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9日,2024“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全國定評會舉行。中國網李康攝
在2024“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全國定評會上,評審組專家成員、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方正輝從對外傳播研究的專業角度出發,分析了大賽的時代價值、當前對外傳播的挑戰,并對參賽作品作出點評,為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直面問題:破解“供給不足”與“主體單一”
方正輝指出,盡管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但在國際輿論場中,能夠充分闡釋中國理念、發出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的優質內容仍十分匱乏。“產品供給不足”成為對外傳播的難題,與我國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且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尚未改變。
同時,還存在著講好中國故事主體單一的問題。當前,我國對外傳播的主體主要集中在主流媒體和官方機構,民間、企業以及草根群體的參與度嚴重不足。這不僅導致傳播內容的同質化和單一性,也限制了中國故事在國際傳播中的覆蓋面與滲透力。
實踐價值:打造對外傳播“視頻故事庫”
方正輝認為,作為對外傳播領域的重要探索,“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歷經多年深耕,已成為匯聚優質內容的寶庫。大賽不斷激發創作活力,作品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以日益豐富的故事題材、更具縱深感的敘事維度以及不斷增強的情感張力,為破解對外傳播困境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
從鄉村振興中“新農人”借互聯網賦能農業的創業故事,到醫療一線工作者守護新生兒生命的溫暖紀實,再到鄉村教師以美育喚醒孩子心靈的感人篇章,這些從大賽中涌現出的優秀作品,以充滿煙火氣的細膩筆觸,勾勒出中國故事的豐富肌理。它們既展現了中國在時代變遷中的蓬勃活力,也傳遞著平凡個體身上的人文精神,共同構建起立體化的中國形象圖譜,成為對外傳播的故事富礦。
亮點解析:以問題意識與情感共鳴傳遞中國價值
在作品評審環節,方正輝對多部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雞緣》極具代表性,以新一代農民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展農業、推廣農產品的故事,勾勒出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其樸實自然的敘事風格與強烈的故事性,成為展現中國農村新變化的生動注腳。
《醫世間(守護)》聚焦新生兒救治這一細微卻震撼的角度,通過真實記錄中國醫生的奉獻精神,將這種“平凡中的偉大”轉化為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是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醫療工作者專業形象的有力載體。
《山里紅了》通過鄉村教師以美術教育激發農村孩子內在動力的故事,深刻詮釋了教育在鄉村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其蘊含的人文關懷極易引發國際受眾的情感共鳴。
《我從非洲帶回一包“種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品聚焦中國援助非洲的水稻種子項目,回應了國際輿論中對中國援助的誤解和偏見,展現出中國在國際合作中贏得民心的努力,體現了講好中國故事應具備的問題意識。
寄語未來:構建“多元發聲、全球傳播”的立體化格局
對于大賽的未來發展,方正輝強調,大賽產生的優秀作品要實現有效地轉化與傳播。我們不應止步于國內獲獎,更要突破地域界限,借助國際主流媒體平臺,讓中國故事在全球輿論場中產生回響。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構建“多方協同”的傳播體系:中國網作為重要傳播陣地,需肩負起統籌資源、推動作品“出海”的責任;每一位創作者、制作單位更是中國故事的“第一傳播者”,應該充分利用國內外發聲渠道,讓優質內容經過多元轉化后,能夠觸達更廣泛的國際受眾。
“講好中國故事,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然要求。”方正輝的發言,不僅是對大賽過往成果的總結,也對大賽今后發展提出了希望,唯有持續優化內容供給、激活多元主體、強化全球傳播,才能讓中國故事在國際舞臺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溫暖而有力的中國聲音。
(文/白春桃、劉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