,幾乎占據《三國演義》絕大部分的篇章,而諸葛亮死后46年的歷史只寫了16章回。如果以諸葛亮在三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的生活中27年為限,第37回到第105回,小說寫了70個章回,占了全書一半還多,所以明顯看出《三國演義》重點篇幅在什么地方。我們把《三國演義》的敘事分成了十六個敘事單元,也就是故事相近的、人物相近的歷史事件作為一個單元。第一個敘事單元是董卓之亂,從董卓進京到篡權,董卓之死,董卓開啟了豪強混戰的序幕。也就是第3回到第9回,像貂蟬的故事等等都在這里面。第二個敘事單元是豪強爭霸,寫的是北方曹操和這幾個豪強混戰。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如果仔細讀就能看出這條線是以曹操為線索,一個一個消滅了那些豪強。第三敘事單元是官渡大戰,是曹操和袁紹大戰。第四敘事單元是三顧茅廬,幾天的事情卻寫了第35回至38回,4個章節,可見其在《三國演義》是非常重要的章回。第五敘事單元是諸葛亮出山以后劉備轉戰。第六敘事單元是赤壁大戰,從第43回到第50回都寫的赤壁大戰。第七敘事單元是三氣周瑜,赤壁大戰之后孫權和劉備兩人搶奪荊州,而發生在荊州的故事,小說家概括為三氣周瑜。第八敘事單元是劉備取川,跨荊襄二州、奪取西川,擴大基業,實踐隆中路線,完成開拓性霸業的重要階段。第九敘事單元是爭奪漢中,劉備和曹操在漢中爭奪,最后劉備勝利了,假如失去漢中等于劉備守不住益州,所以劉備必須拼死保護漢中。第十敘事單元是關羽之死,從第74至77回。第十一敘事單元是曹丕篡漢,曹丕篡奪了漢朝政權,成立了曹魏政權。第十二敘事單元是夷陵大戰,就是孫權和劉備的一場大戰,從第81回到85回,這是劉備錯誤地執行一條路線,違背了孫劉聯盟,所以導致夷陵之戰的失敗,而且把蜀國敗亡的原因埋下了,劉備死了以后,諸葛亮支撐危難的政權。第十三敘事單元是七擒孟獲,第十四敘事單元是六出祁山,第十五敘事單元是九伐中原,這是繼承諸葛亮未竟的事業。第十六敘事單元是曹魏滅蜀,最后晉滅吳,三國一統歸晉。
剛才簡括地說了十六個敘事單元把《三國演義》百年歷史概述以后,可以看出里面寫到劉備集團有三顧茅廬、劉備轉戰、赤壁大戰、三氣周瑜、劉備取川、爭奪漢中、關羽之死、夷陵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共11個單元,幾乎涵蓋了《三國演義》的絕大部分內容。
《三國演義》16個敘事單元里,11個敘事單元寫的劉蜀,為什么呢?這里面涉及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歷史的積淀。“擁劉貶曹”傾向的背后是民族心理意識和儒家思想的千年積淀。《三國演義》不同于其他歷史小說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累積型的小說。它的歷史素材經過千百年的積淀和再創造,到了羅貫中的手中,才完成了這種巨著的創作。魏晉時代像《世說新語》、裴松之《三國志注》有大量的細節和故事都被《三國演義》納入其中,有些一字不改。寫曹操這人從小奸猾,跟一幫惡少、混混,到處去玩,飛鷹走狗。他的叔叔看不慣,跟他爸爸說,你兒子不學好,得管教管教。曹操知道后,一天看他叔叔快走過來的時候,曹操突然躺地,詐作羊角風,口吐白沫。他叔叔告訴他爸爸趕快救治。等他的叔叔走后,曹操馬上起身,若無其事。他父親看到他無恙,非常驚訝,你叔叔說你病了。曹操回答,兒子向來無病,只是失愛于叔父。我叔叔經常說我的壞話,你老相信他,你不相信我了。從此他叔叔再說曹操不好,他爸爸也不相信了。 裴松之《三國志注》有很多這樣的細節和故事。
裴松之《三國志注》,在中國二十四史書中特別特殊。一般史書的注都很簡略,而裴松之《三國志注》相當于《三國志》五分之四。大量的魏晉時代的書如今都看不見了,但裴松之的注中還保留這些書曾經記述的故事。
《三國演義》的故事在當年魏晉時代,已經在民間、在正史或野史中有大量的傳播,所以到唐朝的時候,三國人物的形象已經基本定型了。李商隱《嬌兒詩》說“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張飛的絡腮胡子長得把后脖子都長滿了,兇猛、豪壯。張飛的形象在唐朝就這個樣子,如果今天把張飛形象改了,人們就不會買賬。因為已經形成固定的形象,仿佛是歷史的積淀。鄧艾是曹魏后期一個著名的將領,把劉蜀滅掉,就是鄧艾帶著軍隊進入的成都。鄧艾從小就非常聰明,但他有一個毛病,就是口吃,他跟皇上說話的時候,應該說臣艾怎么怎么著,而他說臣艾艾,艾半天艾不出來。司馬懿嘲笑他,到底幾個艾呢。鄧艾非常聰明,立即反駁,他引用一句孔子的話,孔子當年看到一只鳳凰就喊了“鳳兮鳳兮”,孔子好幾聲鳳兮指的是一只鳳凰,那么孔圣人都能這么說,我鄧艾為什么不能這么說呢?這個小故事把鄧艾聰明寫得淋漓盡致。唐朝關于三國的詩歌多,去杜甫草堂可以看見杜甫、白居易等寫了很多關于三國的詩。
到了宋朝的時候已經形成一種說書的形式,叫作“說三分”,專門講三國的故事,而且成本大套。蘇東坡曾經在他的筆記中記錄一小段,“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說有個小孩特別頑皮,家長給他錢聽書去,這么頑皮的孩子聽書的時候“聞劉玄德敗”他就哭泣了,“聞曹操敗”他就高興得不得了。諸如此類的記載比比皆是,可知宋代的時候“尊劉貶曹”的傾向就形成了。
《水滸傳》是明朝的書,有一段記述李逵去東京,看見說書的正在講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李逵高興地大喊一聲:“真好漢!”這個故事說明唐宋元明時期三國的故事已經為社會底層的人所熟悉,三國故事積累得很完整了。尤其是三國戲,你們看現在的川劇,關公的形象永遠是紅臉綠袍。紅臉是人物定型。綠袍是他哥哥劉備送給他,他永遠穿著的,這個形象固化,早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不是我們今天所賦予的。所以“擁劉貶曹”,尊劉備是尊什么,劉備是一個仁君,對百姓仁慈的君主。貶曹,貶曹操是一個暴君。說到底,尊的是劉備的“仁慈愛民”,其實質是提倡“仁政”;貶“曹”,貶的是曹操的“奸詐害民”,其實質是反對“暴政”。這實際上反映了千百年來人們的一種心理,他們崇尚的心理是希望明君掌權,反對暴君的暴政。元代“說三分”的故事腳本里,《三國演義》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解放以后,有專門搞中國民間故事收集的學者曾經做過統計,說民間流傳故事里面說的劉關張,劉蜀包括蜀國趙云等等這些人,占了整個民間故事51%,其他故事占40%多,所以蜀漢為什么能形成《三國演義》的重心,它有歷史的傳承。所以它不是簡單地說羅貫中給《三國演義》加上去了,這是千百年歷史的積淀,到羅貫中以后,羅貫中只不過把它變成長篇的巨著。
第二點,版本的演變。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大都是清代毛宗崗整理的《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最早的版本是什么?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明嘉靖本《三國演義》。這本書大部分人都不看了,因為毛宗崗整理《三國演義》以后,以前各種各樣的《三國演義》版本全部退出,毛本獨秀于天下,一直到現在都讀的是毛本。大家都知道,嘉靖本在前,毛本在后,毛本是修訂本、整理本。在嘉靖本出來以后,《三國演義》出現了幾十種版本,最后由毛宗崗整理的版本定于一尊。毛宗崗整理的版本有很多優點,最主要的優點是系統性、結構性的修訂,極大地提高了《三國演義》藝術的經典性。把120回回目全部變成了對偶句的形式。在這之前回目的大部分不是對偶的,毛宗崗全部把它修訂成了對偶的形式。毛宗崗刪除了大量的史評詩贊等非敘事性文字,還把《三國演義》詩詞400多首砍掉了粗鄙可笑、疊床架屋的200多首,再增加唐宋名家的詩詞,形成現在206首的格局。
關于毛宗崗修訂《三國演義》很復雜,不是一下子說清楚的事情。我講一個例子,《三國演義》第16回有一個典型細節“轅門射戟”。呂布當年轅門射戟是幫了劉備,解除劉備當時遭遇袁術十萬大軍的危難。第19回曹操把呂布抓住以后,當把呂布牽過來時,而劉備投靠了曹操,正是曹操的座上客。呂布經過劉備跟前說,當年我曾經幫過你。讓他在曹操面前說好話求情,劉備非但沒有說情,反倒提醒曹操勿忘呂布的義父丁原、董卓都是死于呂布之手。嘉靖本第16回有一首詩詞,“呂布當年解備危,萬軍誰敢效君威。”當時袁術大將紀靈帶著十萬大軍灰溜溜就回去了,沒人敢跟呂布作對。“轅門射戟”幫助了劉備。而呂布被俘,是殺他還是留他,曹操當時有點動搖,呂布畢竟是一個武藝高強、舉世難尋的武將。劉備非但沒有為呂布求情,反而敦促曹操下定決心把呂布給殺了,所以這首詩說“早知大耳全無信,悔向轅門射戟時”,后悔轅門不該幫助“大耳賊”劉備了。傳說劉備這個人有富態相,大耳垂肩,有帝王之相。這是嘉靖本《三國演義》中諷刺劉備的一首詩。在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時把唯一這首對劉備不利的詩給刪掉了。嘉靖本還有一首是贊揚曹操的詩,第30回官渡大戰勝利后,從袁紹那收集了很多私人的信件,其中大部分都是曹操的部下,原以為曹操不會打敗袁紹,所以事先寫信投靠袁紹。這些信件落到了曹操手里,很多人提心吊膽。而此時曹操卻令人把這些信件一把火燒掉。當時有人提議應該一封一封查,看誰當年跟袁紹勾結,但曹操說當年連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戰勝袁紹,何去何從,更何況我的部下呢。曹操把信燒了以后,使所有寫信的人都安心了,這是曹操作為政治家的一個手腕,也是他高明的地方。毛宗崗在修訂《三國演義》的時候,把唯一表揚曹操的詩也給刪了。原詩:
盡把私書火內焚,寬宏大度播恩深。
曹公原有高光志,贏得山河付子孫。
今天只舉兩個簡單的小例子,說明什么呢,說明“擁劉貶曹”的傾向除了歷史積淀以外,在版本演化過程中也不斷加深。毛宗崗還增加許多細節。比如當年劉備敗走袁紹,張飛落難芒碭山,關羽跟劉備分離以后,帶著劉備兩個夫人暫時投靠曹操。曹操這人挺奸,“欲亂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羽只好守在門外,夜讀春秋,秉燭達旦。到了許都,關羽將一個院子分為兩宅,劉備夫人居內宅,派老兵把守,自己居外宅。曹操看關羽竟是正人君子,于是非常敬重他。這個細節在明代版本中沒有,是毛宗崗修改《三國演義》時候加上去的。毛宗崗所加細節,大多都跟擁劉貶曹有關系,這是擁劉貶曹形成的第二個原因。
《三國演義》擁劉貶曹的傾向,并不是一味地寫曹操壞,而是寫出了曹操的個性,寫出了一個最好的“奸雄”文學形象。“奸雄”體現在曹操這個統帥身上,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垕之死。曹操和袁術大戰的時候,曹操軍糧只供三天,甚至連三天都不夠的時候,管糧的倉官叫王垕,問曹操糧食缺成這樣怎么辦?曹操告訴他三天以后糧食才能來,那么這三天怎么辦呢,接不上,曹操說你用大斗改成小斗來發放。當大斗改成小斗以后戰士吃不飽,一片怨言。到第三天糧食來了,但為了穩定軍心,曹操把王垕叫來了說:“我想向你借一樣東西。”王垕說:“可以啊。”曹操說:“借你頭。”他說:“我沒錯。”他說:“我必須殺你,你死了以后我贍養你的妻子和子女。”于是立刻就把王垕推出去,說王垕克扣軍糧,將其正法,“眾怨始解”。很多學者講到曹操奸詐的時候,就講這個典型事例。而實際上在兩軍大戰的時候,糧草就是生命線。曹操借王垕大斗換小斗,緩解了軍糧不足的問題。當軍心動搖時,又借王垕的頭穩定了軍心。如果不殺王垕,不采取這種辦法,軍心動亂就失敗了。犧牲一個人,在大局上穩住了軍心,而且奪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從整個戰略上取得了勝利,所以是“雄中有奸”。
第三個原因,劉蜀包括諸葛亮他們的言論和行為都符合中國儒家的思想。中國的哲學和中國的政治學長期以來被儒家的學說所掌控,因此對《三國演義》這部書,從明朝到清代統治者都不反對,這是任何一部小說都沒有的現象。《三國演義》最早發現的是嘉靖本,因為那是官刻版,皇上和大臣喜歡讀《三國演義》,上之所好,下者從之,流傳民間,“爭相謄錄,以便觀覽”。清代努爾哈赤令《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努爾哈赤攻打明軍的時候,利用《三國演義》里面的戰略戰術來收買有才的人士。清代康熙喜歡三國,乾隆也喜歡《三國演義》。到了慈禧的時候,三國京劇開始在京城獨霸,宮廷中戲臺搭得最大、最多的就是慈禧在的時候,而且慈禧還從南方招了大量的演員來演三國戲。三國戲之所以在民間有這么廣泛的群眾基礎跟清代的帝王對它的賞識很有關系。
第三,如何理解《三國演義》“七實三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生?
《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一方面從《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等史傳文學中汲取大量素材,以歷史時空關系為自身的存在方式或表現手段。具體地說,《三國演義》在總的歷史發展方向,在歷史人物總的評價上,都不違背歷史,都符合歷史史評。但在具體人物刻畫上和情節的補充上,大多是虛構的。這就是史學家經常說的“虛”和“實”的問題,清代的學者章學誠概括為“七實三虛”。所以《三國演義》不是歷史著作,而是小說,只不過把歷史的風貌重新用文學的手段給人們展示出來了,所以《三國演義》不是歷史的流水賬,必須把典型情節典型人物凸顯出來,這就是作家的審美,能夠控制敘事結構一種機制。
“七實三虛”怎么理解。“實”的東西好理解,能在《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等歷史著作找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屬于傳統所說的“史實”。虛的東西怎么理解,比如說《三國演義》貂蟬的故事膾炙人口,但歷史上并沒有貂蟬這個人物,整個都是虛構的故事。赤壁大戰之間,諸葛亮借東風,演繹得生龍活虎、栩栩動人,但是虛構的,歷史上赤壁大戰真正指揮者是周瑜。這里,我們講一下“虛”,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到底指什么。從清代到現代,小說家和歷史學家都從歷史素材的角度分析《三國演義》的虛和實,他們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后漢書》對照起來,看《三國志》等史書上有的這就是實,如果沒有這就是虛,而且這種研究方向從明朝有人就提到這個問題了。
但真正的學者把它具體分析,是民國有個叫王大錯的學者,他1933年出版一本《古本考證三國志演義》,這本書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后漢書》等一一對照。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學者還在用這個傳統的方法,而且我們很多歷史學家也這么說。比如前幾年有一個學者出了一本關于《三國演義》歷史對照的書,下了很大的功夫,把歷史書一一對照,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原來他們以為這么對照以后一清二楚,結果反而很多說不清。大多數情節都是“實”里面有“虛”的成分,虛的里面有“實”的成分,“虛”和“實”的關系難以分割清楚。為什么出現這個問題?當代學者許盤清和周文業寫的《〈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對照本》,他們力圖從文獻學的角度,將問題梳理得趨于系統化。當他們觸摸到《三國演義》實中有虛、真中有假的最基本的敘事形態后,誠如許盤清先生在《前言》中指出的“到了這一步應該說《三國演義》中的史實一目了然,其實大謬不然,全書排完后才發現史實與小說并不一致的方式很多,但不少地方是真中有假,一時無法定論。”
我們怎么看待“虛”和“實”的問題?這是《三國演義》敘事結構中最基本的問題,這也是一個理論問題。我先舉個例子,恩格斯在1888年一本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鉛筆里的芯是石墨做的,和金剛石的元素都是一樣的,都是碳原子,因為二者排列組合方式不同而形成金剛石無比堅硬,而石墨非常軟。恩格斯所舉的例子在今天已經成為自然科學普遍的常識。比如一氧化碳,由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具有還原性,對人體有毒。二氧化碳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組成,是溫室氣體,化學性質穩定。它們元素一樣,組合不同,結構不同。我們結構方式這種理論來分析《三國演義》哪部分是“實”,哪部分是“虛”,不能僅僅停留在敘事的成分。即使史傳和《三國演義》的敘事成分一樣,也不能說明《三國演義》某些情節、細節就是“史實”的。
我舉個例子,現在中學課本有一篇《三國演義》節選的段落叫“楊修之死”,1600多個字,這個故事非常典型。為什么呢?因為這幾個故事都能夠從《三國志》《后漢書》或者《世說新語》找到根據。羅貫中一筆也沒有修改,一筆沒有多加,但是羅貫中把它重新組合起來以后,這個故事里的楊修之死和歷史的楊修之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第72回“楊修之死”,當時曹操和劉備在漢中大戰,曹操戰勝不了劉備,但要退軍又挺猶豫。一次傳號令官問曹操今天的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那喝湯,湯里有一塊雞肋骨,曹操隨口說今天的口令叫“雞肋”,傳令官傳下去了。楊修非常聰明,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他從“雞肋”口令猜測到曹操的心理,肯定要撤軍。他便跟軍士們說你們打行李吧,今天肯定要撤軍。結果士兵都在打行李,因為要撤軍了,軍心不穩。一打聽是楊修說的,曹操大怒,把楊修推出去斬了。
殺楊修之后,1600多個文字把一個個楊修與曹操的小故事開始排列,敘說二人之間的矛盾及其惡化。第一個小故事是生活中的常事。有一次工匠修了一個圓洞門,曹操過來了,大家問圓洞門修得怎么樣,曹操沒說話,寫了一個字“闊”,別人不知道曹操是什么意思,楊修說曹操嫌圓洞門修得太大了,修小一點就行了。這是生活中的小事顯出楊修的聰明。
在楊修之死中間有一個小例子跟大家再講一下,《三國演義》寫曹操這個人物形象寫的是最好的一個形象。曹操這個人,評論說他“奸”中有“雄”“雄”中有“奸”。他是一個統帥人才,即使他“奸”,也是通過“雄”表現出來的。《楊修之死》中有一個“夢中殺人“小故事。曹操怕近侍在他休息的時候謀害他。因此,有一次他在睡覺的時候,被子掉在地上,有個近侍把他被子重新蓋上。曹操一躍而起,拿刀把近侍給砍了,然后曹操接著呼呼大睡。第二天人們告訴曹操說你昨天晚上殺人了,曹操說我不知道。然后曹操告訴大家說我夢中殺人。
《楊修之死》在雞肋事件中穿插像這樣的小事共七件,按照小事漸進到軍國大事排列的。楊修是誰,是曹植黨羽,也就是曹操把接班人確定為曹丕的時,必須剪除曹植黨羽,以維護曹魏政權的穩定。所以楊修這幫人已經進入曹操準備殲滅的范圍內,只不過尋找借口殺他。雞肋事件正好是一個機會。你可以看出楊修從生活的小事介入軍國大事,處處顯露聰明,最后散布撤軍,被曹操抓住借口,將其殺掉。《三國演義》小說把楊修的聰明,從生活的小事一直到軍國大事寫得很清楚,寫出了曹操和他矛盾的演化。其實在歷史上真正殺楊修的原因并不是楊修的聰明,而楊修是豪強袁術的外甥,曹操要把影響政權穩固的士人清除掉,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從表面現象看楊修之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給大家講這個故事想說明什么問題呢?
楊修之死這些故事,全部取自《三國志》及裴注、《世說新語》零散的史料,沒有虛構。作為細節全部設置在《三國演義》“曹阿瞞兵退斜谷”這一回中。圍繞曹操殺行軍主簿楊修,錯落有致,層次漸進地構成了完整的情節,既展示了楊修性格鮮明的特征,聰明過人、恃才放曠,又烘托了主要人物曹操的典型性格。羅貫中安排每一個細節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場合上展現楊修的性格特征。有的是從“改建園門”“分食盒酥”一類的猜字謎生活趣事上表現;有的是在“夢中殺人”“曹氏立嗣”一類的政治生活中表現;還有的是在“雞肋事件”“曹操試才”一類的軍國大事上表現,猶如一束束光線聚焦在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上。盡管這幾個細節各說一類事,但都是作為有機因素“長入”人物性格之中,所以并不會成為散線之珠。特別是在敘事結構的設置上,把“雞肋事件”作為一個貫穿線索,以“雞肋事件”殺楊修的結局為開端,將其他細節插敘其中,從生活趣事漸進到政治生活,再進到軍國大事,由小到大,層次井然,納入一個具體的社會生活環境,展示了曹操與楊修之間矛盾和沖突。所以這個例子最典型說明了剛才我說的理論問題,判斷“虛”和“實”不能僅僅依靠素材的來源,最主要根據敘事的方式,也就是結構的方式,這點是分析《三國演義》中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最有利的理論根據。
我再重復一下剛才講的問題,也就是虛和實的判斷,不僅僅是歷史素材的來源,更重要的是結構方式。
如何理解《三國演義》的“七實三虛”。清代學者章學誠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是很有代表性的評價,當代學者對此進行量化分析,認為《三國演義》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總體上,即歷史的基本框架和整個進程是忠實于歷史。具體表現:一是它所描寫的重大史實都是真實的,不僅有明確的時間記載,而且重要人物的語言、書信都取自正史,查有實據。二是它雖然對正史上的某些材料搞了張冠李戴的移植,有所取舍,有所夸張,是小說運用史料的藝術需要,是為了強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人物性格發展脈絡的完整統一,但沒有背離重要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比如看《三國演義》電視劇,劉備打黃巾謀的一個小官,督郵作為朝廷派來的一個宦官,想從劉備身上榨取賄賂,但劉備是清官沒有余財,賄賂不了,督郵就百般欺辱劉備。張飛怒火中燒,把督郵綁在樹上,鞭打督郵,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史料記載打督郵是劉備,如果把這個事放在劉備身上,有損劉備長厚的性格。擱在張飛身上,卻把張飛暴怒疾惡如仇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三是增加了一些細節描寫和情節渲染,出神入化,但也沒有違背史評總的傾向。總之,從這棵古樹的枝葉花果上可以看出歷史的真實面貌,從古樹主干的橫截面可以細數歷史的年輪。虛構是小說創作藝術生命的形式和表現方法,由此在作品中產生的情感、情緒、心理等某種生命表征的東西,感動人,感染人,構成文學形象和人物性格的無窮魅力。
《三國演義》虛構主要表現方法在情節的增飾和細節的刻畫上,因為《三國志》所記載的歷史人物都很簡潔,缺少情節的刻畫,缺少細節的細微,缺少人物的情緒,缺少人物的心理描寫,而這些情緒、心理描寫等等細節,正是小說家能夠打動讀者最主要的東西,那么這些東西靠什么呢,只能靠虛構。文學形象虛構成分不能直接對應或重疊歷史客觀所發生的,其藝術的真實卻隱含著歷史的真實,這就是文學創作。因此文學形象不能簡單和歷史人物相比附,說什么是真還是假。我先講《三國演義》歪曲最典型的一個人物就是周瑜。
周瑜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年紀輕輕就以弱克強,完成赤壁大戰統帥的指揮,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這是歷史人物。但是在《三國演義》,雖然寫到他統帥的英明,但是他和諸葛亮交往的過程中,他總是襯托諸葛亮的形象,表現妒忌狹窄,甚至要加害諸葛亮。這些描寫和本來的周瑜的形象已經背離得很遠了。《三國演義》寫周瑜和蜀漢沒發生關系之前故事,全部都是按照《三國志》和《資治通鑒》等歷史真實情況來描寫的。比如說當年曹操為了控制豪強,他讓孫權兒子作為人質到首都,周瑜立刻勸止了,顯示周瑜的英明果斷。當時孫權繼承他哥哥孫策的時候才16歲,孫策給他留下的文臣武將如何鞏固起來,再擴大孫吳的實力,這是擺在孫權面前的重要問題。孫權問周瑜怎么辦,周瑜告訴他招攬人才,同時周瑜推薦了魯肅,魯肅推薦也推薦了若干人才,一時孫吳形成人才之盛。
我說的故事說明什么呢?在沒跟諸葛亮發生聯系之前,關于周瑜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完全按照歷史史實寫的。當赤壁大戰拉開序幕以后,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然后設計了周瑜的一些事情表明其狹窄妒忌,一方面維護孫吳政權,另一方面體現個人心胸不寬廣。這一點表現在《三國演義》中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傳統的敘事方法,以三為法把故事組到一塊。”三”是什么意思呢,這個“三”在古漢語中不僅是數詞,更多是“多”的意思,表達一個新生事物。源于《周易》《周易》說世界是一,一生二,二就是陰陽,二生三,三生萬物。有陰陽就能生出三,三就是一個新生的事物,代表多數。因此,在《三國演義》中間,還有其他小說中間“以三為法”把故事情節重復出現三次,顯示情節矛盾的尖銳和情節的復雜。關于周瑜和諸葛亮之間,小說中就用“三氣周瑜”加以概括。
第一次氣周瑜是第51回,曹操赤壁敗北的塵埃未落,劉備就與東吳搶奪南郡。南郡是當時荊州一個重要的地方,周瑜和魯肅一道告訴劉備,說東吳要取南郡已經在掌中了,劉備卻說“勝負不可勝算”,意思就說曹操臨歸,令曹仁守南郡,現在曹操還沒走呢,你怎么奪取呢?周瑜被劉備一激,脫口而出,“吾若取不得,那時任從公取。”劉備馬上抓住周瑜此言說:“都督休悔。”周瑜這個人心驕氣盛,被劉備這么一激馬上回答,如果我取不得,你隨便取,劉備抓住周瑜這句話你要取不了任我取,立刻敲定了魯肅和孔明在此為證,諸葛亮附和應對周瑜。待周瑜和魯肅走后,劉備問諸葛亮為什么要這樣回答呢,你這樣回答以后,如果周瑜要失去了,咱們無立足之地了。諸葛亮這時候讓劉備表面做出寬容,實際上蒙蔽了周瑜。周瑜和曹仁大戰,跟曹操的部將大戰快勝利的時候,本以為南郡可以到手,萬萬沒料到諸葛亮趁周瑜和曹仁大戰的時候派趙云捷足先登,奪到了城池。當周瑜趕到的時候,諸葛亮用曹軍的兵符調開了荊州的實力,派張飛和關羽分別取得荊州和襄陽,這一次把荊州大部分地區掌握在劉備的手里了,周瑜氣得當時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下馬來,這是一氣周瑜。
第二次周瑜還想把荊州奪回來,但是這個時候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借口,于是他想出一個什么計謀呢,讓孫權的妹子嫁給劉備,等劉備娶親時把他扣在這兒,作為人質交換荊州。鎮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就演繹劉備娶親的故事。實際上當年娶親的地點在荊州,而不在鎮江,所以鎮江文物跟湖北赤壁一樣,只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故事建立了一個文物,但因為年代已久,所以聲名大振。結果周瑜此計也沒有成功,孫夫人和劉備一塊返回了蜀國,俗話說:”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是二氣周瑜。
“三氣”是周瑜又設下一個計謀,讓魯肅去找劉備討還荊州,劉備按諸葛亮之言,只要魯肅索討荊州,便“掩面大哭”,諸葛亮此時出面,講了一番理由,原來說借荊州,等取西川便還,仔細一想益州劉璋是我主之弟,若興兵去取,恐被外人唾罵。若不取,還了荊州,又無處安身。所以主公傷心欲絕。一番巧言令詞糊弄了魯肅一頓,把魯肅給打發回去了。周瑜大怒,和魯肅出了一個計謀,就說我有一計,你告訴諸葛亮,說我要替皇叔去取西川。實乃“假途滅虢”之計。借路把荊州趁機拿下,沒想到被諸葛亮看穿。魯肅再去荊州時,諸葛亮讓劉備虛以應酬,答應周瑜的請求,諸葛亮還表示:“如雄獅到日,即當遠接犒勞。”魯肅回復周瑜,周瑜大笑:“原來今番也中了吾計。”周瑜派大軍往荊州而來,勒馬看城頭的時候,城頭上面是趙云在上面,趙云大聲說:“都督此行,端的為何?”周瑜回答:“替劉備取西川。”趙云說:“孔明軍師已知都督假途滅虢之計,故留趙云在此。”把周瑜氣得當下又金瘡迸裂,而且死在這個地方。這是三氣周瑜。
我上面講的三個故事就是《三國演義》對周瑜這個形象的一種變形,也就是《三國演義》整體構思的需要,在周瑜這個歷史人物身上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是一個最典型的虛構人物。更多的是三國歷史史實記錄非常簡單,比如袁術和劉備大戰,《三國志》幾句話就完了,但是《三國演義》里的情節非常復雜和生動,這種虛和實是怎么形成的,以曹操的兩個戰例來說明。
《三國演義》第12回“陶恭祖三讓徐州”。徐州在東漢時期,其地理疆域是蘇南以外的江蘇及山東東南日照、臨沂兩地和棗莊南部。郡治在臨沂市郯城縣。徐州當時叫彭城。后來曹操將徐州刺史的治所遷到彭城。于是徐州之名取代了彭城。曹操的父親到兗州投奔兒子,被徐州刺史陶謙的部下劫殺。曹操采取報復的行動,除郡治郯城而外,包括彭城在內的五個周邊城邑,都遭到血洗和屠戮。劉備救助徐州刺史后,陶謙一則年老了,二則他認為兒子接不了班,他力薦劉備做徐州刺史。于是劉備幾次推辭以后,包括徐州的百姓和官員都認為劉備名聲非常好,都希望他能夠做徐州刺史,劉備才接了。袁術聽說劉備當了徐州刺史,非常不滿,說劉備怎么能當一州之主?于是想發動戰爭消滅劉備奪取徐州。而徐州旁邊小沛駐扎三國時期的猛將呂布,袁術想跟呂布結成聯盟共同消滅徐州的劉備,袁術派十萬大軍奔徐州來,這時候曹操底下有個文臣叫荀彧的,很有才華,是足智多謀的文臣。荀彧給曹操出主意,給劉備兩封信,公函是封劉備為徐州牧,私信是告訴他除掉呂布。劉備和呂布兩家相殺。這個計謀在《三國演義》中叫“二虎競食”,就是把兩個豪強拴一塊讓他們互相殘殺,達到曹操消滅敵人的目的。當曹操派的使臣跟劉備說完以后,劉備表面應付朝廷,背后把曹操這封信讓呂布看了,因為劉備非常清楚,如果他殺了呂布,那么別人要消滅他就非常容易了,因此他不能這樣做。呂布知道這個事情后,跟劉備合成一伙了,結果“二虎競食”這個計謀沒有實現。
曹操問荀彧該怎么辦,荀彧又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叫“驅虎吞狼”。袁術對劉備當徐州牧不滿,于是他讓袁術來打劉備,同時想著消滅劉備以后,這樣把呂布順手也就消滅了。別看呂布是一個很沒有頭腦的豪強,他不是太聰明,但在這個問題上他很明白。他知道消滅了劉備以后,自己孤掌難鳴,因此就玩了一出“轅門射戟”的把戲。紀靈帶著袁術的十萬大軍壓境,呂布把劉備和紀靈都請來,放兩杯酒跟他們說,我把戟立在百步之外,那個戟中間有細長的空隙,百步穿楊射過去。如果我射過去,你們兩家罷兵。如果射不過去,你們兩家可以開戰,如果你們誰不聽我的,我就幫助哪一方打你。呂布武藝非常高強,他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說武藝高強是數一數二,所以百步穿楊,射了一箭從戢中間過去了,紀靈沒有辦法,只好帶著十萬大軍回去了。
這兩個故事在《三國志》中就干巴巴的幾句,袁術打劉備,曹操打誰誰誰,就這么干巴巴幾句。《三國演義》寫的這兩個計謀,劉備和呂布的心理活動和敘事肌理等等,寫得十分豐滿,非常生動。
《三國演義》六百年以來,其經典化過程并不是孤立的文學現象,它經歷了文人的話語和民間話語的互融互動。文人話語就是《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它們和民間的傳說故事,比如說戲劇、民間傳說、說書等等兩者之間不斷地融化,向著《三國演義》最后的成功而靠近。這個過程在文學上講就是經典化。這種經典化經歷兩個過程,比如《三國演義》在羅貫中手里面完成了三大里程碑,第一在《三國演義》之前,中國文學史只有短篇小說,沒有長篇小說,所以《三國演義》是第一部長篇小說,而且《三國演義》是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以后出現了《二十四史》演義小說,沒有一部趕上《三國演義》,這是羅貫中的一個功勞。羅貫中第二個功勞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塑造了以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一大批典型性格的人物,活躍在文學之林,這在世界文學中都難以尋找這樣的作品。文學的典型不僅立于中國文學史,還立于世界文學之林。第三點開創的敘事方式,依靠結構方式把虛、實的東西融合具有生命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方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甚至是其他幾部著名小說都能從《三國演義》中間得到滋養和吸取經驗。
羅貫中之所以成為偉大的小說家,主要基于以上這三方面。
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以后,由于商人和出版商為謀取利益,使《三國演義》出了幾十個版本,當時的局面是魚龍混雜,但是到了清代康熙民間的毛宗崗父子,他們倆用一生的精力修改了《三國演義》,使其完成最終的經典化,三百年定了一“尊”,這是毛宗崗的偉大貢獻。
這部書剛才我說了,它在當代也有意義,最后,《三國演義》人物形象中貼金最多的是關羽、諸葛亮,他們是被歷代小說家、戲劇家增飾之后一種理想的人格。為什么《三國演義》被人們歌頌,就是因為它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心理種種因素,但是《三國演義》是清代的作品,在我們今天《三國演義》有什么作用呢?《三國演義》對人物歌頌和贊美,已經遠遠超過原來的歷史人物,甚至可以這樣講,成為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在中國小說中沒有一部作品能像《三國演義》這樣在數百年的民族精神文化中產生過巨大的社會效應,推動三國文化形成和發展,關公不再是三國時代蓋世英雄,而是全民族的頂禮膜拜的神祇,上至帝王,下到漁樵、農夫、賣漿者之流,無不祭祀。與“文廟”的孔子相配,關帝廟遍天下,香火繚繞,信仰不絕。忠義不僅僅是《三國演義》揚厲的大旗,而化為中國人愛國的國魂,是中華民族道德倫理的精神支柱。《三國演義》傳播、弘大、高揚的三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將助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凝聚力及堅強不屈的價值觀念將永遠傳播下去,也將助力愛國主義使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走向更大輝煌。改革開放以后,關于《三國演義》的主題議論紛紛,有人說《三國演義》的主題是國家統一,混亂局面,一分為三,是國家統一,有的人說人才競爭,《三國演義》人才競爭這里學問很大,比如曹操從來不問學歷,從來不問你的出身,哪怕你是黃巾起義的將領,只要投誠到我的麾下,為所我用就是人才。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才學是《三國演義》中在現代當代很重要的研究課題,80年代以來,這樣的書出了上百部。
家國情懷首先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積極因素。蜀國在劉備、諸葛亮等治理下的“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老幼鼓腹謳歌”;“米滿倉廒,財盈府庫”。百姓安居樂業,一片繁榮太平景象。諸葛亮死后遺書中:“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諸葛亮出于真誠的道德追求,人格境界升華到了超功利的審美層次。像諸葛亮的理想人格古代到今天都是絕無僅有的,我們概括為家國情懷。其次是信守信義的人格美,特別是關羽和劉備被曹軍大戰沖散以后,關羽在曹操底下委曲求全的時候,又給他封官又給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這樣收買,關羽都沒有心動,而千里尋找他的哥哥,這種信義的美也是家國情懷的重要方面。第三,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格境界。咱們說趙云這個人,從年輕跟著劉備赤膽忠心,而且夷陵大戰的時候,很少人反對劉備這次錯誤地發動戰爭,但是趙云挺身而出,勸阻劉備千萬不要攻打孫吳。趙云這個人從他年輕一直到他死,是《三國演義》人格美最完美的一個。上面的概括如果立足于當下意識對《三國演義》所表現的文化意蘊進行審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家國情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