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眾議院全票通過兩個涉臺提案,公然否認臺灣屬于中國,還打算讓美臺高官互訪、搞聯(lián)合演練,簡直就是在臺海問題上點了把火,這提案不僅挑戰(zhàn)中美關系底線,還跟新臺幣突然大漲、島內“賣臺協(xié)議”的傳聞攪在一起,透著股不尋常的味道。
特朗普政府這一邊在關稅戰(zhàn)上碰壁,一邊又在臺灣問題上使勁撩撥,明顯是想給中國找麻煩,逼中國讓步,可臺海局勢今非昔比,解放軍實力大漲,美國的挑釁真能如愿嗎?
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最新動作,堪稱近年最出格的一次,眾議院接連通過兩項提案,一項直接否認臺灣屬于中國,另一項則要把“美臺互訪”和“聯(lián)合演練”列入定期審查,這意味著,未來美國高官可能光明正大跑到臺灣,臺當局的頭面人物也可能頻繁竄訪華盛頓。這種操作,直接踩在了中美建交的政治紅線上,表面看,這是美國政客在臺灣問題上又一次“玩火”,但背后邏輯卻沒那么簡單。
美國這么做的第一層動機,離不開眼下的中美博弈大背景。過去一年多,中美在貿易領域打得不可開交,特朗普政府發(fā)起的關稅戰(zhàn),本想通過加征高額關稅逼中國坐上談判桌,結果卻發(fā)現(xiàn),中國不僅沒退讓,還接連反制,讓美國在國際貿易中越發(fā)被動。
眼看關稅戰(zhàn)沒達到預期,特朗普最近放風說要“考慮大幅降低對華關稅”,還特意強調這不是談判條件,這種表態(tài)看似軟化,實則是換個方式繼續(xù)施壓。而涉臺提案的通過,正好跟這套策略配套,等于是在貿易之外開辟第二戰(zhàn)場,試圖用臺灣問題刺激中國,迫使中國在其他領域讓步。
美國國內政治也在推波助瀾,提案在眾議院全票通過,說明反華情緒在美國政壇已經成了“政治正確”,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政客們都把對華強硬當成撈選票的籌碼,這種投機心態(tài),讓他們愿意在臺灣問題上鋌而走險,哪怕明知這可能讓中美關系雪上加霜。提案的激進內容,通過高調支持“臺獨”,既能討好國內反華選民,又能給中國制造麻煩,何樂而不為?
就在美國通過涉臺提案的同一時間,臺島的經濟也出了大動靜,從5月4日開始,新臺幣對美元的匯率突然飆升,從32:1漲到28:1,升值幅度之大,引發(fā)島內一片熱議。有人直言,這背后可能藏著美國和民進黨當局的“賣臺協(xié)議”。這個說法聽起來聳人聽聞,但結合當下的經濟局勢,還真有幾分道理。
新臺幣升值的直接推手,可能是美國正在推行的弱美元政策,特朗普上臺后,多次要求美聯(lián)儲降息,目的很明確:讓美元貶值,降低美國國債的利息負擔,同時吸引資金回流美國,刺激制造業(yè)復蘇。這種政策對臺灣這樣的盟友來說,往往意味著壓力,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貨幣升值會讓出口商品價格變貴,競爭力下滑,但在當前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卻主動配合新臺幣升值,很難不讓人懷疑有更大的交易在里面。
島內分析認為,美國可能通過施壓臺當局升值新臺幣,來達到“榨干”臺灣經濟的目的,具體來說,新臺幣升值會讓臺灣資產對外國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短期內可能引發(fā)資金涌入。但這種資金流動,最終會流向美國,因為弱美元政策會讓美元資產更便宜,吸引全球資本回流,換句話說,臺灣可能被當成了美國經濟復蘇的“墊腳石”。這種操作,跟所謂的“賣臺協(xié)議”不謀而合:美國通過經濟手段進一步控制臺灣,換取臺當局在政治和軍事上的配合。
而且新臺幣升值的時間點正好跟涉臺提案重合,這很難讓人相信是巧合,更可能的解釋是,美國在用經濟和政治雙管齊下的方式,最大限度榨取臺灣的戰(zhàn)略價值,同時給中國制造新的麻煩。
如果說涉臺提案和新臺幣升值是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軟刀子”,那么兩岸軍事博弈的變化,就是硬實力的直接較量。過去,美國支持“臺獨”的方式簡單粗暴,1996年臺海危機時,美國直接派航母到臺灣海峽,給“臺獨”勢力撐腰。但到了2025年,情況完全變了,美國支持“臺獨”的手段,變成了改網(wǎng)頁、發(fā)提案,軍事上卻不敢輕舉妄動,這種變化的根源,在于兩岸軍事力量對比的逆轉。
解放軍的現(xiàn)代化進程,尤其是高超音速導彈的部署,讓美國航母在臺海的威懾力大幅下降,島內學者蘇起就曾直言,從2020年起,美國阻止兩岸統(tǒng)一的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因為高超音速導彈的打擊能力,讓美國航母不敢輕易靠近臺島1000公里范圍內,相比之下,解放軍的遠洋作戰(zhàn)能力和反介入體系也在快速提升,臺海周邊的軍事主動權,已經牢牢掌握在大陸手中。
這種軍事態(tài)勢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美國的對臺策略,既然無法通過武力直接干預,美國只能轉而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變相支持“臺獨”。涉臺提案的通過,就是這種策略的體現(xiàn),但這種“隔空喊話”的方式,很難改變臺海的根本趨勢。因為無論美國如何表態(tài),兩岸統(tǒng)一的進程,已經不再取決于外部干預,而是由大陸的綜合實力和戰(zhàn)略決心決定。
美國的對臺政策,看似步步緊逼,實則暴露出內部的矛盾,美軍和政界在臺海問題上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明顯的分裂。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多次公開表態(tài),對中美沖突的風險保持高度警惕,他曾強調,美國沒有必要主動挑起沖突,因為這既不可取,也無必要。但美國政界卻在不斷推高緊張局勢,從刪除官網(wǎng)上不支持“臺獨”的表述,到如今通過激進的涉臺提案,政客們的投機心態(tài)暴露無遺。
帕帕羅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他曾直言,解放軍的發(fā)展速度遠超預期,臺海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已經從“溫水煮青蛙”變成了“大火快燉”。這種判斷,反映了美軍對自身軍事劣勢的清醒認識,但政界顯然沒有這種謹慎,提案的全票通過,說明美國政客更關心如何通過反華議題撈取政治資本,而不是真正評估臺海沖突的后果。
這種內部矛盾,讓美國的對臺政策顯得既激進又無力,激進,是因為提案的內容直接挑戰(zhàn)中國核心利益,無力,是因為美國已經沒有能力通過軍事手段實質性改變臺海局勢。
涉臺提案和新臺幣升值等事件,表明臺海問題正在逼近一個臨界點。美國的挑釁,可能反而加速了兩岸統(tǒng)一的進程,因為在軍事和經濟上,中國大陸已經沒有太多顧慮,而美國的盟友體系,也很難在臺海問題上形成有效合力。
特朗普政府的對臺政策,其實是其對華戰(zhàn)略的縮影,無論是關稅戰(zhàn)還是涉臺提案,美國都在試圖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但這種策略的效果,正在快速遞減,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和臺海局勢的變化,美國的挑釁,可能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