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里堆滿了建筑垃圾,現在成了我們遛彎、下棋的好去處!”在鶴壁市山城區向善園,退休教師劉大爺笑著對筆者說。曾經因煤而興又飽受采煤沉陷之困的鶴壁市,如今正通過147個“口袋公園”的建設,實現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綠城”的蝶變,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擁抱詩與遠方。
精準規劃,讓公園建在百姓心坎上
“規劃建設‘口袋公園’,群眾需求是第一標尺。”鶴壁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鶴壁市通過“三定”思路,精準對接群眾對優質生態空間的需求。
在選址規劃階段,規劃團隊深入背街小巷實地調研。“我們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標準,優先選擇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不足的區域。”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展示著地圖上的選點方案,“就像在城市脈絡上精準落子,讓綠色觸手可及。”
為確保方案貼合民意,鶴壁市建立資源、需求、服務“三張清單”。在山城區紅六巷向上園的改造中,社區通過議事會收集居民意見,最終將工業元素融入設計。“現在公園里的蒸汽管道雕塑、礦車模型,都是我們老礦工的回憶!”居民老張感慨道。
在功能布局上,“口袋公園”踐行“公園+”模式。在開發區嵩山體育公園,筆者看到,這里不僅有綠意盎然的景觀,還配備了兒童游戲區、市民健身區、休閑散步區、智慧閱讀區、體育運動區等功能區域。“帶孩子來玩,我也能在旁邊看看書,太方便了!”年輕媽媽李女士說。
多維賦能,讓公園既有顏值又有內涵
走進山城區春二巷的誠園,青磚灰瓦搭配老式商鋪招牌,仿佛讓人穿越回老城的繁華歲月。“我們通過歷史場景化設計,讓公園成為城市記憶的載體。”項目負責人介紹,“像向上園的工業符號、積善園的非遺展示,都是對城市文脈的活化傳承。”
在生態化建設方面,鶴壁市尊重自然本底。山城區向善園曾是建筑垃圾堆放地,如今通過保留原有大樹、選用鄉土植物,實現生態修復。“這里的櫻花樹、石榴樹都是本地品種,既好養活又有觀賞性。”園林工人老陳說。
生活藝術化則讓公園充滿人文氣息。在山城區的愛情巷,浪漫的主題雕塑、藝術化的座椅設計,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打卡。“周末和朋友來拍照,感覺城市越來越有文藝范兒了!”市民小周笑著說。
協同治理,打造幸福生活圈
“口袋公園”的建設不僅是綠化,更是城市功能的全面升級。鶴壁市推出“6項改造套餐”,實現“綠更新”與“微更新”協同推進。
在湯河兩岸,山城區積善園與走馬塘巷的改造就是典型案例。“我們在建設公園的同時,同步推進雨污管網改造、飛線入地。”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河道水清了,空中也清爽了,環境大大改善。”
為緩解停車難,鶴壁市創新拓展林下空間。在多個“口袋公園”,筆者看到新增的林蔭停車位不僅解決了停車問題,還配備了充電樁。“以前回家找車位要轉好幾圈,現在家門口就能停車充電,太貼心了!”車主王先生說。
創新機制,長效守護綠色家園
“建成只是開始,管好才是關鍵。”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建立“建成即開放、開放即納管”機制,通過“四制”聯動實現公園的長效管理。
在網格化管理方面,全市劃分85個網格單元,每個網格都有專人負責。網格員小張每天都會巡查責任區域,“發現綠化缺失、設施損壞等問題,能第一時間上報處理。”
智慧管理賦能公園服務。淇濱區華夏游園、藤木園、山城區福鹿園等,分別配置智能監控、智慧健身器材等便民設施。“通過智慧園林系統,我們能實時掌握公園的人流、設施狀態,管理更高效。”工作人員展示著監控平臺。
更值得一提的全民參與共治共享。廣泛發動公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管護工作,開展“啄木鳥隨手拍”活動,利用“口袋公園”開展鄰里交流、曲藝表演等互動活動,以活動促管理,營造社會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實現“口袋公園”共享共治公共空間管理常態長效。
如今的鶴壁,“一街一景觀,一巷一文化,巷巷有游園,園園有特色”。這些“口袋公園”不僅改善了城市生態,更成為市民社交、休閑的“共享家園”。從“煤城”到“綠城”的蛻變,見證著鶴壁以“小公園”書寫“大民生”的初心與匠心。(來源:鶴壁市委宣傳部 作者:肖莉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