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斷網,小米低調改名,新能源汽車的高光時刻真的過去了嗎?
五一假期剛過,新能源行業卻沒有一絲假期的松懈。哪吒汽車突發斷網事故,一度導致車主遠程控制失靈;與此同時,小米悄然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頁面措辭也全面回調。
這些看似瑣碎的動作背后,實際透露出一個殘酷事實:風口已經變了,行業正在脫虛向實,裸泳者正在暴露。
小米這次的表態變得尤其耐人尋味。從“Xiaomi Pilot Pro”到“小米輔助駕駛Pro”,再到“端到端輔助駕駛”的更名,本質上是對“智駕”神話的一次主動降溫。
在頻繁的交通事故與技術爭議之后,這家新晉車企開始選擇更加務實的語言系統。這不是簡單的字眼調整,而是一次話術方向的轉向,從強調“先進”到回歸“可靠”,本質是降低用戶預期,以緩沖新技術尚不成熟的風險壓力。
但最引發市場警覺的,還是哪吒的“斷網事件”。
從車主反饋來看,不僅App控制失靈,有人甚至連機械鑰匙都困在車內,后備箱成了最后的救命通道。
這次大規模故障雖然已恢復,但系統癱瘓時間長達數日,藍牙壓實失效、導航失靈、售后停擺,這對于一輛依賴智能中控與車聯網體驗的新能源車而言,幾乎是致命打擊。
這背后,其實是車企“過度數字化依賴”埋下的隱患。造車這件事,不只是碼代碼和堆傳感器,更需要的是穩定的系統架構和線下服務保障。而哪吒自身的財務狀況也難言樂觀。
三年虧損180億,僅2025年1月月銷110輛,CEO出走英國,現金流覆蓋不了短期債務的窘迫局面,讓這家“曾經的黑馬”正走向瀕臨退場的邊緣。
類似的困境,不止是哪吒一家。蔚來2024年全年虧損高達224億元,累計虧損已破千億,即使投入巨額研發,換電站的滲透率卻仍未破局。至于小米汽車,盡管初登場聲勢浩大,但頻發的安全事故已經觸發監管部門介入。
4月16日,工信部召開專項推進會,明確對智能駕駛產品與OTA升級進行全鏈條管理,這無疑將限制未來不少企業的“試錯空間”。
即便是華為牽頭的鴻蒙智行,也未能幸免。合并問界、智界、享界三線品牌后,仍出現同比9.6%的銷量下滑,是前十車企中唯一負增長者。
而另一邊的比亞迪,雖然銷量穩居榜首,但負債率已達70.7%,杠桿擴張風險正逐漸暴露,供應商賬期拖延與海外壁壘雙重壓力,讓這家“龍頭”也如履薄冰。
一季度新能源車銷量榜單上,新勢力僅剩理想、小鵬、零跑勉強在列,但他們的處境同樣不樂觀。小鵬的高調營銷正在消耗品牌信任,而理想純電技術短板已逐漸顯現。
傳統車企加速追趕,市場集中度(CR5)已達68%,預示著這個賽道已經從藍海進入寡頭搏殺的深水區。
如果說過去幾年是技術革命與資本冒險共舞的盛宴,如今就是泡沫擠壓和信任重建的冷啟動。
產品不穩定、服務掉鏈子、財務連年虧損、品牌信任消耗殆盡——這些癥狀無一不是行業告別“風口”后留下的陣痛。而接下來的問題更殘酷:活得下來的,除了技術和口碑,還要有足夠的現金和時間。
2025年,或許將成為決定生死的一年。沒有用戶買單,再先進的算法也救不了一輛上不了路的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