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宣傳片。(02:20)
“我的聲音變成了一把樂器。”在交響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王耀慶一人挑戰15個角色,用百變聲線演繹15個鮮活靈魂。
5月7日,指揮家張潔敏帶領寧波交響樂團,牽手樂評人焦元溥、“國民舅舅”王耀慶,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也是三人繼交響樂劇《培爾·金特》之后的再度合作。
王耀慶和張潔敏
排練現場
用百變聲線演繹15個靈魂
莎士比亞的“羅朱”圍繞兩大家族的世仇,譜寫了一曲青春挽歌。普羅科菲耶夫為它注入第二重生命。他將其改編為三幕芭蕾舞劇,運用主導動機手法,為每個主要角色譜寫標志性旋律。
交響樂劇在莎翁的文本與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橋梁。
焦元溥將原作濃縮,并將素體詩轉化為適合單人敘述的臺詞,形成全新的演繹邏輯。張潔敏帶領寧波交響樂團,將普羅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劇音樂,以戲劇脈絡呈現。
“我是一個說書人。”王耀慶承載了15個角色的情感變奏,從羅密歐、朱麗葉,到提巴特、馬庫修、奶媽,他需要迅速切換不同身份,去鋪陳人物命運與情感起伏。
故事描述了年輕人的炙熱愛情,有大量十五六歲的青蔥少年。“我要嘗試用那個年齡的語氣去說話。”王耀慶通過對語氣節奏、呼吸方式的精細調控,揮灑青春的荷爾蒙。
“他不會干擾我,我當他是唱歌的,是樂隊的一部分。”張潔敏笑說。王耀慶的面前也擺了譜架。“譜架讓我和樂團融為一體。”王耀慶把自己當成樂器,也要時刻盯牢指揮,出現在合適的節拍里。
在格里格的《培爾·金特》中,王耀慶用聲線扮演了22個角色。2019年夏天,《培爾·金特》來到上海,由張潔敏指揮。排練到“阿斯之死”時,幾個中提琴演奏員一邊拉一邊哭,因為音樂感人,王耀慶的語言也很催淚。
“有人這么珍惜我改編的作品,很感動。”在大家的“慫恿”下,焦元溥又開始改編“羅朱”。“很了不起的作品!”張潔敏力薦他改“羅朱”,大學剛畢業她就排過這部芭蕾舞劇,念念不忘。
“原本他想改《睡美人》,我說,那部音樂沒有那么帶勁。”張潔敏認為,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旋律動人,配器出彩,很容易走到人心里去,對樂團挑戰也大,從技術到色彩都很難。
排練現場
排練現場
舞臺會讓演員謙卑和進步
跟隨兩部作品的腳步,王耀慶走遍了全國,《培爾·金特》即將演出第12場,“羅朱”即將迎來第6場。
王耀慶和古典音樂的交集,始于加拿大鋼琴家格倫·古爾德。大學時,他在金馬影展被《古爾德的32個短片》震撼,很快就入了全套古爾德鋼琴作品,聽得如癡如醉。
他開始聽古典電臺,在焦元溥的節目中,聽他如何深入淺出普及古典音樂,“其實,古典音樂就是400年前的流行音樂,也沒有那么遙不可及。”
2024年,在49歲的尾聲,王耀慶挑戰獨角戲《低音大提琴》,飾演一個失眠72小時的低音大提琴手。為此,他還向樂團首席求教,用十天時間“速成”琴技。
學了低音提琴后,他才深刻理解,樂團要排一臺音樂會有多不容易,一首曲子要讓觀眾感動有多困難,“每個樂手都有十年以上的功力,必須持之以恒、日復一日地訓練。”他對樂團的每一件樂器都感興趣,“但是太晚了!所以張指建議我試試三角鐵,哈哈。”
在影視作品中,王耀慶是國民度很高的“國民舅舅”,而舞臺是為他提供養料的地方,只要有合適的、感興趣的項目,他都樂于嘗試。
焦元溥曾在英國留學4年,從羅賓·艾金森、朱迪·丹奇到裘德·洛、卷福,他發現英國演員都熱衷于在舞臺上摸爬滾打,“男演員年輕時都想挑戰《哈姆雷特》,年老時都想挑戰《李爾王》。無論有多大成就、無論多大牌的明星,評論家和觀眾都毫不留情,非常嚴苛。”
焦元溥觀察,舞臺會讓演員謙卑、不斷進步,“舞臺上會有千奇百怪的狀況,演員要做好150%以上的準備,才能臨場應對。這是王耀慶能不斷進步的原因,所以我們的作品越改越難,他都能做到。”
“影視劇可以錄10遍20遍,舞臺就是一瞬間,你要感動人只有一個機會,機會沒抓住就過了,還是要功夫的。”張潔敏說。
王耀慶、張潔敏、焦元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