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望
每年5月9日是“無走失日”,意在號召社會關注易走失人群,提高安全防走失意識,為家庭幸福多一重安全守護。抖音尋人公益項目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該項目累計發布20萬條尋人啟事,成功幫助2.37萬個家庭團圓,最多一天助力200人回家。在找回的走失者中,最久失散85年,最快60秒被找回;年紀最大的101歲,最小的僅3個月。
人們平時可能意識不到,實際上人員走失的情況幾乎每日都在發生,而每一起走失事件背后都牽扯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家庭的悲歡。特別是隨著老齡化發展,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老年人群體存在較高的走失風險。2016年發布的《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顯示,每年全國走失老人約有50萬人,而平均每天就約有1370位老人走失;從年齡上看,65歲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達到80%以上;迷路、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老人一旦走失,不易尋回,且走失時間越長,越容易發生危險,不僅危及個人生命,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在過去,尋人主要依賴傳統媒體和人際網絡,通過“廣撒網”的方式,登報或張貼尋人啟事。這樣做難以“精準定位”,尋人效率有限。從“找得到”到“找得快”,根據關鍵信息精準推送給相關人群的技術優勢就能派上用場。2016年2月,河北廊坊一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走失了,為了更快更精準地得到走失老人的線索,今日頭條以走失地為圓心,以預估老人行走距離為半徑,向周邊的頭條用戶推送了這條尋人信息,后又隨著時間的推移向整個廊坊市進行了推送。5小時后,兩位頭條用戶相繼給家屬提供了線索,最終找回了走失老人。
茫茫人海,僅用5個小時就找到了走失老人。相比而言,傳統尋人動輒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甚至數年,還極有可能徒勞無功。有了這一次成功實踐,字節跳動繼續在尋人公益項目上深耕,不斷擴展科技尋人的邊界,主陣地從今日頭條拓展到抖音,尋人對象也從最初的尋找走失者,擴大到廣泛意義上的尋人尋親。不只是老年人,被拐婦女兒童、精神障礙者、兩岸尋親者等,眾多離家之人都在抖音尋人的助力下踏上歸途。
抖音尋人的分發技術本身并不復雜,但卻實現了許多技術實現不了的整合社會資源、推動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目的。任何產品或服務的創新離不開社會參與,作為直接面向社會的平臺,應從維護社會利益的角度出發,以推動社會進步為目的,這是技術創新的前提。算法尋人改變了過去“地毯式”尋人的老辦法,化解了傳統社會中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遺憾,真正把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融合在一起,照亮了尋親者的回家之路。
用科技傳遞善意,這不僅是一個溫暖的愿景,更考驗著互聯網平臺如何激發善意、連接善意,將想法落地,最大程度地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有益影響。就此而言,“科技尋人”是一次科技為善的良好實踐,通過強大的信息分發和龐大的用戶群體,抖音等平臺高效鏈接起包括公安等政府部門、地方媒體、社會公益組織等多個方面,成就了一次又一次充滿溫情的重逢,也充當著社會善意的“連接器”、修復社會關系的“黏合劑”,提升了科技增進民生福祉的厚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