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集注》有言:“適可而止,無貪心也。”人生在世,若想過得順遂、自在,最好的活法便是“適可而止”這四個字。
適可而止,意味著欲望要有所節制。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并非急于求成、追求滿打滿算之人。人并非機器,無法晝夜不停地運轉,也不可能時刻保持最佳狀態。聰明人深知此理,會懂得節制自身欲望,不會因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
生活中,太多人易受外界影響與干擾,做事沖動,毫無規劃。一旦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便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其實,當一個人沒想清楚為何出發時,途中遭遇的一切于他而言,皆是虛幻、浮躁的。
《道德經》云:“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我們要學會節制欲望,在做一件事前,要思考是為滿足欲望,還是為了更高的理想信念。若只為滿足自身欲念,很可能付出巨大代價卻不自知。
古人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紅塵紛擾,人不能輕易被誘惑驅使,淪為欲望的奴隸。否則,最終只會沉淪于欲望的溝壑,被其埋沒。人若能修身克己,便可遠離禍患。正如《菜根譚》所言:“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欲望如枷鎖,人若一味追求更多,生活便無形中給他套上更多枷鎖。只有克制欲望,修身克己,方能守住內心的清歡,過好當下的生活。
適可而止,同樣適用于善良。人的善良要有度,并非所有人都值得你不顧一切地付出。很多時候,若你善良到毫無保留地對待他人,就可能加大自己不被珍惜的概率。人性使然,人們往往會拿捏、欺負、利用那些好說話、好欺負的人。所以,當你發現對方不值得付出、人品不佳時,若還傻傻地繼續善良對待,就等于將自己交予他人,任其宰割利用。做人做事,善良要有原則、底線,更要有鋒芒。
如此,別人才不敢肆無忌憚地傷害你,因為他們知道那樣做需承擔風險,甚至可能遭受反噬。就如余華所說:“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我們要確保自己的善良不會反傷自己,要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值得真心對待。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應真誠、善良對待的始終是自己,對他人則要學會適可而止,把握好度。
弘一法師曾贈夏丏尊“知止”二字,所謂知止,便是懂得適可而止,明白事過即止、人過即止。這是一種智慧的選擇,能讓人在現實生活中走得更坦然、活得更自然。
人生短暫,懂得適可而止,便不會因功名而貪欲,不會因情緒激動而妄為。珍惜眼前,著眼于當下,認真做好手邊每件事,如此,每一天都會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