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某地的溫室大棚,農戶們正在采摘剛成熟的香瓜;在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家現代設施農業產業示范園,通過AI決策系統培育的櫻桃已掛滿枝頭……眼下,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忙于春耕,眾多現代設施農業基地洋溢著一片“春收”景象。
所謂現代設施農業,是在環境相對可控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動植物高效生產的一種現代農業方式,已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多年來,我國將現代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推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裝備迭代升級,發展質效顯著提升。例如,山東省壽光市蔬菜產業示范園依托智能溫室、物聯網及先進的運營模式,實現規模化高效生產,大棚蔬菜達6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設施蔬菜種植基地。又如,陜西省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集成環控、滴灌及無土栽培技術,運用大數據實時監測突破季節制約,單位產量是露地種植的8倍。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現代設施種植面積達到4000多萬畝,占世界設施農業總面積的80%以上,約70%的肉蛋奶和52%的養殖水產品由設施養殖提供。
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力度對于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明確提出,到2030年,全國現代設施農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區域布局更加合理,科技裝備條件顯著改善,穩產保供能力進一步提升,設施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農民收入大幅增長。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展望2035年,設施農業全面升級,供給保障更加有力,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產效率、產出質量和帶動作用明顯提升,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優質化食物消費需求。未來,現代設施農業有望成為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區域發展失衡、政策協同缺位、要素保障薄弱、綠色轉型滯后等問題。對此,須加強頂層設計,多措并舉補好短板。
協同構建全域協調格局。強化區域協調發展制度設計,針對中西部與東部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差距問題,完善“東扶西、強帶弱”的區域協作體系,破解設施農業空間不平衡難題。完善政策協同配套體系,組建設施農業跨部門協調專班,各級政府及時出臺配套實施細則,建立政策落實反饋機制。創新要素保障機制,設立現代設施農業專項發展基金,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構建“財政引導+金融創新+社會資本”多元支持體系。
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轉化。加快現代設施農業綠色技術攻關,增加示范項目補貼,建立企業綠色生產認證體系,構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全鏈條支持機制。完善投資風險分擔機制,降低相關企業投資風險,創新市場化風險對沖工具,建立設施農業“政銀保擔”聯動機制,推動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設立設施農業板塊,為技術密集型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渠道。以政企研金協同創新突破溫室核心技術,構建“政銀擔”融資體系,形成可復制的全鏈產業化模式,為全國作出示范。
標準引領與創新雙輪驅動。強化標準品牌建設與培育,通過相關措施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制定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技術標準體系,實施“現代設施農業名品”培育工程,定期評選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對入選產品給予地理標志商標培育支持。完善設施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彌補冷鏈物流設施短板,推廣“設施農場+社區團購+電商直播”融合模式,建立設施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作者:張宇伯 王 丹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