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頭部品牌相繼完成IPO,滬上阿姨也即將登陸港交所,這場資本化浪潮正將行業推向“萬店為基、資本為刃”的寡頭之戰。
供應鏈戰、數字化戰、下沉市場爭奪戰層層加碼,似乎已為新入場者關上了最后一道門。
但市場的戲劇性恰恰在于,當大多數人以為終局已定之時,總有人能夠找到差異化的切口,并翻越高墻。
近期,一家名叫山也覓茶的茶飲品牌以首輪三家門店“三日破萬杯、堂食流水超20萬”的爆發式增長橫空出世,不禁讓人追問:當頭部品牌以千店萬店規模筑起高墻,新品牌的機會究竟藏在哪里?此時入局,山也覓茶有何信心和底氣,又能為行業注入怎樣的活力?
為此,我們專訪了山也覓茶聯合創始人路瀟,試圖探尋其破局之道。
“消費者、加盟商、商場對品牌都沒有絕對的忠誠度,這就是為什么這個賽道總會涌現出新的品牌。”
也許正如他所言,重新定義規則,是新玩家最好的入場券。
根據窄門餐眼數據,過去一年中國現制茶飲門店總數縮減了4.2萬家,相當于每天都有115家店鋪消失。
這個數字似乎印證了行業“內卷”和“紅海”的事實,但如果按照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中的理論,新茶飲恰恰是典型的無限游戲——有限游戲的玩家在既定規則里爭奪桂冠;而無限游戲的參與者永遠在重塑戰場邊界,沒有固定的勝利者。
一方面,消費者需求的流動性是這場游戲的底層動力。他們追逐的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品牌,而是品類輪轉中稍縱即逝的新鮮感。
2021年油柑曾風靡市場,各大品牌相繼推出相關產品,但一年后熱度便斷崖式下跌,被芭樂、黃皮等新貴接棒——這種輪動在茶飲行業反復上演,從芝士奶蓋到鴨屎香,從圍爐煮茶到東方茶飲,每個爆款周期都有機會催生出掌握品類話語權的新晉王者。
另一方面,堪比樂高積木的模塊化供應鏈體系,也足以支撐產品的快速迭代。
巖茶、單叢茶等茶基底的工藝突破,馬蹄爆珠、膠原凍等輔料的工業化量產,連糖度調節都細分出零卡糖、代糖等十余種解決方案——在這種柔性供應鏈的加持下,品牌甚至能把上新頻率壓縮到以周為單位。
更關鍵的是,現制茶飲的戰場絕非存量市場的零和博弈,其增長動能來自于對RTD(預包裝飲料)的替代革命。
灼識咨詢數據顯示,現制茶飲的市場規模正以18.3%的復合增速狂奔,2028年市場規模將達5871億,而同期RTD增速僅為5.8%。
消費者用錢包投票的理由也很簡單:現切鮮果的纖維感、暴打檸檬的撞擊聲,加上店員傳遞奶茶時的溫度,都是標準化產線永遠無法復刻的。
因此,看似飽和的市場實則暗藏結構性機會——新玩家永遠有機會用新需求定義新戰場,核心無非是誰能更好地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問題是,今天的消費者究竟愿意為什么樣的茶飲買單?
從產品力維度出發,主要有兩層需求:
第一,健康正從加分項轉變為行業入場券。
據《中國消費者報》調研,70.56%的消費者認為現制茶飲產品是否健康直接影響決策,其中50.47%要求“配方原料透明化”,而44.13%的消費者追求“使用真材實料”。
從消費數據也能看出,茶飲正在從奶糖的狂歡轉變為以茶的本味為核心。
路瀟由此判斷:“以高品質茶葉,甚至是原葉茶為原料,會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于是,山也覓茶選擇回歸六大茶系的本味邏輯,用茶葉焙火的焦香、氨基酸的鮮爽、茶多酚的回甘等自然風味對抗工業香精的走捷徑,將健康承諾由營銷話術轉化為可感知的味覺體驗。
第二,光有健康遠遠不夠,好喝才是茶飲永恒的通行證。
茶飲研發最難的在于拼配,也就是針對前中尾調、香感、茶感、色感進行調配。
于是,通過近百款配方盲測、用戶NPS凈推薦值的反復調試,山也覓茶把茶葉焙火度、茶梗摻比等參數精確毫克級,這種偏執最終沉淀為了獨特的風味曲線。
以招牌透天香為例,選用閩北千米高山上的黃金桂,入口是與初代臺式奶茶近似的濃郁花果香調。在情懷共鳴與健康需求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一經推出就廣受好評。
如果說產品力決定了品牌的下限,那么情緒價值則是決定了上限。
山也覓茶跳出東方茶文化的限制,把臺灣省阿里山的云霧茶、印度大吉嶺的紅茶、日本宇治的抹茶,甚至是中東香料煮茶的文化帶回中國、推向世界。
這種做“奶茶界的國家地理”的高維敘事,既滿足年輕人對本土茶文化的自信,又以全球化視野消解地域邊界,實現他們對精神游牧的隱秘渴望。
所謂“野性不馴,茶生萬物”的品牌理念之所以引發共鳴,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精神錨點——當大家追求掙脫系統規訓時,一杯帶有地質層香氣的好茶就是最小單位的自由。
而開業初期“達人店長+刮刮樂送黃金”等營銷活動,更將消費行為轉化為可傳播的社交資產。
健康是底色,好喝是基礎,情緒是剛需——長期來看,把握住產品主義的尺度和情感價值的溫度是領先戰局的基石,但一個個短期內的商業理性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
在菜單設置上,山也覓茶用70%鮮奶茶夯實基本盤,20%果子茶捕捉季節性流量,剩下10%奶蓋茶提供更多元的風味,既規避顛覆式創新的風險,又以微創新節奏維持新鮮感,以確定性托舉了未來的可能性——海外風味茶和海外特調等儲備品類,為品牌埋下從茶飲到文化平臺的暗線。
而山也覓茶開局即爆發的關鍵,在于其團隊的多元化視角,既深諳頭部品牌的增長密碼,又不困守于現有規則,敢于尋覓新的可能。
不止于產品創新,山也覓茶在戰略層構想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純直營模式雖然帶來了極強的掌控力,但也可能遇到創新鈍化和擴張效率的瓶頸,所以山也覓茶選擇以“直營+聯營+加盟”同步開展的模式撬動社會資源,實現萬店野心。
支撐規模化的底層邏輯,在于供應鏈的縱深。
畢竟,消費者追逐新鮮感與性價比,加盟商渴求穩定回報,本質上都缺乏對品牌的忠誠度。只有足夠深度的后端研發與成本控制能力才能同時滿足兩端需求,構筑真正的復利效應。
對山也覓茶來說,供應鏈的構建不只是包一座茶山、種一片果園,而是打造基礎研究、供應鏈和應用研發的完整閉環,包括在茶葉種植及加工、拼配工藝、消費趨勢等方面展開深度研究。
這與星巴克從生豆到咖啡的垂直整合異曲同工,不僅能建立成本護城河,更是對“茶葉標準化”命題的破局嘗試,還能讓產品創新擺脫“靈感乍現”的偶然性,轉變為可預測、可復制的系統工程,最終實現以高打低的效果。
供應鏈是基座,找到適配的市場同樣重要。
相比于一味在存量市場貼身肉搏,山也覓茶捕捉到了兩個更具想象力的市場:下沉市場的消費升級和全球化市場的價值輸出。
一方面,下沉的解法不是降級,而是打開消費者未被滿足的對品質的渴望。
作為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市場,其中16-20元的茶飲價格帶卻充斥著“大而不精”的無效供給——很多品牌還是停留在純粹的門店面積大,而不具備精品店的品牌調性,在消費者心中只是一家更貴的奶茶鋪。
所以山也覓茶的突破口在于:用80㎡的高規格門店,激活小鎮青年未被滿足的對精品茶飲的渴望。
另一方面,茶飲生來就是全球化物種,但全球化并不等同于出海。
海外多數市場的茶飲集中度遠低于中國一二三線城市,確實存在高維打低維的機會。
但只要停留在“出海”的論調,就只是把海外視為業務渠道的延伸,這也是為什么傳統做法只是找一批海外的加盟商開店,而不在海外建組織、搭能力、做信息化布局。
而山也覓茶從創立伊始,就把全球化抬到了戰略高度,預計年內籌備開出海外首店。
當然,這種戰略布局的可行性建立在單店模型的健康之上:8-12月的回本周期,既為加盟商提供了安全邊際,也為品牌研發的持續投入、市場的擴展儲備了彈藥,打造了以戰養戰的良性循環。
當茶飲行業陷入“萬店門檻”與“品類內卷”的雙重焦慮,山也覓茶顯然給出了另一種可能:用全球化視野埋下從產品品牌到文化平臺的暗線,用供應鏈縱深打破同質化魔咒,用模式創新突破增長天花板。
真正的破局者從不追逐風口,而是活成風口。當行業還在內卷中重復昨天的故事,這個品牌已經站在了改寫規則的新起點。
掃碼鏈接新浪潮!
*本文由浪潮新消費原創,作者一町。歡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n_062400),圍觀新浪潮朋友圈,深度交流資源對接,加入行業創始人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